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是宋代傑出的民窯之一。如果按今天學術界多數學者認可的傳世鈞窯不屬於宋代的觀點評判,鈞窯出局後五大名窯的候選者中,排名第一的當屬龍泉窯。明代龍泉窯曾經為朝廷燒制瓷器,稱為處州官窯。但你知道嗎?歷史上處州曾經屬於會稽郡,那麼,龍泉青瓷和越窯青瓷是不是有關係呢?本文為大家介紹一批早期的北宋龍泉窯瓷器,讀完當對龍泉窯發展歷史有所了解。
說到龍泉窯,一般讀者都知道它產自浙江,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最初燒瓷的歷史,可能早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早期的龍泉青瓷主要模仿甌窯,越窯和婺州窯,到北宋時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點。
到北宋真宗結束了和遼國的戰爭,全國進入和平年代後,龍泉窯也積極響應北宋真宗皇帝進貢土特產的詔令,把自己的產品送到了當時的北宋首都開封府。
不過,這一時期的龍泉窯產品,並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受到北宋統治階級的青睞,僅僅得到一句「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的評價。
由於這句話來自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所以歷來是研究龍泉窯燒制歷史的關鍵文獻。我們從目前已經發現和發掘的北宋時期龍泉青瓷的狀態來看,確實是質地較為粗厚,釉面為玻璃質感較強的石灰釉,和北宋時期越窯的產品有些類似。在越窯秘色瓷都被北宋朝廷放棄的大環境下,模仿越窯的龍泉青瓷也不被重視極為正常。
拿此時期的北宋龍泉窯青瓷和同時期的北方青瓷汝窯,耀州窯相比,龍泉窯確實屬於上不了臺面的粗使丫頭。拿它和北方白瓷的傑出代表,北宋定窯相比,則定窯之潔白,輕薄,也遠非此時的北宋龍泉青瓷可比。所以,北宋時期的龍泉窯青瓷,只能說是初級產品。它釉色不美,紋飾不精,在北宋時期北方青瓷都已經大踏步前進的時候,偏居於浙東山區的龍泉,還停留在仿越窯的位置。只能說北宋龍泉青瓷,確實還比較原始落後了。
北宋龍泉窯進步緩慢,直到北宋晚期,宋徽宗上臺執政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據莊季裕《雞肋篇》中講,「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或許宋徽宗這個文藝皇帝的上臺,給北宋龍泉窯帶來了一些生機。此時的龍泉窯,得到了朝廷的部分技術支持。
所謂「禁庭制樣須索」,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來樣加工。有了北宋朝廷給的模板,龍泉窯的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進了一個臺階。
或許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北宋龍泉窯不再僅僅滿足於生產傳統意義上本土流行的瓷器多管瓶,而開始涉足於梅瓶,執壺等日用瓷器的生產。北宋時期的龍泉窯日用器,也主要採用刻畫花裝飾,釉面發黃者多,青綠者少。
此時期的日用瓷,還是喜歡模仿越窯的釉色。越窯,就是越州窯,越州就是古會稽郡。會稽郡設於秦代,西漢晚期的會稽郡範圍非常廣,包括了今天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屬揚州刺史管轄。下圖是北宋龍泉時期執壺,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釉色,和北宋越窯的釉色極為類似。這是一種青灰色,不藍也不綠。
到了東漢中期,會稽郡被分為兩塊,以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三國時代吳國又分會稽郡置臨海郡、建安郡、東陽郡。三國時代結束後,到南朝末年,會稽郡只剩下今紹興、寧波一帶。到了隋朝,隋朝文帝廢會稽郡置吳州。隋朝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朝初置越州,唐朝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唐朝肅宗時復為越州。以上,就是會稽郡到越州的演變過程。所以,歷史上的越州窯,唐代主要指紹興,寧波一帶。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朝玄宗設明州,管轄浙江慈谿、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縣四縣。所以歷史上的越窯,也就是越州窯,其實在唐代是兩個窯明州窯和越州窯。不知道為何唐朝的茶聖陸羽在寫作《茶經》時沒有把越窯和明州窯說清楚。而北宋時代《宋會要輯稿》「青瓷庫」一條有文曰「青瓷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定、青州白青瓷及漆器,以給用,以京朝官三班內侍二人監庫。」把明州青瓷位列在越州之上。
那麼,仿越窯的龍泉青瓷和越窯又有何種聯繫呢?西漢昭帝二年(前85年年)起,處州歸屬會稽郡回浦縣地,此事記載於《浙江通志稿·疆域考》。處州是浙江省麗水市的古稱,明代的《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士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龍泉就屬於麗水市。所以,明代以處州窯代指龍泉窯。也就是說,處州地在西漢時代就已經屬於會稽郡了。三國時代,龍泉屬臨海郡,東晉以後則屬永嘉郡,後來就跟會稽郡沒有什麼關係了。
歷史上的龍泉青瓷,確實始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但三國時期,龍泉已經不屬於會稽郡,更和後世的唐代越州沒有什麼關係了。但確實有龍泉屬於處州,處州屬於會稽郡這麼一段歷史。我們今天看到的有收藏價值的龍泉青瓷,始於北宋龍泉窯。它早期多生產多管瓶一類的江南地區隨葬用具,到北宋徽宗時期,才按照宮廷樣式生產瓷器,青瓷生產技術,在北宋晚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這也是後來南宋朝廷南遷之後,把龍泉窯作為主要瓷器生產基地的原因之一。
歡迎關注協會公眾號有更多福利等你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