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閨蜜跟我說:「她因為年紀大了沒有結婚,沒有男朋友,被單位裡一個90後小男生擠兌,那個90後男生直接指出造成她大齡未婚主要原因是她一直活著自己的舒適區,不肯改變,所以造成她工作沒有起色,生活沒有變化,感情沒有任何進展,我的這位閨蜜聽完覺得很委屈,卻又覺得90後小男生說的有道理,她決定改變自己,跳出舒適區,很多人都說要跳出舒適區,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可是,跳出舒適區後,真的一切就能變好嗎?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
就像我上面說到的這位閨蜜,她現在最主要焦慮的根源是大齡未婚,如果她想解決找男朋友一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相親、參加各種跑步社群等途徑去認識新朋友,進而看看能不能發展成男朋友,就算待在目前舒適區生活,她也可以在安排好當前生活的前提下,多花點時間在找男朋友這件事上,時間長了總會有收穫,就算不跳出舒適區,也是可以解決她目前面臨的問題。
然而很多人面臨的問題也不是光跳出舒適區就能解決的,比如說我身邊有的公務員朋友說:「因為這兩年體制內負責的工作實在太煩了,一直待在一個崗位無法改變,心裡非常焦慮,想辭職不幹了,想跳出舒適的體制到外面闖一闖,」我們都勸他不要輕易做決定,讓他先請假出去找找工作,如果能找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再辭職,於是他請了兩周年假,到省城找工作去了,兩周後他如期上班,再也不提辭職的事情,後來問起才道出原委:「他去省城找了兩周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碰了一鼻子灰,對比一下還是覺得原來單位的工作比較好,如果離開目前體制工作,他就算跳出舒適區,沒有了目前生活保障,要面臨很多生活問題,會更焦慮,」所以說跳出舒適區,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辦法。
那麼,如果不跳出舒適區,怎樣才能不焦慮?那就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就像我目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買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大的房子我買不起,小的房子我看不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學習了徐遠老師關於購置房子必備知識系列講座,從中徐遠老師講座中獲知購買首套房子不必太糾結,只要遵循兩個原則:「先上車原則和稀缺原則,先上車原則是不要認識買房就要一步到位,不要老是想著房子要夠大,位置要夠好,而是先買個買得起的小房子,隨著小房子增值,再找機會換大房子,稀缺原則是儘量買城市中心附帶各種稀缺資源的房子,或者選擇交通便利的地鐵沿線的房子,而不是偏遠地方低價房子。」通過學習購房知識,解決了讓我困惑的購房問題,就算不跳出舒適區,我也不焦慮了。
其實,過上好生活都是我們每個人嚮往的生活,跳出舒適區不是解決所有人問題的方法,由於我們認知有限,經常會陷入各種焦慮中,所以有人動不動就說要跳出舒適區,其次,當你看清楚問題癥結在哪裡,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焦慮就不再存在,就算待在原來自己的舒適區,也可以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