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式心靈雞湯,究竟有沒有用?馬未都用自嘲方式,指出問題所在
於丹式心靈雞湯源於《於丹論語心得》,採用了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傳統文化。從本質上來講,於丹講的《論語》沒有什麼大出入的地方。於丹之所以用雞湯的方式來講《論語》,在於《百家講壇》就是一個帶有普及公開課性質的平臺,就不能用過於學術化的方式來講。否則,大眾還是不會買帳的。事實證明,於丹式心靈雞湯確實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隨著人們對文化需求越來越精細,於丹式心靈雞湯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非議。諸多非議聲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鐵嘴老梁」的說法。老梁認為,於丹善於使用華麗的排比句,能夠把人給「砸暈」,可到頭來講的都是正確的廢話。老梁的評價在自媒體時代,被無限的放大,導致於丹式心靈雞湯成了大眾心目中的雞肋。那麼,於丹式心靈雞湯究竟有沒有用?
就於丹式心靈雞湯,馬未都曾用自嘲的方式,指出了問題所在。馬未都指出,如果於丹是雞湯的話,我就是方便麵。無論是心靈雞湯還是方便麵,都是屬於吃著可以時間一長就成了沒有營養的東西,馬未都自然深知這一點。然則,馬未都為何會用自嘲的方式來評價於丹式心靈雞湯呢?
首先,馬未都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這一點大家可以從馬未都的衣著就能看出來,總是很低調的樣子。就算是偶爾洋氣一點,也是出於節目效果需要。因而,對於丹式心靈雞湯的評價,就採用了自嘲的方式,以表現自己的謙遜。畢竟,於丹也是北師大教授,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對文化也確實是有一定的研究,不可能全都是言之無物。
其次,不管是於丹式心靈雞湯也好,還是馬未都說收藏講文化,從專業角度來說都是相對膚淺的東西。何以見得?真正專業的東西,往往都是晦澀難懂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拿大眾津津樂道的歷史而言,真正史學家講的東西,絕大多數人都是不願意聽的,也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原因很簡單,歷史不允許有自己的感情,必須保證絕對的客觀。所以,馬未都與於丹都有一個共同點:讓文化生動有趣,不再躲在象牙塔裡。從這個角度來說,馬未都與於丹式心靈雞湯是有異曲同工之初的。
最後,文化在於有效傳播,要拒絕低效率的傳播。孔子73代孫孔慶東對於丹式心靈雞湯,有過一番高論。孔慶東認為,於丹是兩千年前的孔子。這一說法也引起了不少非議,可孔慶東也有自己的解釋。孔慶東指出,於丹講《論語》與孔丘講周公有一個共性,即都是公德事業,在大眾文化普及工作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在孔慶東看來,天下沒有不犯錯的學者,於丹所做的工作拉近了《論語》與大眾的距離,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孔慶東進一步強調,當年孔子所講的內容,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也帶有「心靈雞湯」的功能。
結合多方評價來看,於丹式心靈雞湯還是有用的,絕非老梁所言都是正確的廢話。最起碼於丹式心靈雞湯,能夠引發現象級「國學熱」。從這個角度來說,於丹做到了讓大眾了解《論語》,進而深入研究《論語》,實現了弘揚傳統文化的美好願景。行文至此,筆者由衷的建議,在評價於丹式心靈雞湯之前,最好還是帶著學習的態度去讀一讀她的作品。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