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喝葡萄酒,在外面買了一瓶葡萄酒回來,卻不知怎麼樣才能讓這瓶葡萄酒更好喝。其實,中間的學問也不少,今天,消費君就教你如何正確處理一瓶葡萄酒,更好地品嘗酒的風味。
一瓶葡萄酒,最重要的,當然是酒本身。酒杯有一定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酒在什麼溫度下喝。通過調整它的溫度,你可以讓一杯葡萄酒更好喝,或者更難喝。
酒的溫度越高(大約在20°C之內),就會有越多的分子逸出,產生更多的香氣。相反,酒的溫度越低,則聞起來越寡淡。不同的葡萄品種香氣不同,比如長相思和雷司令比其他品種更香,你可以冰得溫度相對低些。
葡萄酒的酒體對溫度也有影響。越重的酒體,香氣分子越需要掙扎著離開酒表面。所以,重酒體的白葡萄酒,如強勁的霞多麗和羅訥河白葡萄酒,與輕酒體的白葡萄酒,如雷司令、慕斯卡德或者其他低於13%酒精度的酒相比,前者需要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對於紅葡萄酒,也是同樣的道理。輕酒體的紅葡萄酒,如薄若萊、藍布魯斯科、以及世界各地的低酒精度紅葡萄酒,最好在低一點的溫度喝,大約12°C時飲用。許多重酒體的紅葡萄酒,溫度過低時喝,會有些不對味。因為在低溫中,年輕紅葡萄酒中常見的單寧會加重,而單寧需要時間來逐漸軟化。
對許多人來說,開酒堪稱一個宗教性的神聖儀式。由此,這其中也演變出了在倒酒之前不同種類的葡萄酒需要「呼吸」多久的晦澀規則。
對一瓶年老且脆弱的酒來說,過多地暴露在空氣中可能會摧毀它。但對一瓶年輕的酒進行適當地通氣,可以模擬一定程度的陳年過程。比如,一瓶單寧很重、收斂的年輕紅葡萄酒,甚至是一瓶緊縮、內向、拘謹的年輕白葡萄酒,暴露在空氣中1—2小時,就會變得更容易讓人體會酒的風味。
最有效的方法是醒酒。「醒酒」指的是把瓶中酒倒在一個乾淨的容器裡。理想的狀態是倒在中性玻璃的容器中,比如玻璃壺。通常的設計會考慮到容納750毫升的酒,以讓酒與空氣充分接觸的表面積足夠大。
醒酒的另一個目的是分離酒瓶中的可能形成的沉澱物。沉澱物不僅看起來倒胃口,嘗起來也有點苦。分離沉渣和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酒瓶直立1個小時左右,然後對著一個明亮的光源,如點著的蠟燭,把葡萄酒倒出來,與沉渣分離。
同時,我們在喝酒前還可以進行「雙重醒酒」,即把酒與沉渣分離,倒進壺或者醒酒器中,仔細衝洗酒瓶,再把不含沉渣的酒重新倒回酒瓶,在此過程中讓酒儘可能多地接觸空氣。
本文為《消費評論》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本雜誌立場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如有侵權告知必刪
文丨貓 九
圖丨網 絡
編丨九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