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區」,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2020-12-18 歷史與茶

曾經,一個路橋收費站員工說的話火變了大江南北:「我今年36,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一時之間,「穩定會害死人」、「跳出舒適區」的言論鋪天蓋地,好像那些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工作穩定的人都成了不思進取的人,甚至那些在職場成功,工作上遊刃有餘的人也都應該跳出舒適區去挑戰難度更高更不穩定的工作。

當前,網絡充斥著這樣的事例,作者的前同事或朋友,辭去了某國企、或政府的工作,或者辭去外企高薪工作,去創業或者加盟創業公司,或一個新興的行業,發展得如何如何好。給人的感覺就是,只要我們跳出舒適區,敢於挑戰高難度,敢於挑戰不穩定就一定可以活得更好。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舒適圈裡的人真的都如圖所示嗎

前些天,一個35歲的男人來我們公司面試,是一個IT崗位。他的簡歷中顯示,他大學畢業曾在一個內地省級供電公司工作做兩年時間。大家都知道,供電公司是一個一個正牌的國企,曾經被老百姓成為「電老虎」,不僅是國企,還是壟斷經營。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好的單位只做了兩年就不做了。他說出了和「跳出舒適區」一樣言論,就是太穩定,可以看到老。我又問他當時的收入,他說月薪10K,不算其他福利。我又看看他現在的薪資要求,15K/月,這是在上海,而且已經與他辭去供電公司職務時已經時隔11年,對於這樣一個年齡的IT男來說,月薪15K真的不高。他辭去供電公司工作做,曾經輾轉深圳、東莞,現在又來到了上海,月薪資一直都10-15K之間,雖然一直在IT行業,但顯然沒有大的成績,而且這個年齡對IT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

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後悔過,但顯然他雖然跳出了舒適區,但卻進入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區域,而且可能還非常地讓人迷茫和焦慮。就拿創業來說,官方的統計數字是成功率不足3%,也就是說有100家創業公司在5-6年裡有97家會失敗。我的前前老闆,曾經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層,2016年毅然辭職創業,結果不到一年時間公司就倒閉了,現在車房都賣了還欠好多債,成了失信執行人。

「穩定」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而且一直以來都不是。國家追求國泰民安,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財富,才能有更多的財力支撐科技研發和民生工程建設。企業也要追求穩定,企業治理結構的穩定,才能上下一心,共創未來。個人追求穩定,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充電提升自己,才能有時間培養興趣愛好,生活愉悅。「穩定」一直都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太大的壓力,不穩定或無常的變化會給人帶來焦慮感,這都是人本能不喜歡的感覺。

其實,就像文章開頭的收費站員工例子,從她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穩定」不是罪魁禍首,不思進取才是根源。她在這麼一個普通枯燥的崗位做了至少應該有10多年了吧,她有沒有在這10多年裡通過學習充電提升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學習一種有意義的興趣愛好。如果有,她就不用怕沒有別的崗位或其他工作可以做,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職業都可以。所以說,我們不應該被網上的那些「穩定害死人」的言論所蠱惑,一時頭腦發熱,就辭去本來穩定的工作,去挑戰未知的未來。要知道,不穩定的生活和工作,有可能讓你連充電學習的時間或經濟條件都沒有,而那些被稱為穩定的工作,起碼這兩樣都可以給你保障。在穩定中求進取和增長,才是正確的選擇。國家不也一直在說要穩定發展嗎?

最後,希望年輕人不要再被網上的那些「跳出舒適區」、「穩定害死人」的言論所誤導,在你「跳出舒適區」之前,一定要問自己:

1. 這份工作真的不好嗎?你現在的這份工作可能正是很多人爭著搶著要做的。

2. 我現在的工作真的一點上升空間都沒有嗎?

3. 我是真的不喜歡這份工作嗎?

