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詩中的節日風俗——踏青遊玩

2020-12-26 漢府古文化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王維:《寒食城東即事》)

「園林過新節,風花亂高閣。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酒綠河橋春,漏閒宮殿午。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李正封:《洛陽清明日雨霽》)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以上四首詩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與遊玩,它輕快、輕盈,與現世歡樂緊緊相擁。在唐代,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人性中珍惜生命、追求享受的力量得到較自由的發揮與張揚,從而使得寒食清明節日風俗「初因淡化」。人們在上墳掃墓之餘踏青遊玩。

《唐會要》卷二十三載,唐高宗李治認為:「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故下詔禁止。唐玄宗又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餘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但是遊樂之風在唐王朝的陽春三月不可遏止地蔓延開來。

《冊府元龜》卷六十帝王部立制度一:「大曆十三年詔: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貞元六年增加至七日。可以說,「不得作樂」只是為了在形式上遵守儒家在封建社會的統治地位;事實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百姓在這一節日都全心全意投入到對人生的享受中。

寒食清明,節令當春,景色宜人,正是草長鶯飛,花香鳥語之際,桃紅柳綠、山水秀美之時。草木花鳥山水在詩中有很多意象,「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曹松:《寒食日題杜鵑花》)「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馬驕偏避,雞駭乍開籠。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風急嶺雲飄迥野,雨餘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來鵠:《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塘莊》)「別館青山郭,遊人折柳行。落花經上巳,細雨帶清明。鶗鴂流芳暗,鴛鴦曲水平。歸心何處醉,寶瑟有餘聲。」(羊士諤:《寒食宴城北山池,即故郡守榮陽鄭鋼目為折柳亭》寒食清明節除了有白天的花紅柳綠讓人悅目之外;晚上的管急弦長也讓人們悅耳,「香塵未歇暝煙收,城滿笙歌事勝遊。自是離人睡長早,千家簾卷月當樓。」這實際是詩人對自身生命與對現世生命的珍視。

珍惜生命、享受人生存在於我們民族集體意識的深處。唐朝本來就是一個崇尚自由、打破常規的時代,人的地位的提高衝淡了對鬼神的敬畏。不只是寒食清明,很多節日的宗教色彩都逐漸被更強烈的民間性取代,人們在節日裡不再是束縛自己,而是放鬆身心投到大自然裡,投入到歡樂中。唐人在寒食清明節增添了不少富於時代特色的娛樂和新的遊戲,如鞦韆,「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繚亂送鞦韆。」(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

蹴踘,「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韋應物:《寒食》),鬥雞,「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杜淹:《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紙鳶,「青門欲曙天,車馬已喧闐。禁柳疏風雨,牆花拆露鮮。向誰誇麗景,只是嘆流年。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羅隱:《寒食日早出城東》)這些新的娛樂和遊戲增添了五彩繽紛的節日氣氛,從而無可爭辯地為一度相當繁榮富庶的社會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誘人的情趣。這些凝聚在詩歌裡又鮮明地體現了唐人豪邁樂觀、熱愛生活、充實生命、享受人生的內在心理。

相關焦點

  • 寒食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寒食詩詞知多少
    現在的寒食節不再是法定節日,一般和清明節合併起來過,可是你知道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寒食節曾經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群星燦爛的古代詩壇,流傳至今的、有關寒食節的詩詞也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吧!
  • 最美十首清明詩,情深意濃正此時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悽涼。
  • 書畫清明:春半花盛踏青時
    根據「耕」中抄錄的樓璹詩句「東皋一犁雨,布穀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穀雨時節的農事活動。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一個被作為節日的節氣。這個傳統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歷載,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是日起,家家都要禁用舊火,只吃冷食,直到新火降臨。這便是歷史悠久的寒食節。起初,寒食節禁火時間很長,至唐代已縮減為三日。
  •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50字簡短介紹 10個清明祭掃風俗習慣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簡短介紹  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的傳統習俗50字簡短介紹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牽鉤、放風箏、蕩鞦韆、蹴鞠、打馬球、鬥雞、射柳、插柳、蠶花會、爬橋等一系列活動。
  • 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清明節正處在春天,人們會偕同親友出遊踏青、放風箏。此外,它也是一個追思逝者、緬懷先輩的日子。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糅合了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它還有自己的節令食品,「青團」即是其中之一。湯彥俊 攝從節氣到節日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氣。在古代,與其日期相近的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曆三月上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個節日和一個節氣基本互不幹擾,直到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才趨向融合。
  • 從繪畫作品中看古代清明節是何景象
    踏青郊遊賞春光——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雖然清明是一個追思先人的傳統節日,但其民俗文化內涵並非只此一項。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遊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遊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北朝·踏青「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 最美十首清明詩,情深意濃正此時【微國學】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小伊: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悽涼。
  •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是我國傳統而盛大的春祭節日,同時也是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翻看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古詩詞,我們總可   原標題: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 清明節小麻雀也出來踏青了,它們的節日有何特殊意義
    清明節我們的小麻雀也出來踏青了,大家看見了嗎?好了今天就由我帶大家一起去看小麻雀不一樣的清明在清明節那天我早早的就就聽到小麻雀在外面嘰嘰喳喳的鳴叫著,它們也在清明節期間舉行了它們不一樣的節日小麻雀也在為離去的夥伴家人們舉行著哀悼儀式它們相互交流著,用它們的歌聲為逝去的親人們送行,那是它們懷念祖先和逝去朋友家人們的方式
  • 曾是古代漢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上巳節漸漸被遺忘了?
    上巳節,可能很多人連這個名稱都感到陌生了,但這曾經是漢民族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明代《泰泉鄉禮》曾提到: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立為六會,相與燕遊山水,以宣樂意。這曾經是漢民族最為重要的六大節日之一,不過,其它五個還在,但上巳節基本已經消失了。
  • 看古代敦煌的清明民俗活動:踏青、放風箏、鬥雞、蹴鞠等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蕩鞦韆、放風箏、踏青、鬥雞、拔河、蹴鞠、踢餅、擊壤、馬球、鬥禽、射箭等一系列民俗體育活動。在敦煌壁畫與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關於這些民俗活動的記錄。踏青時候花新,春陽滿路。
  • 事業單位之古詩詞中的節日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科技文史知識的比例逐年上升。在文學知識,古詩詞板塊。除了考察古詩詞出處、作者與詩詞對應、詩作者稱為、詩作者並稱、詩作者排序之外,還會考察詩作中涉及的節日。現在就古詩詞中的節日做一整理,希望在學習中能夠幫到大家。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 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
    清明節既是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而清明節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 清明踏青晚到,卻也掩不住那婀娜的春色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節日之書》:一本中國人的生活簡史
    通過大量的歷史故事、風俗禮節,為幫助我們溫習每一個節日從行動到儀式,從儀式到情感,體察中國傳統文化生成的規律,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 《節日之書》對15個節令依次講述,從春節、元宵,到春分、社日、寒食,再到清明、端午,慢慢就到夏至、七夕,當中元節與中秋兩個關鍵節日一過完,重陽、臘八應節而至,最後年關、過年。
  • 中國三大鬼節之一的清明節,是24節氣裡唯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
    清明節是上墳掃墓的節日,清明也是24節氣裡的一個節氣,是由唐玄宗正式頒發詔書定為節日的。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清明時節 在古代從春秋晉文公起到唐朝民間都要過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寒食節在24節氣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家家戶戶不生火做飯,只吃蒸煮、烘烤或者油炸的食物,因為不是用火來加熱食物,所以稱為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