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個路橋收費站員工說的話火變了大江南北:「我今年36,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一時之間,「穩定會害死人」、「跳出舒適區」的言論鋪天蓋地,好像那些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工作穩定的人都成了不思進取的人,甚至那些在職場成功,工作上遊刃有餘的人也都應該跳出舒適區去挑戰難度更高更不穩定的工作。
當前,網絡充斥著這樣的事例,作者的前同事或朋友,辭去了某國企、或政府的工作,或者辭去外企高薪工作,去創業或者加盟創業公司,或一個新興的行業,發展得如何如何好。給人的感覺就是,只要我們跳出舒適區,敢於挑戰高難度,敢於挑戰不穩定就一定可以活得更好。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前些天,一個35歲的男人來我們公司面試,是一個IT崗位。他的簡歷中顯示,他大學畢業曾在一個內地省級供電公司工作做兩年時間。大家都知道,供電公司是一個一個正牌的國企,曾經被老百姓成為「電老虎」,不僅是國企,還是壟斷經營。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好的單位只做了兩年就不做了。他說出了和「跳出舒適區」一樣言論,就是太穩定,可以看到老。我又問他當時的收入,他說月薪10K,不算其他福利。我又看看他現在的薪資要求,15K/月,這是在上海,而且已經與他辭去供電公司職務時已經時隔11年,對於這樣一個年齡的IT男來說,月薪15K真的不高。他辭去供電公司工作做,曾經輾轉深圳、東莞,現在又來到了上海,月薪資一直都10-15K之間,雖然一直在IT行業,但顯然沒有大的成績,而且這個年齡對IT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
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後悔過,但顯然他雖然跳出了舒適區,但卻進入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區域,而且可能還非常地讓人迷茫和焦慮。就拿創業來說,官方的統計數字是成功率不足3%,也就是說有100家創業公司在5-6年裡有97家會失敗。我的前前老闆,曾經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層,2016年毅然辭職創業,結果不到一年時間公司就倒閉了,現在車房都賣了還欠好多債,成了失信執行人。
「穩定」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而且一直以來都不是。國家追求國泰民安,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財富,才能有更多的財力支撐科技研發和民生工程建設。企業也要追求穩定,企業治理結構的穩定,才能上下一心,共創未來。個人追求穩定,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充電提升自己,才能有時間培養興趣愛好,生活愉悅。「穩定」一直都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太大的壓力,不穩定或無常的變化會給人帶來焦慮感,這都是人本能不喜歡的感覺。
其實,就像文章開頭的收費站員工例子,從她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穩定」不是罪魁禍首,不思進取才是根源。她在這麼一個普通枯燥的崗位做了至少應該有10多年了吧,她有沒有在這10多年裡通過學習充電提升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學習一種有意義的興趣愛好。如果有,她就不用怕沒有別的崗位或其他工作可以做,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職業都可以。所以說,我們不應該被網上的那些「穩定害死人」的言論所蠱惑,一時頭腦發熱,就辭去本來穩定的工作,去挑戰未知的未來。要知道,不穩定的生活和工作,有可能讓你連充電學習的時間或經濟條件都沒有,而那些被稱為穩定的工作,起碼這兩樣都可以給你保障。在穩定中求進取和增長,才是正確的選擇。國家不也一直在說要穩定發展嗎?
最後,希望年輕人不要再被網上的那些「跳出舒適區」、「穩定害死人」的言論所誤導,在你「跳出舒適區」之前,一定要問自己:
1. 這份工作真的不好嗎?你現在的這份工作可能正是很多人爭著搶著要做的。
2. 我現在的工作真的一點上升空間都沒有嗎?
3. 我是真的不喜歡這份工作嗎?
4. 我做好跳出去之後的工作規劃了嗎?包括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或經濟狀況。
回答好這幾個問題,再做決定。「跳出舒適區」,還是要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