孫中山髮妻:為夫付出46年,喪女後籤離婚書,「讓賢」宋慶齡

2020-12-23 桃煙讀史

若詳盡編撰一本記錄中國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書籍,在無數革命先驅中,孫中山先生必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我們翻閱各種各樣的歷史書,在評價孫中山先生的篇章裡,世人從不吝嗇「偉大」這兩個字——畢竟這位民族英雄用盡一生,為「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之帝制」的偉大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常言道,偉大之人背後必有佳人相伴,孫中山當然沒有例外。拋去「偉大」不說,孫中山在那個時代裡,還是一個儀表堂堂、氣質非凡的偉岸青年。在他的傳奇一生中,先後俘獲諸多女性的芳心,其中人盡皆知的當屬與宋慶齡的一段風月往事。

然而,在滾滾歷史煙塵中,還有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最不該被人遺忘。她,就是陪伴孫中山同甘共苦30多年的原配夫人、被譽為「中華民國國母「的盧慕貞

世人皆知山齡喜,無人知曉盧氏悲——在1915年10月的日本東京,孫中山得以與宋慶齡步入婚姻殿堂,最該「感謝」的還是結髮妻子盧慕貞真心的成全:「孫先生為革命奔走海外,到處流浪,身心為之交瘁,既然現有人願意照料他的生活,我願意成全其美,與先生離婚。」

當時,人人皆稱盧夫人「執意離婚「的深明大義,似乎都看到了她「不悲反喜」的面容。卻無人得知這位偉大女性的默默付出與不爭不搶,以及對於孫中山的一片真心赤忱的愛意。

孫中山的結髮妻子——盧慕貞

盧慕貞,出生在當時的廣東省香山縣六區外營村,離孫中山所居住的翠亨村僅僅相隔幾裡地。得益於父親盧顯耀,早些時候在美國檀香山打拼的事業,她的童年是在「吃飽穿暖」中度過的。

盧家作為書香門第,身為舊社會女性的盧慕貞倒是在私塾念過幾年的書,但並未求學深造。

在19世紀末,整個社會還未脫離封建舊觀念,許多南國女性不僅身材嬌小,還按照舊俗纏了足。儘管思想保守,但在淳樸民風的孕育下,還是有不少德才兼備、性格溫順、心思簡單的女孩子。

而盧慕貞就是這舊時女子中的一位,雖然相貌並不出眾且性格內向,但知禮節、善女紅的她在整個鄉裡,都是受人讚揚的榜樣人物。

1885年,19歲的盧慕貞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當時,子女婚嫁講究父母包辦、門當戶對。雖然盧慕貞的父親在她小時候便不幸離世了,但其留下的積蓄依舊夠盧慕貞和母親相依為命。祖上為香山有名的名門望族,再加上盧慕貞在當地的極好的名聲,所以她根本不愁遇不見良人。

而這良人,卻是正值弱冠之年的孫中山。孫家是翠亨村的大家族,離盧慕貞家沒隔著多遠,但是孫盧兩人的交集並不僅是鄉裡媒妁牽的紅線。

在此之前,兩個家族之間還是有些淵源的:孫家的長子孫眉,也就是孫中山的哥哥,在美國檀香山經商謀生之際就與盧顯耀相識。雖然,盧父已不在人世,但是孫、盧兩家念有舊交,很快便商定了這門婚事。

盧慕貞面對這個掀開她頭蓋的英俊男人一見傾心,已經做好了相夫教子的傳統夫妻生活。但孫中山卻只是硬著頭皮應下了父母之命,他對婚姻根本沒有打算,更不談如何對眼前的女子動心。這樁看似「門當戶對」的美事,其實是將在人生追求、文化程度完全不同的兩個青年人「捆綁」在了一起。

