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太膽小?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2020-12-13 紅媽侃育兒

導語:

這世界上真的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嗎?據研究顯示少之又少,幾乎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懼怕的東西,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害怕就是膽小,就比如很多人對蟲子都比較恐懼,周圍人就老是要說他是個膽小鬼。對於膽小很多父母也是不認同的,甚至會因為孩子膽小責罵他們。

牛牛是我鄰居家的孩子,他的性格比較謹慎,比較敏感。他非常害怕黑暗的環境,害怕小動物,害怕那種會動有聲音的玩具。周圍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牛牛害怕的點,怕黑就不說了,但是小動物和玩具都是生活裡最常見的東西,為什麼會害怕呢?並且牛牛的父母表示,孩子最近連抽水馬桶和吹風機發出的聲音都感到害怕,搞得全家雞飛狗跳的。爸爸則表示作為一個男孩子,這怕那怕地,以後長大怎麼可以。

分析:

在孩子這個年紀,有一些害怕的東西都是比較正常的,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也不要去責罵他們。作為父母更應該多去注意孩子的反應和情緒,正確地引導孩子正視恐懼。不要因為孩子害怕就讓孩子刻意迴避,這會讓孩子覺得可能那東西真的很可怕,爸爸媽媽才不讓我碰。同時,我們可以嘗試藉助「皮格馬利翁效應」,聽說孩子會變身小超人,變得勇敢。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情感會不同程度受到周圍人下意識地影響。

「皮格瑪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消極的語言和環境會對人類產生消極的影響,而在鼓勵讚美環境中的人則會發生很多改變,因為這種讚美會變得努力向上,改變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只要你心中有這種期待,你就願意為這種期待去改變,去獲得。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肯定和鼓勵,造就了她的自卑和膽怯,不敢向周圍人去表達自己。當孩子被不斷地質疑和否定時,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消極,做什麼事都會沒有自信。所以作為父母不僅要給予孩子物質生活的條件,還有鼓勵和愛也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人的世界充滿愛,做什麼都會覺得自己變勇敢了。

為什麼「皮格馬利翁效應」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呢?

因為當你對某件事充滿期待時,你仿佛全身有了能量,這種期待支撐你走到最後,遇到任何困難,你都會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為了更好的結果。

我們在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

1、不要只是簡單的表揚孩子,敷衍的表揚只會適得其反

雖然說鼓勵孩子很簡單,但也要講究技巧。孩子的內心都比較敏感,你覺得他某件事做得好的時候,你要發自內心地去鼓勵他,不能只是為了鼓勵而鼓勵,幾句話就敷衍過去,你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誠。

家長要明白鼓勵和表揚的區別,當你鼓勵孩子做的每件事情時,就說明孩子做的每個決定你都支持,孩子會有更多自信和從容。而表揚,更多是家長主觀的想法,有時候孩子某件事真的做得很棒,但是你不喜歡孩子做這件事,這時候你就已經失去了客觀性,孩子的信心也會受到打擊。所以作為家長,對孩子還是要多鼓勵,少表揚少評價。

2、不要一味的鼓勵,而迴避和忽視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對某些事物有恐懼心理時,家長對孩子進行鼓勵,但是發現這種鼓勵並沒用的時候,家長就會選擇讓孩子避開恐懼的東西,或者有些家長就會強制讓孩子去面對。很明顯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

尤其是對男孩子來說,你越逼著讓他面對,他就會極力掩藏自己的恐懼,不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來,這往往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只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克服恐懼,他才有可能真的走出恐懼,獲得勇氣。

所以,「皮格馬利翁效應」雖然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恐懼,但是還是要講究技巧,不然很容易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

結語:

作為家長,孩子無論好的壞的,都要去嘗試接納試著接納,這對孩子就是一種最大的肯定。鼓勵也要講究適度,給孩子愛和安全感,或許有些恐懼就迎刃而解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對成人的信任,是走出恐懼至關重要的一步。

