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黑暗料理」的豆汁兒,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梅蘭芳等名人是其擁躉

2020-12-13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一提到豆汁兒,想必很多朋友會想到它那股有些怪怪的味道,甚至有些人稱其為「黑暗料理」。很多時候我們喝的豆汁兒因為製作問題和配料問題導致我們喝的並不是正宗的豆汁兒。實際上豆汁兒雖然口感可能有些特別,但其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據史料記載,豆汁兒早先是清朝宮廷裡的一種飲料,是以綠豆作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的殘渣發酵後就成了豆汁兒。豆汁兒不但能解暑,還具有養胃、清火的功效。

雖然豆汁兒口感上可能很多人喝起來有些餿味兒和酸臭味,但實際上你就著焦圈和鹹菜絲吃的話,會有別樣的口感。梁實秋對豆汁兒的口感曾寫過這樣一段話: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我小時候在夏天喝豆汁兒,是先脫光脊梁,然後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可見梁實秋先生對這一傳統小吃情有獨鍾。

梅蘭芳先生

除了梁實秋喜歡喝豆汁兒外,京劇大師梅蘭芳也是豆汁兒的擁躉。他基本每天都會喝豆汁兒,而且梅蘭芳一家有著喝豆汁兒的傳統。當年抗戰時期,梅蘭芳先生蓄鬚明志,在上海隱居,拒絕為日本人演出。他的弟子言慧珠因去上海演出,曾特意為師傅梅蘭芳帶了四大玻璃瓶兒的豆汁兒,乘飛機送去,一時傳為佳話。

錦馨豆汁店

那麼在北京賣豆汁兒最出名的老字號是哪家呢?當然是比較出名的"豆汁兒丁"。其早先在火神廟有固定的攤點,到了1910年成立了蒜市口小吃店,後更名為錦馨豆汁店。那麼為什麼這家店豆汁兒這麼出名呢?主要是以「三嚴」為標準。一是嚴把進貨關,選擇顆粒飽滿的綠豆;二是嚴格掌握髮酵時間,使豆汁酸味適度;三是嚴格掌握開鍋時間,既不能熬糊,更要保證豆汁營養不被破壞。

介紹完了豆汁兒,我們在順帶提一下豆汁兒的吆喝聲。已故著名文史學家、民俗學家鄧雲鄉曾在其著作《雲鄉話食》寫過豆汁兒是如何吆喝和叫賣的:豆汁兒也叫豆汁粥,串胡同賣豆汁的吆喝起來是很有趣的,聲音拖得很長,中間又一頓:「豆汁兒——粥噢,開鍋。」中間拖長而尾音短促。

可見,一項傳統小吃的背後,其實有著很多有趣的歷史文化知識。既有名人的趣事,也有老字號的故事。還有關於小吃的做法,吃法以及配菜等,都是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點。只要我們留心,仔細挖掘這些小吃背後的文化,相信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相關焦點