4. 我做好跳出去之後的工作規劃了嗎?包括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或經濟狀況。

回答好這幾個問題,再做決定。「跳出舒適區」,還是要三思而後行。

相關焦點

  • 跳出舒適區,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
    ,她決定改變自己,跳出舒適區,很多人都說要跳出舒適區,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可是,跳出舒適區後,真的一切就能變好嗎?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後來問起才道出原委:「他去省城找了兩周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碰了一鼻子灰,對比一下還是覺得原來單位的工作比較好,如果離開目前體制工作,他就算跳出舒適區,沒有了目前生活保障,要面臨很多生活問題,會更焦慮,」所以說跳出舒適區,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辦法。
  • 不願意安於現狀的你是如何跳出舒適區的?
    可是我們生活這個社會中,與人打交道必不可少,如果我不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嘗試與人溝通交流,那我就無法與別人友好相處,必將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比如,各項工作做得很好,對自己的能力很滿意,於是不再學習新技能,那麼你就有可能被其他人超過了。
  • 如何跳出生活的舒適區?
    如果你本身一直在舒適區,你是很難跳出來的,你要麼自己主動創造條件跳出來,要麼生活給你壓力逼迫你跳出來。如何主動創造條件:比如說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找工作和生存,斷掉父母給你的經濟支持。當然這時候你可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感受不到壓力,仍然跳不出舒適區。那接下來你可以試試提前模擬結婚後的生活,找出身邊的朋友做參考,比如這個月需要還房貸車貸多少錢,孩子奶粉錢,孝敬雙方父母的錢,自己和老婆日常開銷,然後算算自己現在能賺到多少錢,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動力去做出改變,跳出舒適區了。
  • 活在舒適區真的不好嗎?
    我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景:在一家公司幹了78年,對各方面都很熟悉了,基本上每天的工作都是類似的工作,你完成這些工作是遊刃有餘的。你在某一個領域裡面比較熟悉,只要談及相關的話題,你都能應對自如。如果你有類似的情況,那麼說明你已經在舒適區了。認知世界的三區心理學上把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用三個同心圓來表示,在最裡面的圓就是舒適區,中間的圓是學習區,最外面的圓就是恐慌區。我們先來了解下這三區是什麼意思?
  • 企業要敢於跳出舒適區
    這種心態,或多或少傳遞出企業不敢跳出舒適區的畏難情緒。2020年外貿發展環境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多,挑戰和壓力顯著增大。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產業鏈、供應鏈銜接不順暢,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社會就業壓力增大,外貿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異常複雜嚴峻。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安於現狀,要積極進取。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放棄舒適的生活現狀,努力做更多的事情。孩子總是安於現狀嗎?父母不知道怎麼教?張蕾(化名)的女性有上小學的兒子,說起自己的兒子,張蕾驕傲而煩惱。驕傲的是兒子聰明,成績穩定,一直在班級前20名左右。平時喜歡在家看電視玩遊戲,但是自律,應該寫作業寫作業。
  • 史上最毒雞湯——「跳出舒適區,挑戰新領域」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區,無外乎擴寬眼界,鍛鍊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多的知識。似乎沒毛病,但是跳出舒適區在實際生活中是另一碼事。例如減肥,本打算一天運動一個小時,前幾天咬著牙堅持完成,後面突然一天有事耽誤,再後來,不斷給自己找藉口,最終前功盡棄,自甘墮落。生活中大多數事都是這樣,練字、運動、背單詞、寫作……你訂下了無數目標,多長時間過去了,仍在原地踏步。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幫助孩子跳出「舒適區」,尋找更優秀的自己
    劉麗教育兒子有點上進心,可是沒有想到兒子卻說:「你和爸爸掙的錢不就是為了讓下一代過得更舒服嗎?我現在這樣就很舒服。」因為兒子是家裡的獨苗,家裡的長輩個個都寵他,從沒有缺少過吃穿,想要東西也給他買,一切都不用孩子操心。就算孩子的成績不好,家裡長輩也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沒有怎麼批評過他。
  • 改掉壞習慣、跳出舒適區,這很難嗎?沒錯!的確很難,而且痛苦