相關焦點

  • 孩子太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輕鬆幫孩子解決困難
    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有過一段膽小的時間,只不過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我的閨蜜小玲最近就很頭疼,因為她的兒子真的是太膽小了。平時晚上睡覺,兒子總要開著臥室的燈,不然就會怕到睡不著。事實證明,經常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害怕的孩子,一般不會發生可怕的意外,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其他人更好。很多家長都覺得,總是害怕的孩子就是膽小,甚至還會稱呼孩子為「膽小鬼」,有的時候,家長還會責罵孩子。實際上,比起責罵,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膽小的孩子快速變身小超人吧。
  • 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的期待塑造著孩子的未來,3招助孩子更優秀
    前幾天我家去朋友家,朋友和我說起育兒的問題:「我家孩子真的太膽小,太依賴我們了,每天都離不開我們。」我回應到:「那你們作為家長是不是一直以這種狀態去教育孩子呢?孩子在你們心中是膽小的,所以你們也就把孩子當成膽小的人去對待了?」
  • 孩子喜歡吹牛?家長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他變得真正優秀
    但事實上,有時候孩子吹牛並不是因為他要說假話,而是在他的認知裡事情就是那樣的,或者是他的表述不清晰讓大人們覺得他在說假話,但對於處在同一個階段的其他孩子來說,這是真的並且可以理解。其實吹牛的孩子,只要家長培養得當也有好處,你知道嗎?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家長積極的鼓勵和期望、老師誠懇的讚揚和殷切的希望,都給孩子以無比巨大的力量和鼓舞,幫他們增強自信力,讓他們奮發有為,積極向上,這是外來力量。生活中處處可見此類事例:參加高考的學子,常常得到老師的激勵和家長的期待和鼓勵,最後大多學子都取得好成績,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其中就大有存在一種他人的期望與鼓勵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真棒,你就變得很棒。
  • 孩子膽小怕事,父母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孩子變身「小超人」
    比如,孩子放手去努力之後,結果不盡如人意,父母沒有鼓勵孩子去對結果挑三揀四,此刻的孩子就容易受到打擊,漸漸變得畏首畏尾。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擺脫心理壓力,真正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大膽的去擁抱這個五彩的世界嗎?其實有的。那就是「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為「人際期望效應」。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02、利用「馬太效應」,3招培養出敢於嘗試的孩子「馬太效應」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在育兒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害怕失敗的孩子,會從一開始拒絕嘗試一件事,到慢慢的拒絕所有的事情。
  • 皮格馬利翁效應: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
    其實,孩子需要鼓勵,若是因為孩子表現稍微比同齡人遲緩,就給她下結論,說她「笨」,這會讓她更難以進步。心理學有個期望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所願即所得。指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有一個感人的例子,美國紐約市有一群黑人孩子,他們經常不上課,打架鬥毆,砸爛公物。校長去教育他們。他拉住班裡學習最差、最調皮搗蛋的一位男孩的手,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小男孩很吃驚,但他從此記住校長的話,改變自己,默默努力,長大後真成了紐約州州長。
  • 女人應該學會的「馭夫術」: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源自於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美麗的傳說。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性情孤僻,常年一個人生活。他十分喜歡雕刻,就用象牙雕刻了心目中女神的形象。皮格馬利翁每天都要對著雕像訴說愛慕之情,和雕像談起了戀愛。
  •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
    這尊雕塑太完美了,以至於皮格馬利翁逐漸愛上了自己的作品。他每天對著雕塑傾訴綿綿情話,讚美她的美貌,真誠地希望她能夠幻化成人形,成為自己的妻子。一天,皮格馬利翁的痴心終於感動了愛神,雕像化作一位楚楚動人的美女。皮格馬利翁的期望終於成真,迎娶了這位讓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子。
  • 皮格馬利翁效應:正確的誇獎,才是教育優秀孩子的關鍵
    有一次帶著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碰到了這樣的一對母子。媽媽帶著孩子在廣場上面玩,可是這個時候身邊來了一個小男孩,手裡拿著皮球,不小心碰到了這位媽媽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站起來突然給了小男孩一巴掌。其實從這件事情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位媽媽對孩子使用的教育就是誇獎,也正是因為媽媽的誇獎,使孩子認為自己這樣的舉動是正確的。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去發展,這就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叛逆的孩子如何變成天才,嘗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小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大多時間都是在他的床上度過了,嬰兒時期的孩子非常的容易睡著,嗜睡的孩子也比較的生長發育快。一天24小時的嬰兒,基本上都是在睡眠中獲得了很多生長發育。很多家長都會經歷過這個事情,在孩子在學會說不行,這句話說明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從安靜的孩子變成了現在叛逆的樣子,可能在這個爭辯的過程中,父母的吼叫會嚇到孩子,而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孩子與父母爭吵的時候,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吼叫或者是叫嚷,這種行為都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孩子還不知道家長為什麼去生氣,生氣的理由還不清楚。
