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區,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

2020-12-16 女公務員加油驛站

今天有一閨蜜跟我說:「她因為年紀大了沒有結婚,沒有男朋友,被單位裡一個90後小男生擠兌,那個90後男生直接指出造成她大齡未婚主要原因是她一直活著自己的舒適區,不肯改變,所以造成她工作沒有起色,生活沒有變化,感情沒有任何進展,我的這位閨蜜聽完覺得很委屈,卻又覺得90後小男生說的有道理,她決定改變自己,跳出舒適區,很多人都說要跳出舒適區,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可是,跳出舒適區後,真的一切就能變好嗎?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

就像我上面說到的這位閨蜜,她現在最主要焦慮的根源是大齡未婚,如果她想解決找男朋友一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相親、參加各種跑步社群等途徑去認識新朋友,進而看看能不能發展成男朋友,就算待在目前舒適區生活,她也可以在安排好當前生活的前提下,多花點時間在找男朋友這件事上,時間長了總會有收穫,就算不跳出舒適區,也是可以解決她目前面臨的問題。

然而很多人面臨的問題也不是光跳出舒適區就能解決的,比如說我身邊有的公務員朋友說:「因為這兩年體制內負責的工作實在太煩了,一直待在一個崗位無法改變,心裡非常焦慮,想辭職不幹了,想跳出舒適的體制到外面闖一闖,」我們都勸他不要輕易做決定,讓他先請假出去找找工作,如果能找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再辭職,於是他請了兩周年假,到省城找工作去了,兩周後他如期上班,再也不提辭職的事情,後來問起才道出原委:「他去省城找了兩周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碰了一鼻子灰,對比一下還是覺得原來單位的工作比較好,如果離開目前體制工作,他就算跳出舒適區,沒有了目前生活保障,要面臨很多生活問題,會更焦慮,」所以說跳出舒適區,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辦法。

那麼,如果不跳出舒適區,怎樣才能不焦慮?那就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就像我目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買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大的房子我買不起,小的房子我看不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學習了徐遠老師關於購置房子必備知識系列講座,從中徐遠老師講座中獲知購買首套房子不必太糾結,只要遵循兩個原則:「先上車原則和稀缺原則,先上車原則是不要認識買房就要一步到位,不要老是想著房子要夠大,位置要夠好,而是先買個買得起的小房子,隨著小房子增值,再找機會換大房子,稀缺原則是儘量買城市中心附帶各種稀缺資源的房子,或者選擇交通便利的地鐵沿線的房子,而不是偏遠地方低價房子。」通過學習購房知識,解決了讓我困惑的購房問題,就算不跳出舒適區,我也不焦慮了。

其實,過上好生活都是我們每個人嚮往的生活,跳出舒適區不是解決所有人問題的方法,由於我們認知有限,經常會陷入各種焦慮中,所以有人動不動就說要跳出舒適區,其次,當你看清楚問題癥結在哪裡,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焦慮就不再存在,就算待在原來自己的舒適區,也可以過好生活。

