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多大年齡出嫁?歷朝對女子出嫁年齡有規定嗎?

2020-12-14 牆外樹囈

古代女子一般多少歲出嫁?

秦朝以前的成婚年齡,在《禮記》中有敘述。據《禮記曲禮上》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看出,在秦朝及以前,男子到了20歲就是稱為到了「弱冠之年」,父母在兒子二十歲時,就在自家中廟裡為兒子舉行成人禮,把垂直頭髮盤成髮髻,帶上帽子,這就叫行冠禮,。另據《禮記內則》所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可以看出,古代女子「而笄」成年是在十五歲,而成婚年齡也應在二十歲結婚。

漢武帝劇照

據《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記載,漢代著名皇帝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從出嫁過程,到成為皇后,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古代皇親貴戚們都投皇帝所好,收養近親的一些漂亮女童,教授她們琴棋書畫,使她們能歌善舞,然後伺機獻給皇帝,討好皇帝。如果這些近親女子在宮中得寵,奉獻者就多了一份政治依靠,「恃寵而驕」。漢武帝時期的平陽公主就是這樣人物,她訓練了無數美少女。公元前139年春三月,漢武帝劉徹離京祭祀,順道看望了平陽公主,並在平陽侯家中歇息,平陽公主找準了機會,向漢武帝奉獻美女。宴會前平陽公主信心十足地讓一群美女與漢武帝相見,估摸著漢武帝能挑選一兩位,自己也就博得皇帝嘉獎,但漢武帝看後沒有一個中意,平陽公主氣得連聲呵斥眾美女退下。

衛子夫劇照

晚宴開始後,平陽公主按例叫來自己家的歌女為晚宴助興,漢武帝看著歌舞,突然心花怒放,拼命的誇獎著其中一位,平陽公主一看,原來皇帝看到了衛子夫。衛子夫出身低微,是在公元前150年才出生的,很小的時候就在山西臨汾平陽侯府上練習歌舞,並非是平陽公主計劃要奉獻給皇帝的少女,但陰差陽錯被皇帝看上了,於是十八歲的漢武帝與只有十一周歲的衛子夫有了夫妻之實,後被漢武帝納入宮中。帝王貴族率性而為,特別是女子,被迫早婚比比皆是。

漢代有一個官宦家庭,有三位歷史學家,父親班彪是歷史學家,哥哥班固與妹妹班昭是二十四史之一《漢書》的編者。作為女子的班昭,到底多少歲出嫁?據《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記載,「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如果古代都是虛歲表示,那麼班昭成為人妻時也就十三周歲。在這樣的世家裡,被逼著早婚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樣的家庭,也應該遵守當時的世俗,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受朝野上下的指責。

以上例子說明,漢代女子的出嫁年齡大約就是在十三歲左右。

到唐朝,婚嫁年齡越來越早。據歷史記載,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下詔規定,男子年齡二十、女子年齡十五以上必須婚嫁。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發布詔書,規定男年齡十五、女年齡十三歲以上,就須婚嫁。

金城公主劇照

據《新唐書》記載,公元707年,唐朝與吐蕃之間關係微妙,吐蕃統治者為邊境安全起見,想重續文成公主時期建立起來的「孫舅關係」,又請求和親,迎娶唐朝一位公主。當朝皇帝是唐中宗,公元707年急忙封宗親李守禮之女李奴奴為金城公主,準備答應吐蕃的和親請求。金城公主出生於公元698年,所以當時金城公主只有十歲,這個年齡恐怕還不知出嫁為何意吧,幸虧沒有立即和親。到公元710年,也就是金城公主十三歲時,吐蕃再次派遣和親使者來唐,請求正式和親。從小長在皇宮裡金城公主,此時已經懂得國家大義,自己也樂意為國效力遠嫁吐蕃。但在別人看來也還是年紀太小,就連唐中宗也感悲憫,金城公主出嫁時,唐中宗不僅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半途,還派左衛大將軍楊矩送到吐蕃。《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噓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曰鳳池,裡曰愴別。」

