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出美女,世人皆知。從明朝開始,揚州一帶,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輕女子,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因此被稱「揚州瘦馬」。明清時期「養瘦馬」成了一項暴利投資,有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
揚州在古代一直是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要說明的是,這些鹽商當年真可謂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足可與皇家媲美,他們的富足由此也養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業,「養瘦馬」就是其中之一。
不知朋友們對2007年末上映的電影——《投名狀》還有沒有印象,該片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由陳可辛執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等主演。
在電影《投名狀》裡,徐靜蕾飾演的角色名叫蓮生,她七歲被賣到揚州當雛妓,從小被教導琴棋書畫。當年,在蓮生將要賣給大戶人家做小妾的時候,她的兒時玩伴、如今的強盜二哥趙二虎(劉德華飾演)把她搶了出來,從此跟隨二哥。可是,面對目不識丁的二哥,她始終無法付出真心的愛。後來遇上大哥龐青雲(李連杰飾演),一見鍾情,可世事無常,蒼天弄人……
由徐靜蕾飾演的蓮生,便是一個典型的「揚州瘦馬」!那麼,「揚州瘦馬」究竟是何含義呢?先請打盆清水將耳朵洗洗,坯逆翹楚這就為您細細道來,呵呵。
解析「揚州瘦馬」一詞,坯逆翹楚認為不妨將其拆解為兩個詞——即「揚州」和「瘦馬」,先分開解釋,再合二為一。
揚州的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古稱廣陵、江都、維揚等,其環境宜人,景色秀麗。揚州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被譽為「揚一益二」,更有「月亮城」的美譽,從古便商業昌盛,人傑地靈。
引申閱讀1:中國唐代,經濟文化達到封建社會的巔峰,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安史之亂以後,北方經濟地位下降,長江流域地位上升。而長江流域的商業城市,以揚州、益州(成都)為兩個中心,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所以,當時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這便是諺語「揚一益二」的由來。
引申閱讀2:揚州自古已有「月亮城」的美稱,其得名來自歷代歌詠揚州月亮的詩歌。特別是唐宋以來,歌詠揚州月亮的詩詞歌賦數以千計。可以這樣說,揚州的月,天下獨秀;揚州的月,是詩,是夢,是歷史,更是文化。
正因為如此,揚州在古代一直是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要說明的是,這些鹽商當年真可謂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足可與皇家媲美,他們的富足由此也養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業,「養瘦馬」就是其中之一。
「瘦馬」的本意原不難理解,即瘦小病弱之馬也,可只要在加上前綴「揚州」,那此瘦馬就非彼瘦馬了。
養瘦馬,其實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一種畸形行業,是為了迎合變態心理需求而產生的。所謂瘦馬者,即窈窈弱態的女子也。養者,即調教。
瘦馬是一個對女性帶有侮辱性的詞語,意為可以對女性任意摧殘和蹂躪,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馬匹一般。為何稱為「瘦馬」?因為從事「養瘦馬」的人(一般稱為牙婆)低價買來幼女(一般來自貧苦人家),養成後再高價賣出去,這和商人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後再高價賣出的經營方式一樣,又因貧女多瘦弱,所以人們就稱這類女性為「瘦馬」。
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壟斷全國的鹽運業,腰纏萬貫、富甲天下,故在當時全國,揚州「養瘦馬」之風最盛。初買貧家幼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可賺達千五百兩。一般百姓見有利可圖,競相效法,蔚為風氣,「養瘦馬」竟成了一項暴利的投資,有一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揚州瘦馬由此得名。