  • 想讓他對你死心塌地,與其一味取悅,不如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01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能激起學生興趣。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只能說你太不了解人性了。人性本來就是很複雜的,你對他越好,他自然就越不會珍惜,如果你能夠採取一些適當的方法,或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推薦女孩子用一下皮格馬利翁效應,適當鼓勵他,或許會讓你做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上司或老闆,怎麼激勵員工?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身為國王,王國裡的美麗少女任其揀選,但皮格馬利翁卻不喜歡賽普勒斯的任何一個女子。他不停尋找自己心目中完美愛人,找了又找,尋了又尋,最後他放棄了,決定永不結婚。他為少女雕像起名加拉泰亞,像對待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並向眾神虔誠地祈禱,讓其成為他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 孩子膽小懦弱,與4個因素有關,家長需要幫他改正性格
    甚至還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還太小,這玩具你玩不了,你就給別人玩吧,回家媽媽給你做好吃的。明明是孩子的利益受到了危險,父母卻總是在告訴孩子要去原諒別人。2.想方設法讓孩子獨立的家長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可以獨立起來,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會讓他們獨自去面對和解決,可是他家長卻沒有想過孩子是否有這個能力,當孩子得不到幫助的時候,只能認輸,最後會在他心理形成一種無依無靠的狀態,最後衍變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 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個天才
    古希臘賽普勒斯有一年輕的王子,名字叫皮格馬利翁,他很喜歡雕像。有一次,他用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少女。王子的雕像非常成功,他的作品太美麗了:身材婀娜多姿,眼睛充滿希望之光。王子愛不釋手,每天都以憐愛的目光注視著象牙雕像,熱切地希望「她」有血有肉會說話,能夠跟他談心。這使王子每天都在深切地體驗著痛苦的煎熬——他是那樣愛「她",可是「她」卻只是塊象牙。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其實教育孩子的時候,讚美對於孩子的作用,是遠遠大於批評的,不僅是因為讚美能讓人心情愉悅,還能鼓勵人們積極向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他講到老師對學生報以什麼樣的期待,將會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如果老師很看中某個學生,並多次鼓勵他,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小麗的孩子今天上小學一年級,成績一直不怎麼好,小麗為此特別的著急,經常在家就是逼著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麼笨,如果不努力點,什麼時候能夠趕得上別人,說如果一年級就不打好基礎,以後更麻煩。
  • 異性相處,對方不聯繫你時,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期待效應,原指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原來所期望的進步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你對一個人積極的影響,會指引對方朝著你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現在,「皮格馬利翁效應」同樣也適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異性相處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對方不聯繫自己的情況。
  • 和一個不主動的人相處,你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你學會了去讚美別人的時候,你得到的遠遠會比想像中的要多。 不斷地去讚美鼓勵別人,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它能夠讓對方朝著你所期望的方向而發展,也能夠促進兩個人之間關係的和睦。
  • 讓孩子做選擇,而不是替他做決定,巧用「沉錨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那麼,為什麼孩子容易受到沉錨效應的影響?1、父母幫孩子做決定孩子容易受到沉錨效應的影響,其核心原因就是父母孩子做決定。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他沒有辦法控制,更多的時候都是父母在其身邊幫忙。那麼在生活中,父母該如何巧用「沉錨效應」?既然沉錨效應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思想固化,那父母們是不是就都不能幫孩子做決策,時刻謹防沉錨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簡單來說,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就是如果你對一個人有期待,那個人久而久之會對你的期待有所回應,他會按照你所期待的那個方向發展。讓他們的有點有用武之地,實際上也是表達了對他們善於利用自己的太長的期待。久而久之他們會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做得更加出色,並朝專業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