    「為什麼我想跳出舒適區,提醒自己自律卻總是難以實現?」文/37度暖爸父母希望孩子能改掉壞習慣,多多培養好習慣,常用的做法就是說教,說了很多次孩子還是沒改正,越說越氣?別再用說教的方式了,這一點用也沒有,反而對孩子改掉壞習慣還有"拖後腿"的作用。為什麼我說,說教的方式無用,還會拖後腿呢?說來話長,你別急,慢慢細看。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如若,想要真正舒適與自由的生活,我們唯有不斷去努力,不斷去奔跑,不斷體現自我價值。人活一世,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跳出人脈的「舒適圈」,學會去交高質量的朋友,學會和比你優秀,比你成功的人做朋友。當我們在人脈上跳出「舒適圈」,身邊那些比你優秀的人,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我們的內心更為豐盈。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其實,張蕾兒子這種情況,是處於"心理舒適區"了。在這個區域,孩子會覺得自己生活很舒服,不尋求改變和上進。這類孩子最常有的想法就是"反正這樣就已經足夠了"。這種故步自封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落後於同齡人,而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那什麼是"心理舒適區"?
  • 《愛情公寓5》王傳君:敢於跳出舒適區的人生,會更有奔頭
    但生活不會可憐你,王傳君曾經說:自己最窮的時候只剩100萬。100萬對於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了,但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僅夠維持生活。跳出「舒適區」,意味著要接受挑戰,要挑戰風雨。可跳出「舒適區」也會帶來很多風險,畢竟事情有成功就有失敗,「舒適區」給我們安全,挑戰給我們帶來風險。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全中國,很多很多公職人員,拋下「鐵飯碗」,去經商。
  • 選擇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毫不猶豫走上逆風之路,成為傳奇
    但是命運是平等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規劃自己的人生,總有些人會選擇跳出屬於自己的舒適區,去挑戰一些自己不擅長方面。今天就帶給大家這麼一個例子,還有一些鍛鍊乾貨哦!要介紹的人估計都大概知道是誰了,她就是上圖這個有著芭比般臉龐的外國女神,她的名字叫做Julia Vins,是一個來自歐洲的小姑娘。
  •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在我這個年齡的很多人都聽過一些成功人士的啟示,「你還這麼年輕,一定要走出舒適區」乍一聽,我去真的太有到道理了,我還這麼年輕,應該懷揣蒙星,努力拼一把。
  • 《我失去了身體》豆瓣評分8.1:跳出舒適區,活出自我
    雖然電影《我失去了身體》一舉斬獲了無數大獎,一時風光無限,但這些都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影片別出心裁的故事情節和風格詭異的敘事風格才是我們喜歡它的關鍵原因,這是一部只拍給成年人看的動畫片,心疼看懂它的你。現實中的你學會和自己的生活握手言和了嗎?還是你早已經跳出了舒適區,活成了自己夢想中的樣子?
  • 走出舒適區到底有多重要?
    那麼什麼是舒適區?縮在舒適區真的安全嗎?今天針對這個話題,老品要帶大家一塊去探討一番。(2)仿徨型:既想跳出舒適區尋求更大的挑戰,但又缺乏跳出的勇氣,一直在彷徨中度過。(3)挑戰型:勇於跳出舒適區,挑戰未知,挑戰自己的不擅長,在不變中尋求變化。其實想法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作為新新人類的我們,一直在各個方面都處在舒適區裡,就真的就會一直舒適嗎?
  • 睡前思考:跳出舒適圈真的好嗎?
    當你享受安穩的時候,總有人會對你說跳出「舒適圈」,就好像跳出「舒適圈」就是我優秀、我獨立、我成長、我高貴、我氣質、我個性.......的標籤。當你反駁的時候,總有人列舉不少名人的案例來告訴你,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才能變得更加優秀。於是乎,馬雲辭去老師,走上漫漫創業路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最終才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偉業;王健林放棄公務員工作,下海經商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才最終成就了地產巨頭「萬達集團」;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跳出學校裡的「舒適圈」,才創造出了改變世界的蘋果公司。
  • 被「後浪」拍上岸的「前浪」如何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你看待生活的模樣,就是生活對待你的方式」網上流行的這句話瞬間把中年人的危機提高了好幾個檔次,許多人也因此焦慮到爆表,中年人,上有老人要關心,下有小孩要撫養,房貸,車貸,孩子教育經費都在等著中年人。你看待生活的模樣,就是生活對待你的方式。「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大多數中年人的生活,一邊是迷茫困惑不甘心,另一邊是走不出舒適區,每天做著駕輕就熟的工作,閉著眼睛就能完成,根本不會去思考是否還可以改進和去提高效率。
  • 你,幾零後?該從「舒適區」裡出來看看了
    但是只是舒服了一段時間,在小鎮又經歷了一些事,又讓我想「難道要一直待在這個地方嗎?難道真的要一直待在這個地方嗎?」迷茫、無奈、渴望一直在糾結著我,家與未來,沒有什麼方向,內心也沒有什麼奔頭,在苦於這些問題的時候,在這種糾結與期待之中,我接到來鄭州學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