  • 請你喝一碗北京豆汁兒
    再一次喝豆汁兒是一大學同學來京辦事,特意請她去了北京小吃店,點了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北京小吃,其中就有豆汁兒和焦圈兒。據說曾有一位「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的人物遇到北京的豆汁兒,一口就給吐了。然豆汁兒是許多老北京人的必備早餐,就問你服不服?細究起來,這裡還是有合理性的。
  • 豆汁兒它真不香!畢竟北京人也邊喝邊說臭......
    ▲豆汁兒的真實面目豆汁兒是一種可以與瑞典的臭鯡魚罐頭、愛斯基摩的Kiviak醃海雀齊名的「黑暗料理」。頭一次喝的人往往認為有股子「餿味」,和「泔水」一樣。▲北京出名的小吃店後來,護士長批評了我足有20分鐘。再之後,好像整個醫院的人都認識我了.愛者極愛,惡者極惡。這就是現在人們對豆汁兒的態度。
  • 首都北京近代史上最為知名的三大名人,看看有你認識的嗎?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據官網顯示總面積約16410.54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2153.6萬人。著名景點有天安門廣場、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北京近代史上較為出門的三大人物!
  • 被稱為黑料理,本地人都嫌棄的「豆汁」,這300多年咋活下來的?
    一說到北京美食,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滷煮、炒肝、豆汁、滷煮等小吃,在味道上也是褒貶不一,甚至有來京人士,將北京小吃其調侃為「黑暗料理」。不過這個時候的豆汁兒還是生的,需要煮熟了之後才能喝。早年間,就有推自行車走街串巷的,車上拉著一個大木桶,裡面裝的就是「生豆汁兒」,胡同裡出來人打回家,這頓飯就不用熬粥煮麵了,四捨五入就是省一頓飯。
  • 帶你去喝碗豆汁兒
    不了解豆汁兒的可能也聽聞過,但具體是什麼可能真的說不上來。《故都食物百詠》在那句詩後注云:「豆汁,即綠豆粉漿也。其色灰綠,其味苦酸,分生、熟兩種。熟者擔挑沿街叫賣,佐鹹菜食之。」這詩和註解基本上把豆汁兒介紹得十分具象了。 磨完的豆汁兒會分層,上層是漿水,下面是純正的漿,按一定比例進行熬製。
  • 北京人為什麼喜歡喝豆汁,外地人喝不慣?
    其實很早以前就聽說過一句話,「不喝豆汁兒,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這就真正地體現了豆汁兒在北京小吃中的一個地位,但其實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豆汁兒的味道的。那為什麼豆汁兒這樣一種神奇的事物反而還在乾隆年間成為了宮廷的御宴呢?
  • 豆汁兒
    檢測一個人是不是北京城裡的「原始部落」,要掂量掂量他對豆汁兒 是否讚不絕口。懶得看這綠不嘰兒的湯水兒;懶得聞這似酸似餿的邪性味兒;更不敢悠閒自得地 慢慢享用,不可能是正宗的 皇城根兒底下的人兒。      豆汁兒是什麼?豆汁兒是北京「可樂」;豆汁兒是京城「酸奶」;豆汁兒是北京爺們兒無冬歷夏的「飲料」。有本兒《燕都小食品雜詠》裡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
  • 豆汁兒焦圈惹人愛
    這也是眾多老北京人的必備早餐,百吃不膩,別看這被北京人捧著的早餐小吃,外地人來還真不一定能適應得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幾個北京人天天都要吃的早點小吃——豆汁兒和焦圈。為什麼老北京人那麼喜歡喝豆汁兒?其實老北京豆汁兒有300年的歷史了,據說在遼宋時期就開始盛行了,更有民間百姓說:沒喝過豆汁兒的人,算不上真正到過北京城。可見北京人有多重視豆汁兒。
  • 天爵朗誦《豆汁兒》
    豆汁兒是什麼?豆汁兒是北京「可樂」;豆汁兒是京城「酸奶」;豆汁兒是北京爺們兒無冬歷夏的「飲料」。有本兒《燕都小食品雜詠》裡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發酵成了生豆汁、熬嘍就是熟豆汁兒啦!     據說瀟灑倜儻的乾隆爺,也好兒這口兒。一來二往豆汁兒時不常地上了御膳了。於是乎,早年間遼宋間走街串巷兒的「俗」吃登上了大雅之堂。老北京有句老話,「不喝酸豆汁兒,不算北京人兒。」對豆汁兒味道的臉色變化,鑑別了籍貫的出處兒。不是北京人兒,聞不慣、喝不下的,鼻子嘴都歪歪著。
  • 老北京地道小吃,豆汁兒,灌腸,炸醬麵,驢打滾你吃過哪幾種呢
    咱們今天呢就來說說老北京的地道小吃。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又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北京小吃大約有二三百種,可以作為零食,早點,夜宵,下酒菜等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是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麵等。
  • 《梅蘭芳·蓄鬚記》首次登演北京備受讚譽
    12月5日、6日晚,由泰州市委宣傳部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共同出品,泰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製作,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演出的江蘇藝術基金2020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京劇《梅蘭芳·蓄鬚記》在北京成功上演,這也是該劇首度在北京亮相。
  • 新華社「快看」帶網友雲遊津味文化 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製藥技藝受熱捧
    其中,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樂家老鋪」後裔――達仁堂的製藥經驗與技藝得到了網友的熱捧。在看到「打金戳」「裹金衣」等傳統中藥製作技藝的現場演示時,不斷有網友發出「原來金子也可以入藥」,「藥丸好奢侈」的感慨。直播中,中藥技師現場演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達仁堂蜜丸製作技藝」、「 清宮壽桃丸傳統製作技藝」等。
  • 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的永春金桔糖,居然是這樣做的
    永春金桔是永春的特產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永春州志》記載,「金桔,永地有大小兩種。小者僅如彈丸……以糖煮數次,謂之蜜桔,出西邊遠村者尤佳,有貴客摯友至,酬之以下茶。」
  • 北京記憶丨驚!這裡竟然住過58位歷史名人
    本文作者為北京鐘鼓樓文保所原所長鄭毅,鄭老退休後於東城區地方志辦公室擔任編輯,作為在東四地區居住已有五十多年的老住戶,他對本地區的歷史名人及其故居如數家珍,看過這篇文章,相信大家會對東四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 黑暗料理王
    黑暗料理王 網路遊戲 大小: 157.12MB
  • 洛陽麵條攤,偶遇豆汁兒的親兄弟
    - 本文為【風味星球】約稿 -在洛陽的街頭小店,一碗「漿麵條」吃得人額頭冒汗。
  • 國難當頭的「戲子」,中國最早的「明星」,梅蘭芳做了什麼?
    全民抗疫戰的打響,讓整個中國進入了危難之際,在這個節骨眼上,明星名人的捐款問題,就成了最觸動我們神經的問題,國難當頭,本該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今天,我們就先撇開當下的這個問題,去翻翻歷史,看看80年前的中國,那個時候的明星,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做了些什麼?
  • 一生梨園世家,一世梅蘭芳華 | 參觀梅蘭芳紀念館
    今日籤到:序號158  2020年12月20日,星期日,北京  霧霾指數:76,黃色  【心堯愛北京】x【心堯愛拍照】  ?  興起要去梅蘭芳紀念館看看的念頭,也是因為這些年開始喜歡了京劇的原因。
  • 梅蘭芳「腰纏萬貫」,演一場10根金條,還給祖國捐飛機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藝術經典。比如:「相聲、戲劇、皮影戲、山歌等等」,每一樣都是每個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瑰寶。這其中名聲最大的就是戲劇。在古代人們的娛樂方式單一,戲劇是人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戲劇唱得好的人們稱為:「名角兒」。一旦有「名角兒」來唱戲,喜歡聽戲的一定會爭先恐後地去買票,有的「名角」得票甚至千金難求。
  • 去北京這家170多年歷史的烤肉館「貼秋膘」│立秋
    在老北京的習俗中,立秋這天要「貼秋膘」,家家戶戶燉肉、吃雞、吃魚,一來補一補炎炎夏日胃口不好導致的「日漸消瘦」,二來要儲存下豐厚的資本好過冬。如今,這個習俗流傳下來,人們貼秋膘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今天,京蜜就帶你去吃一家有170多年歷史的烤肉館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烤肉季」家的「老北京炙子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