相關焦點

  • 「跳出舒適區」,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時之間,「穩定會害死人」、「跳出舒適區」的言論鋪天蓋地,好像那些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工作穩定的人都成了不思進取的人,甚至那些在職場成功,工作上遊刃有餘的人也都應該跳出舒適區去挑戰難度更高更不穩定的工作。
  • 不願意安於現狀的你是如何跳出舒適區的?
    前者覺得溫度合適,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直到危機出現,最終也不能從水中跳出。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不然就失去了應對危機的能力。什麼是舒適區?在舒適區,每個人都覺得舒適,放鬆很有安全感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教育覺得彆扭、不習慣。
  • 如何跳出生活的舒適區?
    如果你本身一直在舒適區,你是很難跳出來的,你要麼自己主動創造條件跳出來,要麼生活給你壓力逼迫你跳出來。如何主動創造條件:比如說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找工作和生存,斷掉父母給你的經濟支持。當然這時候你可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感受不到壓力,仍然跳不出舒適區。那接下來你可以試試提前模擬結婚後的生活,找出身邊的朋友做參考,比如這個月需要還房貸車貸多少錢,孩子奶粉錢,孝敬雙方父母的錢,自己和老婆日常開銷,然後算算自己現在能賺到多少錢,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動力去做出改變,跳出舒適區了。
  • 史上最毒雞湯——「跳出舒適區,挑戰新領域」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區,無外乎擴寬眼界,鍛鍊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多的知識。似乎沒毛病,但是跳出舒適區在實際生活中是另一碼事。例如減肥,本打算一天運動一個小時,前幾天咬著牙堅持完成,後面突然一天有事耽誤,再後來,不斷給自己找藉口,最終前功盡棄,自甘墮落。生活中大多數事都是這樣,練字、運動、背單詞、寫作……你訂下了無數目標,多長時間過去了,仍在原地踏步。
  • 企業要敢於跳出舒適區
    這種心態,或多或少傳遞出企業不敢跳出舒適區的畏難情緒。2020年外貿發展環境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多,挑戰和壓力顯著增大。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產業鏈、供應鏈銜接不順暢,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社會就業壓力增大,外貿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異常複雜嚴峻。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跳出舒適圈,邂逅更慘的自己
    「舒適圈裡,除了舒適一無所有」「跳出舒適圈,遇見更好的自己!」……仿佛你不跳出舒適圈,就是貪圖享樂、不求上進的廢材青年。可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建立的搖搖欲墜的舒適圈,跳出去找虐嗎?1舒適圈也是有門檻的好吧?
  • 改掉壞習慣、跳出舒適區,這很難嗎?沒錯!的確很難,而且痛苦
    「為什麼我想跳出舒適區,提醒自己自律卻總是難以實現?」文/37度暖爸父母希望孩子能改掉壞習慣,多多培養好習慣,常用的做法就是說教,說了很多次孩子還是沒改正,越說越氣?別再用說教的方式了,這一點用也沒有,反而對孩子改掉壞習慣還有"拖後腿"的作用。為什麼我說,說教的方式無用,還會拖後腿呢?說來話長,你別急,慢慢細看。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安於現狀,要積極進取。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放棄舒適的生活現狀,努力做更多的事情。孩子總是安於現狀嗎?父母不知道怎麼教?張蕾(化名)的女性有上小學的兒子,說起自己的兒子,張蕾驕傲而煩惱。驕傲的是兒子聰明,成績穩定,一直在班級前20名左右。平時喜歡在家看電視玩遊戲,但是自律,應該寫作業寫作業。
  • 幫助孩子跳出「舒適區」,尋找更優秀的自己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一直都沒有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的覺悟,在舒適區裡混吃等死,碌碌無為。02可能有的父母會問,什麼是「心理舒適區」呢?有學者把「心理挑戰區」兩邊的區域分為「舒適區」和「恐慌區」。·孩子錯失挑戰和機遇陷入了「心理舒適區」的孩子,只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願意面對外界的挑戰與機遇。當孩子錯失了挑戰和機遇,無法努力向下一個階段前行,他只能夠停留在原地無法前進。等到孩子意識到停留原地也是一種退步的啥時候,他會不會心生悔意呢?
  • 活在舒適區真的不好嗎?
