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首詩,題目只有一個字,全詩沒一個風字,卻每一句都在寫風

2020-12-21 無風卻起念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如此。

詩詞文化興盛於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之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比如唐初著名文人李嶠便是其中之一。

李嶠,字巨山,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隋內史侍郎李元操侄曾孫,為武則天、唐中宗時期的宰相。李嶠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在年少之時便有才名,十五歲精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舉制策甲科,從此進入仕途。

在後面的日子裡,李嶠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多有升遷,並最終官至宰相。當然,李嶠的文化水平也是不錯的,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為「文章宿老」,明代胡震亨說:「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籤》)。而在詩詞領域,李嶠也有不俗的作品,比如《風》便是其中之一。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這是一首很好理解的詩,可以這樣翻譯: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風颳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顯然的,前兩句描繪的是「風」的季節功能,秋風能夠讓萬木凋零,而春風可以讓百花綻放。而詩的後兩句則是對「風」所到之處,展現的力量進行描繪,當風吹過江面的時候,就能夠讓水掀起滔滔波浪,而當風吹入竹林的時候,就能夠讓竹竿一起傾斜。

風是自然界的物象,是看不見摸不到的,但是人們卻可以用心去感受和體會。全詩除了標題之外,在文中沒有出現過一個風字,但是卻每一句都描繪風,並且將風的外部形態和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從而將風的柔情和強悍對比得非常明顯。由此也不難看出,作者是一個用心感受大自然,並且對風有所感悟之人。而這樣的能力,更是詩人和文學家所需要具備的。

