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鑽木取火,於是人類第一次懂得了熟食的美味。然而幾千年後的餐桌上,趴在碎冰上的生魚片靜靜地注視著食客與他們的筷子,不由在這文藝復興的魔幻世界留下一聲吶喊:「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玩笑歸玩笑,人們對生食魚片的追求大潮卻也是現實。吃生魚片有什麼好處呢?任何一個營銷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什麼富含胺基酸啦、蛋白質豐富啦、營養留存完好啦、還有說生魚片能消除腎臟炎症、甚至能催乳的,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生魚片好處大大滴有。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魚肉中含有豐富的EPA和DHA,是人體日常所需的兩種脂肪酸,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大腦發育以及保護視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類之所以要吃魚,就是主要補充這兩種脂肪酸,但它的吸收效率與魚肉是否烹熟了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魚肉生吃更不會比做熟了吃更有營養,除非你把它丟進巖漿裡炸,否則僅僅是烹調魚肉,是不會「殺死」其中的營養物質的。
很多人之所以對生魚片推崇備至,主要是因為生食的口感要遠遠好於熟食。不經烹調的魚肉肉質細膩嫩滑、口味鮮美,所以才會成為現代人的寵兒。
國內餐桌上的生魚片,最常見的是三文魚。那麼,三文魚究竟是一種什麼魚呢?其實,三文魚並不是哪一種魚,而是一個人為創造的商業名稱。三文魚這個稱呼,出自英文裡的「salmon」,原意是「鮭魚」。現代人開始有意識地大量食用三文魚,是從挪威規模性培養一種純海水養殖大西洋鮭開始的。由於這種大西洋鮭是海水魚,寄生蟲比淡水魚更少,加上嚴格的低溫急凍處理措施(美國為零下35度冷凍15小時或零下20度冷凍七天;歐盟為零下20度冷凍超過24小時),能夠進一步殺死魚肉中的寄生蟲,達到安全標準。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間與世界交流日益密切,外國文化也漸漸地被國內民眾接受,生魚片便是其中之一,於是才有了「三文魚」這個中文特有的詞語。
之前講到,三文魚最初指的是挪威人養殖的大西洋鮭,是三文魚的「鼻祖」,但是由於進口成本高、供貨量少、市場需求大等原因,漸漸出現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的情況,補上這個巨大漏洞的,便是鱒魚,確切的說,是由國內大規模養殖的淡水虹鱒魚。
虹鱒魚的肉質和口感與鮭魚類似,營養價值也差不多,但是這種淡水魚有一個非常可怕的潛在隱患,就是魚肉中的寄生蟲,如闊節裂頭絛蟲、肺吸蟲、肝吸蟲、顎口線蟲等,都是淡水養殖的水產很容易就會攜帶的寄生蟲。這些寄生蟲不會被酒精或芥末殺死,即使是將其表面火炙,寄生蟲也依舊能存活,原則上來說,淡水魚是絕對不能生吃的。
但資本不會輕易放棄市場,它們所做的,不是警告消費者,而是用所謂專家的站臺,故意混淆視聽,「虹鱒是三文魚」「純天然養殖場」「水質無汙染」等口號接連而來,試圖用這些極具煽動性的言辭繼續迷惑消費者,卻對淡水魚寄生蟲的問題視而不見,各種淘寶店語焉不詳,仍繼續售賣名為三文魚的虹鱒魚。
再次聲明:在當前三文魚市場混亂的情況下,除非是貨源值得信賴,否則請儘量少吃生魚,尤其是淡水魚類,一定要做熟了才能吃。新冠疫情當前,也有新聞曾表示魚類在運售時可能沾染病毒,不管是寄生蟲還是病毒,都只有通過高溫才能滅殺。
生魚有風險,食用需謹慎;生病進醫院,親人兩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