盧慕貞是遵循封建禮教的傳統女性,而與之僅差一歲的孫中山卻截然不同。

孫中山從小就是個「不服管教」的孩子,雖然身處封建大家庭中,但未曾沾染一次舊社會的俗氣。家裡人覺得管不住孫中山,就讓10歲的他跟隨哥哥孫眉到檀香山念書。

哪知,這個「放蕩不羈」的孩子只要面對禮教的「馴服」,便會生出諸多事端。孫眉嚴厲約束,也拿這個「一點也不安分」的弟弟沒有辦法,便將其遣送回國。

不出意料,1893年的秋天,孫中山又闖了大禍——他與同鄉的路皓東,將村廟裡的北極殿神像搗毀破壞。

當時,此舉引得村民大怒,斥責其「有違封建社會」。孫父為了息事寧人,即刻將孫中山送到香港黃仁學校,希望校方嚴加看管。

不久之後,孫中山加入了基督教,家裡人看著他一天一個大變化,恐其不知將要發展成什麼樣子,便想法子借外力來「拴」住他。

聽聞消息的孫眉往家中寄了一筆錢,一是繼續為弟弟提供學費,二是希望弟弟趕快成家。而後者便是孫眉考慮多日後唯一的法子,想必只有婚姻可以將孫中山羈絆。

1885年的夏天,考慮到難以違背父母、兄長之命,而且自己也沒有安身立命的資本孫中山極不情願地從香港趕回了老家,與彼此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盧慕貞結為夫妻……

無人不讚美的賢妻

那一年,她19歲,他20歲——年紀相仿,但志不同、道不合。新婚之夜,孫中山望著這位相貌平平、身材矮小、還裹著腳的妻子,雖說談不上排斥,但心中並無一絲大喜之日該有的情感。同年8月,心懷沖天之志向的孫中山返回了香港,繼續學業深造。

因為心中並不太牽掛妻子盧慕貞,所以新婚最初的幾年,孫中山只逢假期才能回到故鄉。而即便兩人共處一室,也只是寥寥數語的家常問候,更無夫妻之實。

但盧慕貞嫁入了孫家,便認定了孫中山為丈夫。她想和丈夫多說些話,卻礙於自己學識與心境無法與孫中山共鳴。但她從來不抱怨,既然無法成為丈夫的得力助手,便安心做一個好妻子。

孫中山正值成家立業的年齡,理應同孫眉一起挑起家中的棟梁,可是事業艱難、四處奔波,最終家庭的諸多重擔反而落到了盧慕貞的肩上。

盧慕貞除了要幫助盧家照顧僅剩的家族產業外,更是一心撲在照顧孫家父母的家務中,其勤勞孝順都被家裡鄉裡看在眼裡,無不感慨孫中山娶得一良妻

每每孫中山回到家中,都會看到被妻子收拾得井井有條的大院,還有盧慕貞與父母其樂融融的美好場面。

得益於出色的女紅,家中很多人的衣物都出自於盧慕貞手中的一針一線。這時,孫中山才幡然醒悟,自己在外奔波、穿著在身的衣服和鞋子,都承載了妻子日日夜夜的付出與牽掛。

盧慕貞最讓孫中山觸動的莫過於,其對病重家父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寸步不離,親奉湯藥,整整三年直至離世,而盧慕貞也因為日夜操勞而身形憔悴。熬過歲月漫長,孫中山也不是一個薄情人,他看到了盧慕貞的心靈手巧、賢惠善良,懂得了她的默默付出的深情,而自己的內心也逐漸產生了歸屬感。

1891年,也就是盧慕貞嫁給孫中山的第七年,他們迎來了第一個愛情的結晶,取名孫科。雖然孫科降生之時,孫中山沒能陪伴在床榻左右,但聽聞消息後,他即刻拋下一切趕來探望母子平安。

1894年,盧慕貞又為其生下一個女兒,取孫娫。作為父親的孫中山,在為革命事業奮鬥過程中,也品嘗到了夫妻愛情的甜蜜,心中同時冉冉升起了一股責任感與依賴感。

盧慕貞與孫中山兩人雖然感情升溫,但她終究還是裹著腳,不足以理解丈夫心中的「挽救民族存亡」。可盧慕貞還是做到了對於丈夫的事業百依百順:

因為孫中山的工作原因,一日,孫家大院中迎來了一位基督教牧師。當時,雖說家裡人不反對孫中山的事業,但是還是對於這個牧師心生反感。

而盧慕貞為了讓丈夫的客人感受到待客之道,不僅耐心勸解家人,而且給予牧師熱情款待。孫中山驚訝又欣慰,而這位「特殊」的賓客在離開之時,也對盧慕貞多有讚揚。

在孫中山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思想先進的他常常頂著巨大的壓力前行。但是,沒有一份壓力是來自家庭的,他也沒有料到裹著腳的妻子甚至有時可以成為他的後盾——他曾在鄉下組織興辦學校、宣傳思想等救濟工作,妻子無不出力,常有仁人志士對孫中山讚美他的妻子。