古詩講究對仗或對偶,而在這首詩中,也存在一些特點,比如對仗工整,如「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更是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參考資料:《舊唐書》、《全唐文補遺》、《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這首寫「風」的奇詩,無一「風」字,卻句句寫風,20字,意蘊無窮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裡,它迎來了五彩斑斕的春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中,它裁出來了青翠欲滴的柳葉;「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它將大雁迎來送往;「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它讓離人心情漸好……可是,專門寫「風」的詩詞並不多,寫得最好的當屬初唐詩人李嶠(qiáo)的這首,題目就叫《風》
  • 一首出神入化的唐詩,全詩無一風字卻句句寫風,共20字包含4數字
    先看看這首被稱為神作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僅8個字就寫出了製作工具、打獵的整個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言簡義豐。而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同樣是一首言簡義豐之作,來自唐代宰相李嶠。說想李嶠也算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一生歷經了五朝,三度拜相,但卻如牆頭草一般依附過武三思和韋氏等人,後世對他這種行為多不恥。
  • 張繼這首詩描寫愁緒,全文無一個愁字,卻句句寫愁
    李清照人稱一代才女,依然經常訴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柳永自號白衣卿相,但也傷心自己的落魄,「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遇到難題時,也許你會像李煜那樣輕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思念親朋時,也可能如李商隱那樣低吟,「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唐代一位詩人卻別具一格,一首詩寫愁,卻全文無一個愁字。
  • 16歲的海明威為應付學校作業,寫了首一個字都沒有的詩,流傳至今
    既然有《無字天書》,那是否有無字詩? 這是很多詩迷朋友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一:16歲的海明威為應付學校作業,寫了首一個字都沒有的詩,流傳至今筆者翻看了各類典籍,並沒有找到古代的無字詩,至於民間是否有古代遺落的無字詩,就不得而知了。
  • 李商隱的兩首詠雨詩,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商隱雖然不及李杜,但其詩文對後世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他留下來的古詩與眾不同,總給人獨特的美感,例如,李商隱曾寫下兩首詠雨的詩詞,但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倍感震驚!各位,你們知道這兩首詠雨的詩名分別是什麼嗎?
  • 王勃賽詩時抽中很難的字,卻照樣寫出首牛詩,無一雨字卻句句寫雨
    《唐才子傳》一書中,是這樣記載王勃寫此序文時的狀態的:物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這段話透露了兩個信息,首先,王勃寫這首序文時想都沒想,文不加點,一揮而就。其次,這篇序文不是後來才流行的,從它問世的那一天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達到了滿座大驚的效果。
  • 趙嘏最特別的一首詩,有6個題目,頷聯是千古名句,贏得一個雅號
    由此可見,這這首詩,還有一個叫《早秋》的題目!一首詩,在其流傳過程中,居然產生了六個題目,當真是一大奇觀!但,無論詩的題目是什麼,卻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首詩的佳妙,尤其是頷聯兩句,為作者博得了「趙倚樓」的雅號,受到歷代人們的讚譽。
  • 古代詩家真會玩,這些詩就改了一個字,意境大有不同
    薩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錫,其詩頷聯云:地溼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虞集說,你的詩不錯,但是頷聯上下聯中的聞、聽是一個意思。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合掌。薩天賜不以為然,後來見了好友馬祖,馬祖也說你這首詩合掌了。
  • 李清照這首詩連用17個「花」字,卻叫人黯然銷魂,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作品總是散發著無限的憂傷與哀愁,或深或淺,或濃或淡,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具有女性特有的細膩柔美,這是李清照的本質,也是她的優勢所在,也許在女人的眼裡,世界更加詩意盎然。創意寫作,就是將千奇百怪的思想具化為實實在在的文字,李清照幹過很多這樣的事兒,但小解認為最為優雅的還要屬這首《殘花》,全詩共計54字,可李清照卻在其中點綴進了17個「花」字。花本是令人心生歡喜的東西,可它一旦殘了,倒令人生出無限傷感,因此讀這首詩,叫人黯然銷魂。
  • 宰相李嶠的一首詩,20個字寫風,一個字讚美竹子,可惜人品不咋地
    即使誰都能看到的事物,經過詩人的潤筆,一下子優雅了很多,譬如唐朝李嶠的《風》,短短20個字,把自然界中最普通不過的風寫的威風凜凜又不失溫潤,技能鏗鏘有力地吹起千層浪,也能夠吹開二月花。技能吹落三球落葉,也能吹斜竹林中的竹竿。
  • 清代最「聰明」一首詩,僅20字卻能讀出40首詩,當真是高手在民間
    於是我們有了題在心愛女子家牆上的詩,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了寫在旅舍裡的詩,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有了寫在葉子上的詩,無名宮女的「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本期再給大家介紹一首刻在茶壺上的詩,這是一個清代茶壺,壺其貌不揚,但詩卻寫很聰明。詩沒有落款,大概出名一位民間文人之手。全詩呈圓形排列,寫在壺身上,短短20個卻一口氣讀不完。
