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湖北武漢。近日,吉慶街勝利菜場正在對標上海進行改造升級。但是工地門前張貼的《入駐須知》上卻要求女攤販不能超過45歲,男攤販不能超過50歲,這讓不少商販議論紛紛。附近的一名商販表示:那我們都不能賣菜了。而工作人員否認年齡限制並表示不會更改通知,稱這只是一般要求。
如今公開的說法卻是說什麼超過年齡身體承受不起工作風險,這就明顯是瞎扯,是一個謊言。背後其實另有目的,或有什麼利益上的考量,只是不好明說。因為若真按他們的說法執行,超過五十歲的人都該失業或不該工作了。這明顯不合乎事實!
假若他們被罵後改變要求,只能說明他們原本就是亂提要求,或說他們面對壓力不得不讓點利益出來。
這個事件也不得不讓人看到一個事實,擁有權利者的霸道行為。他們不是考慮大眾的真實需要和生活,只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且變得赤裸裸,對於勞苦的人來說,有點不得不接受宰割的味道,這樣的情形繼續發展,明顯不是什麼好事!
菜市場要升級改造、要對標大都市的標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應該去朝著去和別人對標更衛生、更安全、更惠民、更方便、菜場設計更美觀、菜場管理更規範和更科學的方面去進行改造升級,而不是應該去要求賣菜攤販更年輕、更好看而做形象工程,沒學到別人大城市的精髓,卻自己一拍腦袋,想出了這樣一個限制入駐攤販年齡而令人窒息的S操作。
市場上賣菜的質量、賣菜的衛生、賣菜的業務能力,和攤販的年齡沒有什麼關係,難道超過45歲的女攤販、超過50歲的男攤販就不能賣菜、賣的菜就沒有年輕人賣的新鮮好吃、沒有年輕人賣的衛生安全嗎?
這是可笑的謬論。首先本就不應該搞這樣一個年齡限制、年齡歧.視,其次也不應該有性別歧.視而男女標準不統一,兩大極端錯誤都被他們給犯了。
現在菜市場買菜的,中老年大爹大媽才是賣菜攤販主力軍,年輕人去賣菜的人確實有,但是並沒有多少,這個年齡限制是要讓這些以賣菜為生的老年人失.業嗎?
菜市場,是用來買賣糧食蔬菜的,不是用來當臉面的。菜市場,本應該是最具有人間煙火氣的地方,卻硬生生要被這些人搞成烏煙瘴氣、沒有生氣的「面子工程」。
與其花費大力氣去搞這些面子工程,不如多花精力,去對菜市場攤販提供培訓和指導,去改善衛生安全情況,改善糧食蔬菜質量、改善糧食蔬菜價格,讓老百姓都能吃衛生安全、便宜實惠的糧食蔬菜,讓攤販都能賺到錢養家餬口。
一直以來,菜市場就是老年人的天下,大爺大媽都愛逛,
不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中低檔的餐廳服務員,特別是小城市,大多都是大爺大媽。
一次我去吃烤魚,一個50快60的大媽服務員上來給我們報菜,絮絮叨叨說了半天,我還是不知道要點啥。
最後報完菜單,還上錯了幾個菜,我有些抱怨,一旁的好友跟我說:「大媽年紀大了,記不清楚菜名桌號正常。」
跟朋友繼續聊起這個現象,為什麼不是年輕漂亮的小姐姐來給我們端茶倒水,而非得是交流溝通起來困難重重的大媽?
朋友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網際網路的普及,新生代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造成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去從事一些不那麼體面的工作。
如果你打開手機,有一大堆年輕人在做直播、開網店。
或者你去大城市的一些全國連鎖店,比如說海底撈,也會有許多小年輕們為你服務。
像擺地攤賣菜這種工作,稍微有點頭腦的年輕人就會採用線上的模式。
線下賣菜特別苦,一次我從網吧通宵回來,路過菜市場,凌晨四點大爺大媽門就在那裡擺菜灑水了。
但人們線下買菜的需求仍舊存在,有需求就有市場。
為什麼非得是50歲朝上的大爺大媽喜歡出來賣菜,因為他們承受不了高強度的體力活動,也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同時在家又有大量閒餘時間。
他們是菜市場賣菜的最佳人選。
問題描述裡有兩點我有些不一樣的看法。
第一,50左右賣菜有沒有職業風險?
我聽說過高空作業有職業風險、聽說過化工廠作業有職業風險,你說賣菜也有職業風險。
我不信的,好吧!
如果非得硬扯,大爺大媽跟人打起架來處於劣勢,這一點勉強算,問題是這是任何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啊!
第二,執法人員說他們這樣做是有國法來做依據的,看到這裡我笑出了豬叫。
哪條國法規定了賣菜也得設置年齡準入門檻?