而盧慕貞最常對丈夫說的話就是,不必掛慮家中,一切安好。

顛沛流離中的患難夫妻

1892年,孫中山以榜首之位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此後,便開始了他行醫的人生旅程。然而短短幾年間,孫中山卻邂逅了無數志同道合的青年志士。

他們討論時事,批判清政府,感受到了深深的民族危機。1894年的1月,孫中山邁出了他革命事業的第一步——閉門十日擬出了一份詳盡的《上李鴻章書》,從此為革命救亡事業鞠躬盡瘁。

革命的使命關係到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個國人,孫中山此時此刻,自然顧不上兒女情長。

1894年直至辛亥革命成功,在長達17年的歲月裡,孫中山都往返於革命與逃亡的兩條道路上。而盧慕貞和孩子們,也因此過上了同甘共苦、顛沛流離的生活。

同年10月,孫中山一腔熱血開始了民主革命的遠大徵途,首先在檀香山創建了興中會,旨在顛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1895年,孫中山與年輕時一同破壞村廟的路皓東在多地召集人馬,策劃準備了第一次武裝起義。然而,革命的道路沒有坦途,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還沒正式發動,就慘遭清政府鎮壓。

包括路皓東在內的諸多革命人士慘烈犧牲,讓孫中山久久不能平復。面對清政府的緝拿,孫中山無暇與家人道別,只能頭也不回地逃出廣州。

廣州大大小小的街上都貼滿了「孫文即逸仙,香山縣東鄉翠微人,額角不寬,年約二十九,花紅銀一千元。」隨即,沒能抓捕到孫中山等人的清政府,轉而將矛頭直指革命黨人的家屬。

孫中山很是擔心妻子盧慕貞他們,但是畢竟鞭長莫及,而且自身難保。幸好,官署書吏失職導致的將「翠亨村」寫成「翠微村」,才給盧慕貞及其家人爭取到了逃亡的時間。盧慕貞得知災禍臨頭,沒有遲疑,馬上收拾好了家當。

在興中會會員陸燦的協助下,行動不便的她帶著一家老小先趕到了香港,再漂洋過海來到檀香山,才徹底逃過一劫。孫中山見到盧慕貞的那一刻,百感交集,更多的是與妻子重逢的欣慰和牽連家人的自責。

盧慕貞為了丈夫的革命事業付出很多,他們從結髮夫妻蛻變成為患難夫妻。在檀香山僅僅一年半的團聚後,孫中山就奔赴歐洲進行革命宣傳,夫妻二人從此聚少離多,「逃亡」更是成了家常便飯。期間,孫中山曾多次勸夫人離他而去,不必過著東躲西藏的苦日子,但盧慕貞卻唯獨在這事情上不讓步。

1896年10月,清廷駐英公使於倫敦誘捕孫中山,打算將其押解回清朝秘密處死。盧慕貞聽聞消息後,寢食難安,甚至下定決心同丈夫一同赴死。

好在,孫中山的恩師康德黎先生將丈夫解救,盧慕貞心中的巨石才終於落地。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孫中山,在迎來30歲生日的同一天,妻子盧慕貞誕下了次女孫婉。

盧慕貞在檀香山這一待就是12年之久,久到她的孩子們都得以茁壯成長,而在此期間,與丈夫的團聚加起來也才一年多一點。

在異國他鄉,盧慕貞一家人、孫中山革命事業都依靠著孫眉。但是美國政府對於華僑的剝削,終於還是讓孫眉經營了大半輩子的生意在1906年破產了。

不得已之下,除了繼續深造的孫科,盧慕貞一家人只好回到香港九龍,過上節衣縮食的生活。當初,為了逃命,檀香山一住就是12年;如今,迫於生計,還要與愛子分別。

盧慕貞,一個典型的封建時期的舊女子,卻在民主革命時期,憑藉著超乎常人的毅力,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盧慕貞一家人的生活有多麼艱苦,1910年7月19日,孫中山的母親離世,竟然沒有錢來為其下葬,更別說舉辦一場葬禮了——幸而得到南洋革命黨人和香港同盟會會員的好心籌集,才讓楊老夫人入土為安。