到宋朝,結婚的年齡依然很小。由於古代生活環境的原因,當時女子心智成熟應該比較早。中國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環境惡劣,加上戰爭頻繁,平均壽命很短,人口缺乏,朝廷財政軍費和兵員就嚴重短缺。宋朝就是這樣一個朝代,財政入不敷出、邊境戰事不斷,尤其需要考慮增加人口和人丁稅,但唐朝的婚嫁年齡規定小得不能再小了,宋朝只好沿用唐朝以來的規定了。所以宋代規定「凡男十五,女十三,並聽婚嫁」

雖然如此,但卻有晚婚者,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的李清照,生於公元1084年,當時李清照父親是禮部員外郎,趙明誠的父親是吏部侍郎,兩家都是朝廷高級官員,可謂門當戶對,自然不缺彩禮,也沒必要急著要結婚,所以成婚時間基本是成年之後。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配畫

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說「餘建中辛巳年,始歸趙氏」。也就是在宋微宗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李清早17周歲時,與已經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都城開封城成婚。男女雙方都達到《禮記》所說的男「弱冠」或女「及笄」的年齡。

元明清等朝代,朝廷雖然也是規定婚嫁年齡,但已經無法控制。由於一些家庭的極度貧困,付不起彩禮,沒辦法通過正常的明媒正娶、三禮六聘,只好收養女娃作童養媳,那婚嫁時間是無法確定的。

