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兒

2021-03-02 梧桐雨知心語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梧桐雨知心語

豆汁兒

作者:文軍  誦讀:金星

對老北京來說,喝豆汁兒算不上時尚,應該是一個習慣,一種時時掛念的享受。檢測一個人是不是北京城裡的「原始部落」,要掂量掂量他對豆汁兒 是否讚不絕口。懶得看這綠不嘰兒的湯水兒;懶得聞這似酸似餿的邪性味兒;更不敢悠閒自得地 慢慢享用,不可能是正宗的 皇城根兒底下的人兒。  

    豆汁兒是什麼?豆汁兒是北京「可樂」;豆汁兒是京城「酸奶」;豆汁兒是北京爺們兒無冬歷夏的「飲料」。有本兒《燕都小食品雜詠》裡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說的就是這老北京街頭一景兒。可樂算什麼——那是舶來品,「蝌蚪啃蠟」翻譯成這個名兒 還是幾十年前的事兒。酸奶算什麼——儘管也有年頭兒 可與咱豆汁兒的「道性兒」沒法兒比。

   豆汁兒是京城特有的「俗」吃。綠豆泡嘍、過濾嘍、澱粉沉底兒嘍,好東西備著做粉絲、做澱粉製品,剩下來的綠不嘰兒的湯水可是寶貝。發酵成了生豆汁、熬嘍就是熟豆汁兒啦! 

  據說瀟灑倜儻的乾隆爺,也好兒這口兒。一來二往豆汁兒時不常地上了御膳了。於是乎,早年間遼宋間走街串巷兒的「俗」吃 登上了大雅之堂。老北京有句老話,「不喝酸豆汁兒,不算北京人兒。」對豆汁兒味道的臉色變化,鑑別了籍貫的出處兒。不是北京人兒,聞不慣、喝不下的,鼻子嘴都歪歪著。 

  喝豆汁兒也是大有講究,首先得燙,正咕嘟著偶爾冒幾個泡的熱度 才好。那天我在天壇北門「老瓷器口豆汁店」正喝那,一位70來歲的奶奶進門就問「有熱乎的嗎?」——就奔這口兒來的。喝豆汁兒也要好搭配,切得極細的疙瘩絲兒、淋上辣油,就著兩個焦圈兒,吃起來那味道,就是一個字「美」。主味兒酸酸的、回味兒甜甜的、鹹菜絲兒鹹鹹的、紅油兒辣辣的,焦圈兒脆脆的。組成了「香」的絕配交響曲兒! 

  來北京旅遊講究個「吃烤鴨、逛故宮、看前門、爬長城」,是不是改改?把這喝豆汁兒也加上。不喝這口兒,對北京印象不瓷實,不深刻,再者說了好喝也不貴呀!原先個,毛八七買一盆兒,現在兩塊錢能嘗個鮮兒了,不貴!全聚德烤鴨,沒幾張「老頭兒」票支應著,甭進門兒。

  夫人老輩兒是老北京旗人。嶽父大人退休後除了喝小酒兒就花生豆,提個籠 架個鳥兒,養幾罐兒蛐蛐兒,就好兒豆汁兒這口兒了。身子不好了住院養著,什麼好吃的不缺。一天,神秘兮兮叫上我悄聲末氣兒地「求」我:「勞您大駕,幫我買兩碗兒豆汁兒喝。」這些年兒,大馬路盡改造了,「錦芳」找不著了,「花市兒」沒了,「前門」甭提了,還是在不顯眼兒的瓷器口找著了。於是,隔三差五我保準兒提著飯盒去——完成光榮任務。久而久之,我也聞出了感情,喝出了感覺。

  豆汁兒是綠豆的副產品,綠豆有的優點它可一點兒不缺。清熱解毒比病了吃藥強;利水保肝比平日吃保健品見效;助消化軟化血管比見天吞西藥粒子保險。綠色食品——沒的說!話兒又說回來,有閒主兒號召把豆汁兒比美可樂,那「蝌蚪啃蠟」的洋水兒,能跟北京豆汁兒比嗎?豆汁兒還有個孿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兒時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兒、醃雪裡紅炒熟,潑辣椒油,喜愛這一口兒的北京人也嘣兒多。 

  北京,能容天下之客。既然是美食,哪有天下之人不愛之理?瞧好吧,豆汁兒——這一古老似湯似粥的食兒,一準兒會溢滿全

 

文軍: 原名劉輝,系暢銷書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老北京那些事兒》文字作者。《法制晚報》「京味兒」專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東城區作家協會會員。門頭溝區作協會員。北京市殘疾人寫作學會名譽會長。

呂金星:年已古稀,北京人,祖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縣,師從於我國著名的小號演奏家、教育家朱堯洲老師,畢業後在總政軍樂團任演奏員,60年代首席小號,國家一級演奏員。1991年轉業。現在任齊魯音樂藝術學院小號專業教授。從小就酷愛朗誦,1964年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時,就能把全部的朗誦詞背誦下來;尤其擅長古詩詞的朗誦,現代詩《中華頌》《青春中國》《豆汁兒》等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他的朗誦大氣磅礴,情感細膩,表達方式獨特,極具感染力!