而此時的孫中山奔赴在前往檳榔嶼的途中,能不能成功發動第二次武裝起義,就只能把握住這次籌錢的機會。盧慕貞迫切地想要與丈夫相聚,便攜兒女也踏上了前往檳榔嶼的道路。

不料的是,南陽殖民局卻以「妨礙當地治安」的條例將孫中山「拒之門外」。盧慕貞見面沒見著,反而母女三人只能暫居檳榔嶼,靠著南洋革命黨人的微薄資助勉強過活。

盧慕貞難以承受的「民國國母」

1911年10月10日,這是註定被載入史冊的一天,孫中山在湖北武昌打響了武裝起義的第一槍,革命的首次成功也意味著清王朝的覆滅。

次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大總統。聽聞喜訊的盧慕貞即刻啟程回國,並與長子孫科相遇,一同與孫中山在南京相聚。

盧慕貞此次與丈夫相會,只是單純地念著可以長久地陪伴在先生左右,料理孫中山生活上的雜事。她對於政治上的事情不願多想,當然也想不通。

然而,奔赴的南京的途中,一家人不僅有多位革命黨人的護送,而且還受到了同盟會的夾道歡迎。盧慕貞每到一地,都有人以「中華民國國母」的稱號來親切地問候她,然而這無上榮光對於她來說都頗感不適。

於是,盧慕貞待在南京的二十多天裡,她只願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不願作為「國母」參加諸多拋頭露面的政治場合。

雖然孫中山從未瞧不起她,也時常關心她。但是盧慕貞仍舊覺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以及行動不便的「三寸金蓮」,始終無法陪襯在光芒萬丈的丈夫身邊。但她對於丈夫還是百依百順,需要她出面時她便與之隨行。

盧慕貞在南京的日子,雖說親身相隨丈夫左右,但心中卻常常心生自卑,感覺夫妻二人形同陌路,又恐其無法幫襯孫中山而耽誤其前程。

3月25日,盧慕貞將二女留在日理萬機的孫中山身邊,而自己回到故鄉重溫以前的平淡生活。

然而,政局多變,孫中山的這個總統職位還真是「臨時」的。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務,間隔17年之久,再次回到了故鄉——翠亨村,擔任起全國鐵路督辦的職位。

也許是孫中山想要彌補多年的虧欠,他此次回鄉便同盧慕貞廝守了很長一段日子。夫婦二人也常常一起露面,結伴考察了全國路政等工作……可誰曾想,那段相濡以沫的歲月竟是盧慕貞一生最後的幸福時光。

1913年,宋教仁於上海遭刺殺身亡,聽聞消息的孫中山很快意識到——居心叵測的袁世凱要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為保護民主共和政體不落入賊人手中,他即刻啟程回國,發動了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但沒能成功。無奈之際,孫中山再逃日本,而盧慕貞也奔赴澳門定居在孫眉家中。

孫中山在日本的日子裡,盧慕貞十分牽掛,常常擔心丈夫身邊無人照顧。好巧不巧的是,這時,一位叫宋慶齡的女人走到了孫中山的身邊。

宋慶齡是個留美歸來、接受過新思想教育的新時代女性,她此去日本是看望家人,但聽聞偶像孫中山先生同在此地,便欣然前往,想要一睹這位偉大革命家的風採。

可是,這一見,便誤了終生,孫中山那偉岸的身形與卓爾不凡的氣度,深深地吸引到了宋慶齡。

在她寫給妹妹宋美齡的信件中就可見一斑:「我從來沒有這樣快活過。我想,這類事就是我從小姑娘的時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運動的中心。我能幫助中國,我也能幫助孫博士,他需要我。」

