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為何風光不再?在其巔峰時期,孔慶東已指出問題所在
《百家講壇》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裡,絕對是文藝青年的首選陣地。不少九零後都是得益於《百家講壇》,獲得了最開始的文史啟蒙。不可否認,《百家講壇》為文化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然而,《百家講壇》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被淘汰已經風光不再。其實,在《百家講壇》巔峰時期,孔慶東已經指出了問題所在。
其實,《百家講壇》在巔峰期之前也是有過一段低迷的時期。不能說《百家講壇》的內容不好,確實是有一定質量的。《百家講壇》場邀請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為觀眾講解詩詞。《百家講壇》當時的製作陣容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絕對是大片水準。可是作為一檔欄目,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收視率問題。《百家講壇》因為叫好不叫座,收視率很是尷尬。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百家講壇》欄目組想了很多辦法,開始在節目形式上下功夫。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努力,《百家講壇》取得了突破性成功。
2004年,《百家講壇》邀請閻崇年老師主講《清十二帝疑案》。當年清宮劇很火爆,《百家講壇》就迎合觀眾口味。《清十二帝疑案》從努爾哈赤一直講到宣統皇帝,《百家講壇》獲得了轉型成功。正史的角度講清史,帶有一定的歷史科普性質。由此,《百家講壇》實現了突破低收視率的尷尬境地。《百家講壇》嘗到了甜頭,先後捧紅了王立群、易中天、蒙曼、於丹等文化學者。其中,孔慶東也是憑藉《百家講壇》大火特火。
孔慶東雖然憑藉《百家講壇》走紅,可是他在《百家講壇》巔峰時期,直言不諱地指出《百家講壇》問題所在。孔慶東表示,《百家講壇》泛娛樂嚴重,未來會處於危險境地。實情如此,《百家講壇》欄目組一味追求節目形式,用接連不斷的包袱來吸引觀眾,剛開始確實是獲得了不少的關注。久而久之,一張桌子一個人乾巴巴的講,所謂的泛娛樂性也被古板老套打磨的所剩無幾。最終,《百家講壇》淹沒在了網際網路大潮中,風光不再也成為了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
不得不佩服孔慶東的眼光,他看問題確實是準。《百家講壇》當年因為娛樂性不足而收視率低迷,最終卻敗在了嚴重的泛娛樂性上。此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文化傳播的載體與形式不能一成不變,要學會結合實際情況實時變動。《百家講壇》也創新過,所以也輝煌過。然而,《百家講壇》沒有將持續的創新制度化,導致再也無法適應觀眾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孔慶東的評價確實是帶有一定的預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