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北京市老齡辦、北京市老齡協會發布《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2.31歲。同時,北京市老年撫養係數為44.3%,意味著北京市每2.3名勞動力在撫養1名老年人。
資料圖 攝:武亦彬
北京市老齡協會副會長孫立國介紹,報告以2019年底的北京市老齡人口數據為基礎,分年齡、分性別、分地區對老年人口情況進行發布。
他表示,根據報告,北京市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2015年至2019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總量從340.5萬人上升至371.3萬人,佔常住總人口比例上升至17.2%;戶籍老年人口總量從313.3萬人上升到367.7萬人,佔戶籍總人口比例上升至26.3%。
此外,隨著醫療條件不斷提高,百歲老人數量也實現進一步突破。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8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63.1萬,相比2018年增加4.7萬人;百歲老年人共計1046人。2019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2.31歲。
延伸閱讀:
老年人的福利!北京多家醫院提供一站式服務,看病有專屬區域
體檢住院都有專屬區域,不與普通檢查相互交叉;門診掛號可享「一站式」服務,幾種疾病也不用掛完這科再掛那科……近日,海澱區級的「老年健康服務指導中心」在中關村醫院掛牌。
與此同時,朝陽區也計劃在重陽節前實現「老年健康服務中心」43個街鄉全覆蓋,並重點打造南磨房、太陽宮等四家示範特色中心。
在這些專注「老年健康」的醫療機構,老人就診、取藥、康復等各個環節均可得到細緻呵護,助力提升生活質量。
專屬區域檢查都在同一層樓
「您好,我給老人預約的今天體檢。」上午9點,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層,穆女士推著86歲的老爺子來辦相關手續。
「上周老人手有點腫,過來看全科,醫生提醒我們說老人這麼大年紀,可以在這邊免費體檢,就趕緊預約了。」穆女士曾經自己來看過病,也帶孩子接種過疫苗,但體檢還是頭一次。拿到指引單,她驚喜發現所有項目都可以在同一樓層完成——抽血室就位於護士站隔壁,往裡走是B超室、心電圖檢查室,緊挨著的則是心肺聽診和測血壓心率的房間。
「只要按順序挨個走一遍,就能把檢查項目做完,老人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好,這可方便多了!」見老爺子和家屬滿意,老年科主任周麗倍感欣慰。作為朝陽區「老年健康服務中心」示範基地之一,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今年啟動一系列舉措。最大變化就是把六層專門改造為老年病區,65歲及以上老人的免費體檢項目全部整合到這裡,不與門診檢查交叉。
周麗稱,調整後的體檢不僅省時省力,還更加全面,「體檢前會做一對一諮詢,了解老人既往病史。檢查結果出來後,醫生會結合報告,當面為老人詳細解讀,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避免『只檢不管』。對於新發現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會及時納入慢病管理,做好生活方式指導,進行長期追訪。如果體檢過程中發現疑難情況,比如可疑腫瘤、血液病等,也會通過醫聯體轉到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斷治療。」
對此,不久前做過體檢的李老先生讚不絕口。「這是我經歷過的老年體檢中質量和感受最好的一次!」在他看來,醫務工作者不僅在房間溫度設定等小細節上處處體現出對老人的尊重和關愛,還結合言簡意明的體檢報告給出解決方法和注意事項,可以讓體檢者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貼心服務多種疾病一起會診
作為新近掛牌的「海澱區老年健康服務指導中心」,中關村醫院將新建綜合樓環境最優美、視野最開闊的病區設置為老年病區,設立老年醫學科病房、老年醫學門診、老年多學科門診等多個功能區域,並在此基礎上深化改造,使之更適宜老年患者。
上午10時許,82歲的淑珍奶奶坐在病床邊,緩緩穿著褲子。老人因嘔吐入院,經過幾天治療精神好多了,正準備拄上拐杖去走廊溜達溜達。「環境好,對我照顧得好,病也要好了,高興!」
淑珍奶奶同屋,還有一位老人正在睡覺。記者發現,房間在布置上頗具心思,兩張病床呈對角線放置,床旁掛簾拉上後可各自圍出獨立空間,最大限度保證隱私。在老年醫學科,這樣的老年特色示範性雙人病房共有6間,三人病房共有10間。