她很快來到了「心上人」的身邊,得益於自己出色的才華,又碰巧孫中山身邊秘書一職空缺——先前擔任秘書的是宋慶齡的姐姐宋靄齡,因即將與孔祥熙結婚便離開了這個職位。

共同的革命理想與相差無幾的生活興趣,在兩人朝夕相處中,很快培植出一段感情。

盧慕貞就曾多次向先生表示,希望他能遇到一位志趣相投之人並納為妾,好填補自己的諸多不足。孫中山雖在心中依舊牽掛著妻子盧慕貞,但實在難擋眼前的這位可人兒的接近。

經過了長達一年多的相處,兩人情投意合。孫中山知道宋慶齡礙於自己已有家室,將深情埋於心中,便主動捅破了窗戶紙。

消息一經傳開,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無論是同盟會、基督教青年會的成員還是宋家父母都是拒絕的。但孫中山知道,這些根本無法阻擋自己與宋慶齡的愛戀,他只需要徵得一個人的同意便可。

無人知曉盧氏悲

無奈之下,孫中興寫信給妻子盧慕貞,徵求成全。

因為他和宋慶齡結合最大的阻力便是舊禮教與西方新思潮的矛盾:孫中山作為「自由平等」、「男女平等」的倡導先驅,十分反對封建社會對於女性的那一套;而且孫、宋二人都是基督教教徒,遵循一夫一妻制。

所以萬般無奈下,納妾是不可能的,盧慕貞需要為丈夫作出決定。

1913年的6月,孫娫久醫不愈,盧慕貞痛失愛女。還未從這沉重的悲傷中走出來的盧慕貞,卻緊跟著收到了丈夫的離婚請求。

然而,收到信件的盧慕貞心中並未有太多的波動,只是將為丈夫尋得志同道合之良人的高興、丈夫身邊有人照顧的放心,等諸多情緒化為筆尖的一個字——「可」

這封信是孫中山的侍衛長鄧卓帶給盧慕貞的,他本以為這是件難辦的差事,卻不料盧夫人是如此的深明大義、通情達理。

鄧侍衛長對盧夫人的一席話十分感動:「阿卓!我學識淺薄,不諳政治,實在幫不了先生的忙,有宋女士當賢內助,我就放心了!」可能盧慕貞一生都無法為丈夫的革命事業作出貢獻,而這份離婚同意書卻無疑是對於丈夫的鼎力支持。

盧慕貞在離婚後,便定居在了澳門。她自此終生未嫁,卻也從未淡漠了對於孫中山的愛意,還常常勸兒子孫科對待宋慶齡的態度要好一點。

孫中山同樣也一直在關心前妻盧慕貞的生活和身體健康,並負擔她的生活支出,還常常與其書信往來,不過兩人均以「科父」「科母」互稱。

至今,在博物館還保存著孫中山給盧慕貞親自寫的六封信件。

而盧慕貞與宋慶齡二人相處也十分和睦,常以姐妹相稱,孫宋夫婦還多次前往澳門看望過盧夫人。

要說盧慕貞最令人欽佩的地方,還是她一如既往地默默地支持著丈夫的革命事業:第一時間聽聞孫中在廣州開設黃埔軍校的消息,盧慕貞就將自己的養女壻送去報導。並且還想方設法地支持了家鄉數位青年俊傑,幫助他們完成了投身革命任務的偉大理想。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盧慕貞聽聞噩耗後,悲傷不已。沒能陪伴在病榻旁的她,也沒能聽到孫中山對於自己的抱歉,直到孫科轉告給母親。

盧慕貞一生並未受到多少文化教育,只好找人代筆,並高度讚揚了自己的丈夫——「偉大的精神,偉大的人格」。為保存好孫中山的遺物,盧慕貞還為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的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2年,盧慕貞於澳門病逝,而當地人為紀念她追隨並支持孫中山先生偉大革命事業,還特地修建了一處盧慕貞紀念館,供世人銘記。