    如果你有類似的情況,那麼說明你已經在舒適區了。認知世界的三區心理學上把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用三個同心圓來表示,在最裡面的圓就是舒適區,中間的圓是學習區,最外面的圓就是恐慌區。我們先來了解下這三區是什麼意思?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這種故步自封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落後於同齡人,而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那什麼是"心理舒適區"?所謂"心理舒適區",出自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也被稱為"挑戰區",指的是孩子通過努力就可以夠到的區域,與之對應的是"舒適區"和"恐慌區"。
  • 《愛情公寓5》王傳君:敢於跳出舒適區的人生,會更有奔頭
    但生活不會可憐你,王傳君曾經說:自己最窮的時候只剩100萬。100萬對於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了,但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僅夠維持生活。跳出「舒適區」,意味著要接受挑戰,要挑戰風雨。可跳出「舒適區」也會帶來很多風險,畢竟事情有成功就有失敗,「舒適區」給我們安全,挑戰給我們帶來風險。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全中國,很多很多公職人員,拋下「鐵飯碗」,去經商。
  • 改變自己從擴大舒適區開始
    呆在心理舒適區就像溫水煮青蛙正常情況下,呆在心理舒適區所帶來的不自在不會危及我們的生存舉例子:我們工作中學習技能稍微努力下遇到點困難就放棄了學習英語沒開始幾天看到沒有成效慢慢結束了遇到心儀的男女朋友不敢上前去搭訕導致錯過一段緣分
  • 跳出舒適圈前,你一定要搞懂這4點
    尤其人到中年,這種焦慮越來越嚴重,「再不改變就真的來不及啦」,於是許多人紛紛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挑戰新領域。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失敗時還要安慰自己,好歹積累了經驗,但先前領域所積累的經驗,難道是一文不值的嗎?正如作家蔡瀾所說:「把自己已經取得成績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的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 《我失去了身體》豆瓣評分8.1:跳出舒適區,活出自我
    現實中的你學會和自己的生活握手言和了嗎?還是你早已經跳出了舒適區,活成了自己夢想中的樣子?也許看完電影《我失去了身體》,你會明白很多,更會釋然很多。電影《我失去了身體》的主人公是一隻殘缺的斷手,沒錯主人公就是一隻殘缺的斷手。
  • 選擇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毫不猶豫走上逆風之路,成為傳奇
    但是命運是平等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規劃自己的人生,總有些人會選擇跳出屬於自己的舒適區,去挑戰一些自己不擅長方面。今天就帶給大家這麼一個例子,還有一些鍛鍊乾貨哦!要介紹的人估計都大概知道是誰了,她就是上圖這個有著芭比般臉龐的外國女神,她的名字叫做Julia Vins,是一個來自歐洲的小姑娘。
  • 睡前思考:跳出舒適圈真的好嗎?
    當你享受安穩的時候,總有人會對你說跳出「舒適圈」,就好像跳出「舒適圈」就是我優秀、我獨立、我成長、我高貴、我氣質、我個性.......的標籤。當你反駁的時候,總有人列舉不少名人的案例來告訴你,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才能變得更加優秀。於是乎,馬雲辭去老師,走上漫漫創業路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最終才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偉業;王健林放棄公務員工作,下海經商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才最終成就了地產巨頭「萬達集團」;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跳出學校裡的「舒適圈」,才創造出了改變世界的蘋果公司。
  • 別折騰,跳出舒適圈,才是人生最毒的雞湯
    所以,每個人都被這個詞所困擾,甚至引發了很多人的焦慮情緒。很多人因此盲目跳出舒適圈,去嘗試沒有了解過的領域。網上有太多的故事,因為看現在的工作或是生活沒有發展,於是就跳出舒適圈,漸漸小有成就。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摔了一個大跟頭,反倒不如呆在舒適區中。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跳出舒適圈亦是如此。可是說它是,人生最大的「陷阱」,願你別輕信。01現在有一個理論,就是如果你活的領域非常了解,十分舒適,說明那並不是一件好事。
  • 走出舒適區到底有多重要?
    那麼什麼是舒適區?縮在舒適區真的安全嗎?今天針對這個話題,老品要帶大家一塊去探討一番。(2)仿徨型:既想跳出舒適區尋求更大的挑戰,但又缺乏跳出的勇氣,一直在彷徨中度過。(3)挑戰型:勇於跳出舒適區,挑戰未知,挑戰自己的不擅長,在不變中尋求變化。其實想法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作為新新人類的我們,一直在各個方面都處在舒適區裡,就真的就會一直舒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