走廊裡,果綠色扶手、房門搭配乳白色牆面溫馨醒目,地面經防滑處理,開闊敞亮。護士站配有剃鬚刀,吹風機,放大鏡等便利小物,每周有一天專門對住院老人進行生活護理,例如為臥床病人洗頭等。空中觀景花園,讓老人身處五層,也能沐浴著陽光欣賞綠意……
硬體提升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老人由於上了年紀,常會伴有多病共存問題。「比如肺部感染的老人往往還有心臟問題、泌尿系統問題等,治療一種病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其他疾病。」護士長韓萍介紹,在老年醫學科,老人可以得到「一站式」服務。「門診不用說掛了這科再掛那科,需要會診的我們會請團隊專家共同參與,對住院老人的查房,也會有藥師、營養師一起,從多方面給予指導。」
診後康復家門口的優質服務
「手把住床,腰使上勁兒,腳往回撤,扶住!」同一幢樓內,從五層下到二層,便是中關村醫院的康復醫學科。康復訓練大廳負責人孫默一正緊盯一位老年患者的動作,及時發出調整指令。她告訴記者,老人是位腦梗患者,剛剛在三級醫院完成急性疾病的治療,轉入中關村醫院進行後續康復訓練。
既是以「老年健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康復必然是除常規疾病治療外的又一重點。這個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康復醫學科,擁有康復病房、門診理療、康復訓練大廳等區域,可以從言語、吞咽、認知諸多方面為患者提供康復服務。
而更加理想的狀態是,患者轉回社區後,還能在家門口繼續得到優質康復治療。對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患者而言,這無疑是另一重驚喜。
「在這邊做了康復後,腰腿疼的問題明顯緩解,整個人都舒坦多了。」兩個月前,67歲的梁逢雲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壓迫腿部神經,導致躺下時疼得輾轉難眠。「聽說南磨房這兒康復做得特別好,醫生評估後給辦了住院,制定了系統方案。」
梁逢雲坦言,一開始自己心裡也沒底,總覺得無非是個社區醫院,還能好到哪去?沒想到一番嘗試,令她讚嘆連連。「不光硬體設施齊全,還有專業的康復治療師。先藉助儀器進行深層肌肉放鬆,再有不同模式的運動指導,比自己瞎練要強多了!即便以後出院回家,也可以繼續遠程指導。」
在中關村醫院副院長韓永鵬看來,康復的核心目標並非追求恢復如初,而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哪怕一點點也有意義。」因此康復更是一種理念和體系化建設過程,應將其貫穿在每個臨床科室當中。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呼吸科曾收治了一位72歲男性患者,同時存在右側肢體偏癱、失語等功能障礙。常規治療階段,呼吸科醫生邀請康復科醫生共同參與。患者出院後依舊堅持康復訓練,給醫生發來的視頻中,老人最終實現正常言語交流、能夠獨立行走,認知功能明顯提高,基本回歸社會與家庭。
著眼於前及時篩查可能風險
除了關注已發疾病和後續康復,醫療機構還著眼於前,對老人可能產生的問題及時進行發現和預防。
南磨房中心老年科主任周麗介紹,中心正籌備早期認知障礙篩查訓練項目。計劃將枯燥的篩查題目變成遊戲化環節,讓老人在參與互動過程中完成測評。「篩查本身只是手段,目的在於通過科學訓練達到預防和改善效果。對於存在早期認知障礙的老人,我們希望及時幹預,帶老人做手指操、毛巾操等,以免病情嚴重為時已晚。」
在中關村醫院老年醫學科,一間老年綜合評估室已經建成。記者看到,這裡樓梯、浴缸、馬桶、灶臺、洗衣機等一應俱全,最大限度模擬出居家環境。「我們對剛入院老年患者,包括以後對一些老年門診患者,會進行生活能力、吞咽認知等功能的綜合評估。」護士長韓萍介紹,評估後可為老人家屬或老人居住的養老院、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具報告。「有風險的給予相應指導,存在功能障礙的,建議儘早進行康復訓練,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而與南磨房中心的定位相比,記者注意到中關村醫院在掛牌上還多了「指導」兩個字,這意味著除日常醫療工作外,醫院還擔負著全區相關工作的指導性任務。韓永鵬表示,「希望能將對老人的科學照護、健康管理延伸至社區、家庭。我們會做一些體系建設的內容、培訓,幫助社區、陪護人員提升技能。他們碰到一些不可解決的困難和病人時,也可以轉到我們這邊來。」
(原標題:北京每2.3名勞動力撫養1名老年人)
來源:綜合@新華視點、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