相關焦點

  • 宋慶齡為何嫁給大她幾十歲的孫中山?居然與愛情無關!
    直到半個世紀後,宋慶齡才道出了當時兩人結婚的隱情,她說:「我當時並不是愛上他,而是出於對英雄的敬仰!」那麼,孫中山到底是有什麼巨大的個人魅力,迷倒了花容月貌的宋慶齡呢? 由於父親為同盟會會員,同情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曾冒著生命危險,以印刷中文《聖經》為掩護,秘密為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印刷反清文章以及宣傳革命思想的小冊子,這樣,孫中山成為宋家的座上客,宋慶齡開始接觸和了解孫中山,對他和他領導的革命事業產生敬仰和嚮往。
  • 宋慶齡為何要與保姆同葬,也不要與孫中山合葬中山陵?
    「她是20世紀偉大的女性,一生繼承孫中山的遺志,與我黨風雨同舟,為新中國的創立嘔心瀝血,被稱為『國之瑰寶』。」這個「她」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她的一生輝煌燦爛,也布滿荊棘。
  • 孫中山要娶宋慶齡,日本友人提醒25個字,誰知10年後竟成真
    從美國留學回國的宋慶齡,經過日本,遇到了她所敬愛的革命導師孫中山,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大姐宋靄齡要和孔祥熙結婚,不能再擔任孫中山的秘書,宋慶齡接任了宋靄齡的職務,成為孫中山的工作助手。宋慶齡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有很大貢獻。
  • 孫中山逝世四年才被安葬於中山陵,宋慶齡說都怪蘇聯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民國舊事》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孫中山先生作為我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他提倡三民主義,徹底完全的結束了封建帝制社會,開啟了一個全新民國政府。
  • 為何宋慶齡不願與孫中山合葬於中山陵?原因令人動容
    被稱為國母的宋慶齡女士和孫中山先生之間的愛情為很多人所羨慕,然而就是有著這樣美好的愛情兩人,當宋慶齡在安排自己後事的時候,卻堅決表示不和孫中山先生合葬。美好愛情「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身為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兩個本就志同道合且各方面都合適的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 為啥宋慶齡走後不與孫中山合葬?可以不是孫夫人,但是父母的女兒
    1924年年底,孫中山先生的身體狀況就有了些不適,但他還在操心著革命的事情,到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自知這次是挺不過去了,他握著宋慶齡的手,宋慶齡也含淚望著孫中山先生,她清楚丈夫的所思所想。
  • 宋慶齡為什麼沒有與孫中山合葬或附葬於中山陵?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恩愛不相離,白首願共期,夫妻恩愛,便是如此。不奢求過多,只願攜手共老。生同歡,死同穴更是多少伴侶的夢想。可宋慶齡卻未曾選擇在死後同孫中山先生合葬,或是附葬於中山陵。這一切的選擇,又是為何呢?
  • 宋慶齡為何不與孫中山合葬?可以不是孫夫人,但一定是父母的女兒
    一九二四年年底,孫中山先生的身體有些不舒服,但他仍在為革命的事發愁;一九二五年三月,孫中山先生知道自己的這一次不可能成功,他握住宋慶齡的手,宋慶齡也含淚看著他,她很清楚自己丈夫的想法。一九二二年春,已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先生,與一群人到南京紫金山打獵,覺得紫金山景色秀麗,氣勢磅礴,於是說:待我他日辭世,願向國民乞求這一團和氣,以安插身軀爾。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於1929年從北京遷往紫金山中山陵。
  • 宋慶齡與保姆同葬,卻不願和孫中山合葬中山陵,這是為何?
    滿腔愛國情懷的宋慶齡此時正在美國學習,聽聞這個消息不知是怎麼的欣喜激動,更不知道她是如何幻想孫中山的形象。 這十年,只是兩個人年齡差距的三分之一,可是這十年,卻證明了三十年的差距並不是愛情面前不可跨越的山,也許,年齡的差距對宋慶齡的阻力,沒有父母的反對千分之一多。 愛一個人能有多久?
  • 宋慶齡:風華永存的一代奇女子
    1907年夏天,在姐姐宋靄齡赴美讀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個孤身遠赴海外、出國留學的女士後,宋慶齡與妹妹宋美齡也一同登上了去往美國的「滿洲裡」號輪船。 當時14歲的宋慶齡已經長成了一位嚴肅文靜的少女,她學習非常努力,而且酷愛看書。
  • 1981年,88歲的孫文夫人溘然長逝,一生堅守結婚誓約書上第二條