  • 詩詞大會嘉賓只會品詩不會寫?看看酈波這些詩,古風現代都有水平
    詩詞大會有5位很有名的導師:康震、王立群、蒙曼、楊雨、酈波,每一位的講解都很有自己的特色。但人紅是非多,關於他們的質疑聲也一直不少,其中最大的質疑就是:這五位導師只會品賞詩詞,自己卻並不太會寫。對於這個質疑,筆者無法贊同,雖然詩詞大會別的嘉賓都很少曬詩,但酈波卻經常曬。
  • 此詩沒有一個「愁」字,卻句句都離不開愁,28個字成千古名句
    有一句成語叫「黯然銷魂」,南朝文學家江淹在《別賦》中曾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比喻心懷沮喪好像是丟了靈魂一樣,形容悲傷或者愁苦的樣子。這首詩短短28個字,堪稱是「黯然銷魂」的代表佳作,整首詩沒有用一個「悲」或者「愁」的字眼,但卻句句都離不開愁,寫得是如此的坦率和真誠,也道盡了多情和無情之間的關係,直到如今我們細細品讀,依然能夠感同身受,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一首唐朝詠雨詩,全詩沒有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淅瀝瀝下了千年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千古傳誦,但鮮有人知道李世民其實還是個詩人,寫出來的詩並不少,內容也涉及各個方面。其中有談到大臣,如《春來玄武門宴群臣》、《賜房玄齡》等詩,寫的是「未曉徵車,雞鳴關早」;也有談到邊塞,如《傷遼東戰亡》、《飲馬長城洞行》等詩,寫的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千裡雪飄,千裡雪飄,千裡雪飄,千裡雪飄,千裡雪落,千裡雪落,千裡雪落。
  • 朱熹水平很高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充滿憂愁,但是不著一個愁字!
    然而此時的朱熹只好是去到各地遊玩,乘船回到福建,南下古田,在路上還寫下了一首很傷感的詩《水口行舟二首.其一》,整首詩意境悽美,每一句都充滿了愁,但是又不著一個愁字。朱熹的理學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明清兩朝,他的學說成為了主流思想;所以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他的詩清新脫俗,大部分以說理為主,營造出了高遠的意境,講述了一個個大道理。不過在這首《水口行舟二首.其一》一詩中,卻又是不走尋常路,只不過是抒發了當時的情感,寫下了內心在的悲痛之苦。
  • 柳宗元被貶柳州,寫下一首思鄉詩,短短28字感人至深
    在古代,詩人經常會因謀求仕途、探親訪友、升遷貶謫等原因而不得不客居他鄉,所以就有了思鄉詩。這類詩主要抒寫的就是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心境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便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很經典的一首思鄉詩。一般來說,唐宋時期的思鄉詩大多寄寓了複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想要弄清楚詩人所思所想,往往就需要了解詩人的遭遇。如柳宗元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從永州司馬改貶柳州刺史期間。因此這首詩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被貶謫的憤慨不平之意。
  • 宋朝一詩人讚美月亮,全詩無一「月」字,卻句句有月意
    宋代著名詩人朱熹也曾寫過一首和月亮有關的詩,這首詩十分神奇,全詩看似沒有「月」字,卻句句都在說月亮,如此說來不覺讓人好奇,這首詩到底是如何寫月的呢?雖然很多人認為唐詩和宋詞具有明顯的風格差異,即唐詩注重抒情,宋詞注重講述道理,不過,朱熹的這首詩讓我們明白這句話並不一定準確。《秋月》是他創作的一首感嘆月亮的詩,其體裁為七言絕句。這首詩是朱熹在一個秋天的月夜寫下的,詩人藉助月光下的溪、風、夜空、雲等景象,表達出自己超脫塵俗的情趣,同時也流露出自身追求皓月之高潔的志向。
  • 岑參寫送別詩,全詩都是雪景,卻句句含情
    最溫和深情的送別莫過唐人的送別一個詩與酒組成的國度是很難將送別放在眼裡的,唐人的送別總是溫厚的讓人驚訝。唐人的送別總是一種「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送別,他們好像從來都不會為送別而傷心,可卻總是能感動人心,一句普通地景色描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也能讀出一種對友人的深厚情意。岑參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寫的一首邊塞送別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全詩大半都在寫雪景,可是每一句詩都蘊含深厚的感情。
  • 古代最大膽的一首情詩,全詩只有28字,翻譯過來就是:約不約?
    而在那段歲月中,便出現了一首大膽的情詩,這是一首僅僅只有28字的詩,而它翻譯過來的意思為:約不約?湖州竹枝詞 (元)張雨臨湖門外是儂家,郎若閒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靠著湖的那邊是我的家,如果大郎你有空的話,可以過來喝茶閒聊。我家是用黃土築的牆,用茅草蓋的房屋,而在家門口,有一顆開著滿樹紫荊花的樹。
  • 古代最大膽的一首情詩,全詩只有28個字,卻感人至深
    可是,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封建禮數的約束,就是一種無形的枷鎖,讓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們,成為了籠中鳥,只能無奈地望著外面世界的精彩,發出幾聲悲鳴。根本很少有機會去接觸和遇到自己心中喜歡的人。即便走入婚姻,也基本上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約,顯有自己按照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人。因此,在過去舊社會的婚姻中上演了很多悲劇,讓人們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