相關焦點

  • 天爵朗誦《豆汁兒》
    豆汁兒是什麼?豆汁兒是北京「可樂」;豆汁兒是京城「酸奶」;豆汁兒是北京爺們兒無冬歷夏的「飲料」。有本兒《燕都小食品雜詠》裡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發酵成了生豆汁、熬嘍就是熟豆汁兒啦!     據說瀟灑倜儻的乾隆爺,也好兒這口兒。一來二往豆汁兒時不常地上了御膳了。於是乎,早年間遼宋間走街串巷兒的「俗」吃登上了大雅之堂。老北京有句老話,「不喝酸豆汁兒,不算北京人兒。」對豆汁兒味道的臉色變化,鑑別了籍貫的出處兒。不是北京人兒,聞不慣、喝不下的,鼻子嘴都歪歪著。
  • 請你喝一碗北京豆汁兒
    不過這第一次喝豆汁兒是在四世同堂飯店裡喝的,可謂起點不低。遺憾那次並沒有喝出豆汁兒的特別,因為被人提醒豆汁兒可能喝不慣,所以在喝之前與同桌其他人一樣,加了白糖進去;另外,那種正式官方場合,吃什么喝什麼都象徵性似得,蜻蜓點水。再一次喝豆汁兒是一大學同學來京辦事,特意請她去了北京小吃店,點了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北京小吃,其中就有豆汁兒和焦圈兒。
  • 帶你去喝碗豆汁兒
    《故都食物百詠》中描述的這道老北京小吃,老北京人多半都會猜得到說的就是「奇葩」飲品「豆汁兒」。 焦圈兒、鹹菜搭配豆汁兒是老北京早餐的標配,就連網購某寶的護國寺小吃,這三樣也被放在一起作為一個組合套餐。讓人忍俊不禁的是,還多了一句溫馨提醒:沒喝過豆汁兒,嘗鮮的請謹慎購買。
  • 洛陽麵條攤,偶遇豆汁兒的親兄弟
    你要問洛陽有啥美食,當地人大概不會報上「漿麵條」的大名。比起名聲在外的牛肉湯、不翻湯和「水席」,這是洛陽人留給自己的「家的味道」。漿麵條有多家常呢?此時老闆手裡也捧著一碗,不過跟我的不太一樣。他把碗一斜,說:「看見沒?這麵條是越『糊塗』越好吃,昨天剩的,今天熱了吃才美。」
  • 家庭製作老北京豆汁兒
    親們,您喝過北京豆汁兒嗎?還能喝習慣吧。不妨多嘗試幾次。我很喜歡喝豆汁兒,一年四季都喝,幾天不喝就很想它。有時候需要坐公交或地鐵到很遠的地方去買。公元1753年也就是乾隆十八年,豆汁兒幾經推敲完善變成了宮廷御膳的飲品之一。我喜歡和人聊天,每每聊到北京美食都提到豆汁兒。很多人都告訴我喝不習慣,我卻跟他說一定要練著喝,習慣了你就喜歡而忘不掉了。豆汁兒有那麼一種特別的發酵後的味道,那就是它的酸餿味兒,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臭豆汁兒。
  • 豆汁兒它真不香!畢竟北京人也邊喝邊說臭......
    給大夫問煩了.我就去護國寺小吃打包了一碗豆汁兒帶到病房。老爺子嘗了一口:「不行,不燙嘴。」我只好把豆汁兒放進樓道裡的微波爐加熱。打開微波爐的一瞬間,無比刺激的酸臭味,充滿了整個樓道!這就是現在人們對豆汁兒的態度。放在舊時代的北平,這是不成立的。胡金銓先生說過:「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而唐魯孫先生也曾經說過:「(豆汁兒)只能在北京城裡見到,出了城,城外鄉間是沒人喝的。」
  • 北京「黑暗料理」的豆汁兒,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梅蘭芳等名人是其擁躉
    很多時候我們喝的豆汁兒因為製作問題和配料問題導致我們喝的並不是正宗的豆汁兒。實際上豆汁兒雖然口感可能有些特別,但其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據史料記載,豆汁兒早先是清朝宮廷裡的一種飲料,是以綠豆作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的殘渣發酵後就成了豆汁兒。豆汁兒不但能解暑,還具有養胃、清火的功效。
  • 豆汁兒焦圈惹人愛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幾個北京人天天都要吃的早點小吃——豆汁兒和焦圈。為什麼老北京人那麼喜歡喝豆汁兒?其實老北京豆汁兒有300年的歷史了,據說在遼宋時期就開始盛行了,更有民間百姓說:沒喝過豆汁兒的人,算不上真正到過北京城。可見北京人有多重視豆汁兒。
  • 老北京地道小吃,豆汁兒,灌腸,炸醬麵,驢打滾你吃過哪幾種呢
    一般人喝豆汁兒,不管它是熱還是涼,所以喝不出來所以然,現金一些買豆汁兒的褲子,把豆汁兒熬好以後就放那兒,涼了才加熱,有的索性就不管了,這怎麼能喝到正宗的豆汁呢?所以建議朋友們,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到北京嘗一嘗最正宗的豆汁,再加上兩根油條,簡直是人生之幸事。接下來我們說炸醬麵,都說老北京炸醬麵。
  • 榴槤、螺螄粉、臭豆腐、豆汁兒......這些食物怎麼越臭越香啊
    北京的胡同裡,藏著一種令外地人聞風喪膽的飲料——豆汁,不,應該叫「豆汁兒」。和臭豆腐一樣,豆汁兒的發現也屬偶然。豆汁白裡透著灰,灰裡透著綠,不同於豆漿,也不是豆腐腦。綠豆經過水磨會分成三層,上層是漿,可做粉絲皮等,下層是豆渣,而中層則是我們所說的豆汁。磨出來的豆汁放在缸裡發酵一夜,便會「發酸,發臭」,再經慢火熬煮燒開成熟豆汁後,便可以飲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