    確認自己愛上孫文後,宋慶齡便與孫文坦露了自己的想法,讓她驚喜的是孫文對她有同樣的感情,但孫文其時已有家室,妻子盧慕貞正在國內,與孫文互有成婚之意後,孫文便著手準備與盧慕貞的離婚事宜。1915年六月,宋慶齡回到上海告知父母她與孫文希望結婚的想法。 宋嘉樹夫婦震駭,一時不知所言。
  • 孫中山遺願不想土葬,仍被葬中山陵,宋慶齡為何說是蘇聯的原因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近代史中,趕跑了外來的侵略者之後,國內就開始了內戰,兩黨派鬥爭最後我黨勝利,那麼蔣介石的國民黨,就敗退臺灣,那麼國民黨的創建者孫中山先生,他提倡三民主義,結束了封建制度,為國家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宋慶齡為什麼拒絕葬在中山陵?
    1981年,宋慶齡病逝於北京。宋慶齡的遺體火化的第二天,骨灰就用專機運往上海,安葬於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這麼做完全是出於尊重宋慶齡生前的囑託、安排。宋慶齡是與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結婚的,婚後兩人籤有《誓約》在中間就這樣子寫道:將永遠保持夫妻關係,共同努力增進相互之間的幸福。
  • 孫中山三大愛好,他在日本用英文回答:革命,女人,書
    孫中山先生是上個世紀中國大地上的第一個偉人,被海內外尊為國父。國共兩黨都視為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毛澤東專門撰文《紀念孫中山先生》,蔣介石死後,將《三民主義》一書放入棺內。每到歷史的關節點,以各種方式懷念他,拜謁中山陵都會成為全球華人的共識。
  • 孫中山問誰來做一件危險的事,眾人都不說話,宋慶齡卻挺身而出
    因此,楊仙逸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賞識,也受到了朋友們的賞識。學成回國後,楊仙逸在孫中山的支持下創立了革命空軍,並組建了我國第一支航空隊。以其非凡才幹和愛國熱情,孫中山任命楊仙逸為元帥府航空局局長,這是一個位於廣州東郊的大沙頭機場。因為技術上的限制,那個地方雖然叫飛機製造廠,但實際上只是一個維修工廠。
  • 孫中山給宋慶齡的結婚禮物竟是這?宋故居內「小先生」成一道風景
    「這個旗杆高16米,升掛二號國旗,國旗尺寸為2.4米長、1.6米寬。宋奶奶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被授予國家名譽主席稱號的國家領導人…」在宋慶齡同志故居的院子內,經常會有小學生、中學生戴著綬帶,穿著中山裝和套裙,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外賓講解。
  • 宋嘉樹與孫中山、宋慶齡的婚姻
    久保田文次教授任職於日本女子大學,是日本著名學術團體辛亥革命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多年來一直孜孜兀兀地收集孫中山的研究資料。這兩年我每次訪日,都要聽他談起這本《史料集》的編纂情況,並承他出示過部分珍貴史料和照片。這次收到書後,我料想一定有好東西,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來閱讀。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寫給孫中山的四封英文函件,其中1915年8月3日復孫中山函尤為重要。
  • 宋慶齡:一個寂寞的女人
    於是,她的骨灰,便埋在了上海萬國公墓,守候著她的,是她的雙親,還有,伺候了她60年的老保姆。  這個女人,姓宋,名慶齡。她的丈夫,就是我們的國父,孫中山。  當宋慶齡第一次見到孫中山時,就迷上了他,這個男人又老又矮,其時,正在東京流浪。
  • 盧慕貞:18歲嫁孫中山,養育三子被離婚,丈夫再婚她選擇孤獨終老
    於是,在和宋慶齡結婚前五個月,孫中山和盧慕貞籤訂了離婚協議,從此他有佳人陪,她卻選擇孤獨終老。1867年,盧慕貞出生在累世積善的書香門第之家,早年間她的父親盧耀顯曾漂洋過海去美國經商,家境殷實。對於和丈夫的差距,盧慕貞自然心知肚明,她甚至允許丈夫納妾,但她沒有想到,自己的忍讓、付出,只換來一個「離婚」的結局。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盧慕貞帶著孩子回到了澳門,孫中山流亡日本,並在日本結識了好友宋耀如的二女兒宋慶齡。
  • 宋慶齡人物雕塑展示;走進歷史探聽名人故事傳承中華美德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國革命家及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第二任妻子。1927年11月1日,宋慶齡等成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1938年6月14日,宋慶齡在香港發起成立保衛中國同盟。1940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以表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