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對山上的野果都很熟悉,同時也很嚮往。在80、90年代,農村娃並沒有多少玩具,而且也經歷著很多農作物的種植更迭。在那個物流不夠發達的年代,農產品十分依賴果商收購,加上信息傳遞不夠快,各地鮮有聞名遐邇的明星農產品,因此種植農產品的效益也時好時壞,導致農村的農作物除了糧食外,都是2、3年就換一種農作物。這豐富了各地的農作物品種,同時也有不少在後來成為了野生的。
其中就有一種農作物——薏苡,曾受到很多人的青睞,成了農民朋友的種植選擇。但結果同其他多數作物一樣,短暫幾年後,就被淘汰了,漸漸淪為野生。不過這倒是成了農村娃喜歡的野果子,以前常上山去摘,特殊之處在於農村娃去摘它並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炫耀,因為薏苡的果實外殼堅硬又漂亮,而果實中間有一個天然的孔道,用針線串成串,能製成手串或項鍊,又或是窗簾。
如今已經7月下旬了,早熟品種的薏苡也已經成熟,不過隨著農村的開發,種植的農作物越來越形成產業性,每個地方都有相對固定的幾種農作物,過去一些難以產生效益,或是效益低下的農作物也被逐步淘汰。如今種植薏苡的農戶並不多,畢竟市場需求決定了它的價值。其實薏苡去掉外殼,就是如今市面上售賣的薏米,一斤能賣到15元,算是價格比較高的穀物了。但如此高的價格,仍舊不少消費者會購買。
其實薏米的市場需求並沒有很高,所以價格貴點也不明顯,因為消費者買得少啊。薏米的主要作用就是健脾利溼、清熱排膿,尤其適合在夏天食用。在一些南方地區,人們會將綠豆與薏米一起煮湯,煮熟放涼,再放入冰箱冷藏,與炎熱的夏季非常搭。作為一種小眾的穀物,薏米的價格如此高,如今卻已經很少人種植了。
其實薏米適應性廣,北至遼寧、南至廣西,國內大多數省份都能種植,但形成規模的非常少。因為薏米的畝產量僅有200斤左右,即使價格高,但扣掉各項成本,畝效益也上不了2000元,比不上很多水果和蔬菜作物。另外由於種植比較分散,採收無法使用大型機械,就變得很麻煩,若是當地沒有形成產業,剝殼都會成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