總之,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營養不足,生理成熟晚,小小年紀便要承擔重要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女性地位低,朝廷、家庭都把婦女當作純粹的生育工具,因此古代女子很小就被迫出嫁。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還未發育,為何十三四歲就必須出嫁?
    我們都知道,為了優生優育考慮,現在的中國,女子的法定結婚年齡為20歲,男子為22歲。
  •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詩詞
    古代女子出嫁詩句 二 那日無眠臥在床, 伊人出嫁喜車長。 頭釵朱玉擁玫瑰, 身有紅衣繡鳳凰。
  • 古代女子還未發育,為何十三四歲就必須出嫁?其實原因很簡單
    我們都知道,為了優生優育考慮,現在的中國,女子的法定結婚年齡為20歲,男子為22歲。
  • 古代女子出嫁必備的物品,一件羞於啟齒,另一件卻要在人前炫耀
    嫁妝要花多少,關於嫁妝,其實從古至今女子出嫁都需要備很多的嫁妝,古代認為女子帶多少嫁妝,能體現出女子在娘家受不受重視,所以愛護孩子們的父母,會為孩子準備豐厚的嫁妝,為了出嫁之後的女子到夫家能挺直腰板,財力雄厚的娘家會為出嫁女提供十裡紅妝。
  • 古代女子出嫁,最奇葩的嫁妝是什麼?雖然讓人臉紅,但卻很實用
    題/古代女子的嫁妝,一件放在前頭用於炫耀,一件壓在箱底羞於啟齒文/顏i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作為繁衍後嗣的喜事——嫁娶,我國古代女子的陪嫁更是頗為講究,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 古代女子的法定結婚年齡,西周時最科學,秦漢以後強制幹預
    古代女子多大出嫁,得看哪個朝代。歷朝歷代國家規定的法定結婚年齡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也是不同的,故每個女子的結婚年齡也千差萬別。綜合來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至少長達兩千五百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女子以早婚為主,從十三四歲至二十歲不等,有的甚至更為提前,十歲結婚的也不是沒有。晚婚晚育和優婚優育,是近代才提倡,當代才落實的事情。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接受三個月的突擊訓練,她們要學什麼?
    1.古代女子早嫁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非常早,甚至有時律制規定女子多少歲之前必須嫁出去,否則懲罰家人,或者加重稅賦等等,尤其是在戰爭年代,國家急缺人手的時候,年齡一度突破下線。再看很多古裝電視劇和小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女子十二三歲的時候,家人就開始為她張羅著找夫家,如果過了十六七歲的年紀出嫁,甚至會被人說是嫁不出去,是古代的「大齡剩女」。2.男女教育不同古代男女之間接受的教育自然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循序漸進的。
  • 古人的結婚年齡一般是多少歲?歷朝歷代對適婚年齡有什麼規定?
    ,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上限沒有規定在古代的適婚年齡是多大呢?所以周朝的結婚年齡女性較早,男性適婚年齡和現代催婚年齡差不多,當然這只是周朝官方倡導的結婚年齡,也就是一個參考值,不是強制規定在適婚年齡方面,也有強制規定的時期,比如越王勾踐曾規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 古代女子出嫁,需要準備哪些嫁妝?都有哪些寓意和用途?
    引言現代社會,女子出嫁有很多講究,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其實在古代社會,女子出嫁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今天筆者就結合女子出嫁的嫁妝來說一下。拔步床作為出嫁必備品,這算是豐厚嫁妝之中的代表。拔步床誕生於明代後期,有兩種類型的。從外觀來講,這個東西像一個移動的小房間,很多女子把他當成最愛的嫁妝。在明代,有很多大家族會找一些匠人在拔步床上刻一些特殊花紋,以彰顯自己家族的實力。
  •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十裡紅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古老的傳統民俗,通常指的是女兒出嫁時的場面。通常會用「良田千畝,十裡紅妝」來形容富貴人家女子出嫁時嫁妝的豐厚。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時間「婚姻」二字在古代也被寫成「昏因」,意思是說:男子在黃昏時迎接新娘,女子因男子而來,所以男家去女家迎親時,通常都是在夜間。
  • 古代「黃花閨女」有多重要?如果女子出嫁發現不是會怎麼樣?
    今天趣歷史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是不是「黃花閨女」有多重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大家都習慣將沒有出嫁的姑娘稱之為「黃花大閨女」,甚至還有人調侃單身狗說:「母胎單身30年,至今還是黃花大閨女。
  • 劉邦的頒布了一個國策,所有女子搶著出嫁,簡直就是男人的天堂
    例如荷蘭,女子結婚的法定年齡是12周歲,俄羅斯也是14周歲,這個年齡結婚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那為什麼這些國家要這麼做呢?主要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奉行不婚主義,或者是丁克家族越來越多,這種思想嚴重不符合國家的發展策略,導致很多國家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現象。
  • 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子叫作「黃花閨女」,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個稱呼大家都很熟悉,便是我們常說的"黃花大閨女"。沒有結婚的女子才能得此"雅號"。很多朋友肯定會感到疑惑:為何女子要被稱為黃花呢?難道黃花不應該值得是遲暮之年的老婦人嗎?"黃花閨女"的起源。在古代,黃花代指菊花,形同品格高潔,也可以形容女子。但"黃花閨女"這一稱呼,據說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宋朝的宋武帝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兒,也就是壽陽公主。有天她在皇宮內獨自玩耍,身心略感疲憊,便躺在大殿的屋簷下閉目養神。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
  • 為何古代女子十三四歲還沒發育成熟就出嫁?網友:我們現在真幸福
    現代女子的結婚時間都比較晚,最早的結婚時間也要20歲才能被法律承認。然而古代女子二十歲的時候已經是好幾個孩子的母親了,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都知道,古代女子結婚都普遍比較早,很多女子十三四歲的時候結婚了。
  • 古代的男子,為何都喜歡娶15歲以下的女子,原來裡面藏有「貓膩」
    在古代常常出現「老少配」的情況,年齡的差距,給兩人造成了巨大的鴻溝,婚後生活也往往不幸,最慘的還是那些年輕貌美的女性。可以說,古代男子非常偏愛娶十四五歲的姑娘,也有大量女子在此時就已經出嫁,為什麼古代男子專挑這麼年輕的女子,等到十七八歲,或者上了二十歲再娶不行嗎?這麼著急,究竟是為了什麼,還是說這裡面另有隱情?
  • 古代最全年齡稱謂,30歲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在我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有非常多種,可以說是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稱呼,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我們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華、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古代年齡稱謂的最全信息,以及古代年齡稱謂的相關介紹。
  • 古代女子尚未發育成熟,為何十三四歲就要嫁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生活在男女平等的社會,與以前相比,女子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古代的「金釵之年」與「豆蔻年華」,分別指多少歲的女子?
    而在古代,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女子的稱呼卻別有一番韻味,如「金釵之年」、「豆蔻年華」、「碧玉年華」與「桃李年華」等。這些詞語,分別指的是多少歲的女子呢?咱們一起看一下。一、金釵之年金釵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歲的年紀。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紀要戴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歲。
  • 古代女子出嫁前,必須檢查身體這個部位,逼得一些女子羞愧自殺!
    古代女子出嫁前,必須檢查身體這個部位,逼得一些女子羞愧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