所謂「揚州瘦馬」,實在是與馬無關,其實是買賣貧家幼女的人肉交易。揚州城內,繁華騷動,歌舞昇平。富人們總是喜歡一些怪異變態的消費和審美,在他們對「豐乳肥臀」審美疲勞之後,「瘦馬」就運應而生。
在繁華的揚州城,一般貧苦人家養下了一個面貌姣好、麗質天生的瘦弱女孩子,長到七八歲時,就會有牙婆領去收養,稱其為「瘦馬」。
牙婆將貧家幼女買回來後,會根據她們的才貌專門請人調習(調理其肌膚,修飾其衣服),並教以鶯歌蝶舞、琴棋書畫、蕭管笛弦、針線女紅甚至房中秘術等等,以增加其價值:一等資質的女孩,將被教授「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細的化妝技巧和形體訓練;二等資質的女孩,也能識些字、彈點曲,但主要則是被培養成財會人才,懂得記帳管事,以便輔助商人,成為一個好助理;三等資質的女孩則不讓識字,只是習些女紅、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爐食、擺果品、各有手藝」,被培養成合格的主婦。
當然,所有這些煞費苦心的培訓都是為了將來能找個好買主,賣個好價錢。調教的終極目標是要做到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以滿足豪商巨富們的審美觀。不過,光有形體瘦弱,這還不夠。瘦馬的舉止投足,一顰一笑,都必須嚴格符合豪商巨富們的審美趣味。譬如走路,要輕,不可發出響聲。譬如眼神,要學會含情脈脈地看。
經過大量的專門培訓,至十四五歲時,這些「揚州瘦馬」在各方面都具備了一個做小妾的條件。這時,就由養她們的牙婆向願意出錢買妾的貴官公子、豪商巨富推薦。
挑選瘦馬有著一套極為嚴格的鑑定程序,而其中最為客商看重的就是對於瘦馬的小腳的評判。鑑定這「三寸金蓮」也有著一套極詳細的辦法,並且人們還為此制定出了「瘦、小、尖、彎、香、軟、正」等七條標準。
當貴官公子、豪商巨富上門看女出價時,一般由牙婆領路,到「瘦馬」家坐定,先進茶。然後牙婆扶「瘦馬」出,說一聲「姑娘拜客」,「瘦馬」就下拜,柔發如烏雲者為上品。說一聲「姑娘往上走」,「瘦馬」依言行走,風擺楊柳款款走步,身腰婀娜、屁股肥大者為上品。說一聲「姑娘轉身」,即轉身向明處而立,這是為了相面和相其身姿,瓜子臉、若鮮花為上品。說一聲「姑娘藉手瞧瞧」,牙婆將其衣撩起,手、臂、膚皆露出,這是為了看手看皮膚的細嫩,膚白如凝脂者為上品。說一聲「姑娘瞧相公」,即轉眼偷覷,藉此以看清姑娘的眼眉,秋波漾者為上品。說一聲「姑娘幾歲了」,即回答幾歲,這是辨其聲音是否動聽,聲出如鶯者為上品。說一聲「姑娘再走走」,牙婆即手拉其裙,腳隨之而出,讓買主近距離考察三寸金蓮,若符合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大標準為上品。看腳也大有講究:凡是出門裙幅先響者,其腳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腳先出者,其腳必小。最後,說一聲「姑娘請回」,至此才算相完一個人。
如果相中了,就用金簪或玉釵插在她鬢髮上,若看不中,只需出幾百文小錢賞給牙婆即可。當時,凡買一個自己相中的「瘦馬」,一般花一千至兩千銀子,買下後,娶回去。而這個女子的生身父母,得到的賣女身銀多不過一二十兩,其餘的均付給收養「瘦馬」的牙婆。這實際上是視女子為商品的純買賣的人肉交易。
經過苛刻調教後養出來的瘦馬,賣得快,價錢也好,會被賣到全國各地。當時揚州城裡,有數百人如同牲口販子一樣,做著瘦馬買賣。那些大腹便便的鹽商,只要稍稍透露了納妾之意,他們身邊圍聚著的人口販子就會一窩蜂撲將上去,如同蒼蠅附羶般撩撲不去。這些人中,有牙婆、駔儈(所謂「駔儈」,是專門說合牲口貿易的中間商,他們做牲口賺不了錢,就來做瘦馬生意,而且這種瘦馬買賣,行情看好,利潤頗豐,商人逐利,自然蜂擁而來)。
鹽商買瘦馬,一為自用,為妾也好,作婢也罷,總之,瘦馬為他們提供後備美女庫;二為賄官,這對鹽商而言,也許是無奈的,官不離商,商不棄官,官以削商而致富,商以養官而護己,於是便投官所好,或賄金銀,或賄古玩,或賄玉寶,有那一等好色的,便賄瘦馬了,由是,瘦馬成了鹽商結好官員的特殊禮品。
嫁入富家的「揚州瘦馬」,從此成為了人家的寵妾、豔婢,運氣好的,顏色未衰之前享盡富貴,運氣不好的,被正妻杖斃、投井等也不足為奇。
並不是所有的「揚州瘦馬」都能嫁入富家,最後,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馬」情形頗為悽慘——她們不得不被送入煙花柳巷,秦淮河畔的「揚邦」歌妓便大多是「瘦馬」出身。每天入夜後,她們塗脂抹粉,打扮妖冶,出入巷口,游離於茶樓酒肆門前,謂之「站關」,燈前月下,面色蒼白,已無人樣。這些「站關」的可憐瘦馬,有的直至夜間都找不到主顧,最後黯然離去:「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見老鴇,受餓,受笞,俱不可知矣。」
「春風十裡揚州路」,笙歌燕舞,脂濃粉溢;夜色深處,多少「瘦馬」,無人記得。時至今日,揚州人還在口頭流傳的一句俗語「娶馬馬」,意即娶老婆,這個馬,大概便是從「揚州瘦馬」一詞演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