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這裡是換了新的護膚品很開心的美伢女士!
不知道各位小姐妹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早上起床護膚,好不容易到了最後一道程序,馬上就可以化妝出門。結果,塗完最後一層護膚品之後,卻發現臉上開始搓泥...
那麼,這些搓下來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會不會影響我們對護膚品的吸收效果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科學,一起認識一下"搓泥」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搓泥,顧名思義,就是指在使用護膚品的過程中,在臉上搓出一些白色的、或長或短的條狀物質。由於它的形狀和泥巴很相似,因此,就被大家統稱為「搓泥」啦!
這種現象在使用去角質產品時很常見。但是,在正常使用日常護膚品的過程當中,偶爾也會有搓泥的現象產生。
很多人認為,搓泥是因為角質層太厚、護膚品成本不好或者無法吸收。但其實,搓泥和這些關係都不太大....
如果是只用單一產品,沒有和其他護膚品同時使用,卻一上臉就搓泥,那麼可能是護膚品中含有大分子高分子類的產品。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基本上都是兩種護膚品之間互相搓泥。
而兩種護膚品之間互相搓泥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不同成分之間的化學作用。
這裡的成分主要是說兩種—增稠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增稠劑,顧名思義,可以增加護膚品的粘稠度,改善其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護膚品的流動性。它作用其實就和做飯的時候,往裡面加澱粉差不多...
添加增稠劑的護膚品,肉眼看上去比較粘稠,容易跟給人一種」精華很多「的錯覺,但是它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護膚效果...
護膚品中最常見的增稠劑叫做卡波姆,在一些乳液、面霜當中都能夠看到它的身影。
只要按照正常比例添加,卡波姆對皮膚也不會造成什麼有害的影響,也不會產生搓泥的情況。
但是,只要卡波姆遇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他們兩個之間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的繞口。簡單來說,它其實就是一種柔順劑,在洗護類產品中經常用到,能夠讓觸感變得更加柔軟。
在正常情況下,增稠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單獨使用都不會發生搓泥的情況。
不過,他們兩個要是在PH值>4的狀態下相遇,就會產生白色的絮狀沉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搓泥」。
一些去角質產品,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讓我們誤以為這些白色絮狀物,是搓下來的「角質層」...
總結一下,護膚品搓泥是因為滿足了以下兩個條件:
PH值>4的環境
增稠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相遇
並不是因為你的角質層太厚,或者護膚品不吸收喲!
要分情況。
如果是保溼補水一類的產品,上臉之後有搓泥的現象,其實不會影響護膚品的功效。
但是,如果是防曬,那美伢女士建議你換一種。畢竟防曬產品需要在臉部形成一層膜,以達到防止紫外線的作用,搓泥的話,就會讓防曬效果大打折扣。
有一點美伢女士需要提醒大家,護膚品是否搓泥並不能作為判斷這個護膚品好壞的依據。畢竟除了極少數的高分子護膚品之外,大多數護膚品搓泥,都是增稠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作用。
如果,你真的受不了搓泥,那麼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很多人護膚的時候,習慣上下摩擦臉部。這樣的護膚手法,不僅會對皮膚造成拉扯,而且增大了不同護膚品之間的搓泥可能性。
如果發現護膚品容易搓泥,那麼就要更加注意使用手法了。減少用量,使用拍打的方式,將護膚品輕輕拍開,少量多次的進行疊加。這樣可以大大的減少搓泥的可能性喲!
這裡的放慢護膚節奏指的是,等一層護膚品/化妝品吸收之後,再去塗抹下一層。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匆匆忙忙,還沒等前一層護膚品幹透吸收完,就已經開始第二道護膚工序,這樣不同護膚品之間的成分就很容易搓泥。
所以,在護膚的時候,可以等一層的護膚品吸收幹透,形成穩定的一層膜之後,再去使用下一樣護膚品,防曬也是同理喲!
既然增稠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是導致搓泥的重要元兇,那麼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搓泥的問題,我們可以將含有這兩種成分的護膚品隔離開來—避免同時使用,調整使用順序,或者乾脆扔掉...
畢竟護膚品那麼多,也不差這一個。
搓泥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會影響我們護膚品的吸收。所以,大家可以看淡點啦!如果覺得實在忍受不了,就寵幸下一個產品!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啦,歡迎留言提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