倒是支持大爺大媽賣菜的法條我能列舉一大堆。
美國憲法中規定:「人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我國憲法雖說沒有直接類似的表述,但賦予了人民人格權,每個人都有追求人格尊嚴、人格獨立的權利。
而通過合法方式謀生,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尊嚴的需要。
有些大爺大媽在這個年紀沒有什麼技能勞動可以出賣的了,她們還可能經歷了喪子之痛或者被拋棄。
執法人員這樣做,是在斷人活路,把他們最後一絲希望掐滅。
我們說一個國家有沒有人文關懷,看的就是這個國家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
機械地搬弄法律條文,做出一些令人噴飯的魔幻行為。
抱歉,這樣的規定我們不接受。
最後:
我家就是開肉檔的,街市的菜攤肉攤賺錢很辛苦的,但很多40~50歲的人,他們剛好是沒有文化的一代,只能賣力。他們又剛好是家裡的經濟支柱,這樣一搞,日子就更難過了。
我爸今年50多了,是賣肉的,豬肉。
我爸年輕的時候也是豬肉佬,後來去養魚去了。
但是到了我高中的時候,家裡花銷多了,我爸40多歲開始復出賣豬肉,一邊養魚一邊賣豬肉,擔子重了。
說好聽點,我爸又一次創業了。肉檔雖小,但是養活了家裡四口人,我和我妹成為家族第一批本科生還順利畢業,肉檔功不可沒。
賣豬肉很辛苦的,首先是對經驗要求高。
大一點的肉檔可以自己去豬場挑選豬只,選好了就會統一送去屠宰場屠宰,然後拿回去肉檔賣。小一點的肉檔,直接屠宰一隻豬,那是虧成狗的,所以會去超大型的檔口去買一些新鮮的豬肉,再拿回去檔口賣,做二道販子。
可能大家都覺得第一個方式好,畢竟沒有超大型檔口加價,總會多賺一點吧?
錯,有個玩意叫「豬水」,豬水=屠宰前豬的重量—屠宰後豬的重量。這個豬水也是按照生豬的價格買的。如果不知道怎麼挑選豬,那絕對是虧成狗的。
所以,選豬的時候很講究經驗。
就算你選擇做二道販子,也容易虧錢。大型檔口有一些豬肉是精品,有一些是不新鮮的;有一些看起來好看,但是不好吃的。
你作為二道販子,眼光一定要精,買些不新鮮好看不好吃的,鄉親們才不跟你買。
而且大型檔口做批發,人多的是,沒有時間給你思考太多。
我爸每天2點多起床,就是去挑豬/豬肉。
還好我們在廣東,天氣不冷,春夏秋不下雨的日子其實還好,就是早起嘛。要是冬天和下雨天,那就難搞哦。
本來我家檔口也是自己選豬,後來發現買的人確實沒有以前多,當二道販子去了。
二道販子去大型檔口批發賣豬肉是不會給你排隊的,誰下手快搶到好豬肉,今天就勝利一半了。要是你慢吞吞左挑右看的,就撿一些差的吧。
第二個是天氣。
人很多的,車也很多,沒有停車場,沒有幾個人開貨車或者麵包車 ,都是三輪車,摩託車去的。麵包車停車要去很遠的地方,麻煩不說,你扛著100多斤豬肉走這麼遠也是難搞啊。最快就是摩託車,弄一個大籮筐,挑完趕緊上車綁緊在後座直接走。用麵包不是不行,就麻煩一點,但是舒服一點。但我爸一直不捨得買麵包車,害~
冬天凌晨兩點多開著三輪車和摩託車有多酸爽,各位想像一下。
第三個是有可能虧本。
豬肉拿回來,不一定會賺的。便宜的時候賣十多塊一斤豬肉,貴的時候真天價豬肉。賣得好,賺200/300一天(就是做村裡的生意,還有另外一檔肉檔競爭,沒有多少可以賺);賣不好,有十來斤豬肉沒賣出去,相當於白幹一天。第二天就得打折處理,鄉親們愛吃新鮮的。
早上2點多起床,冒著寒風開車,承受虧損風險,我爸從2點做到8點,我媽從5點做到12點,賺兩三百一天。自家種的菜,偶爾客串一下。
划算是肯定不划算的,但是也沒有辦法。我爸50多了,小學沒畢業就出來混口吃了 我媽上了初一就出來工作了。
我爸媽都50多了,我高中時候覆出賣豬肉,都40多了。
他們啥技能也沒有,就是一點經驗。但是他們也是經濟支柱,一家四口每天都得吃飯。所以,只能拼命幹。
50歲的人沒什麼技能生活很難,50歲的人為了生活也能吃很多苦。
不能擺攤,相當於他生活就沒了~
說著說著就眼紅了,憑自己雙手,努力去生活 怎麼就因為年紀大一點就被剝奪了這樣的權利呢?對面還說是「有國法規定」,弱小又勤勞的中年人聽到這句話就真的會崩潰。我怎麼靠自己努力擺個攤就不行了?
近日,有網媒反映「勝利菜場要求女攤販不超過45歲,男攤販不超過50歲」,引發網民關注。經初步核實,改造升級後的勝利生鮮市場《入駐須知》,為市場運營方龍驤網(武漢)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中中市集(武漢)商業集團有限公司、青橋進出口(湖北)有限公司自行制定和張貼,是企業自主行為。
我區市場監管局已約談三家企業,要求企業不得違規設置不合理條件,並責令企業立即改正。目前企業已撤除《入駐須知》。下一步,我區將督促該市場經營方整改到位,營造公平公正、合法合規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