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人Atsuko maeda曾說過「人生的一半都是早餐。」
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早餐卻有著相同的重要性。
對於全中國的人來說,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人在「過早」,早餐遠不止是為了飽腹而存在。
儼然形成了一種早餐文化。
喜歡一個地方的理由,從早餐的味道開始。
重慶的小面、油茶、紅油抄手,貴州的腸旺面、牛肉粉、脆哨面,武漢的熱乾麵、陝西的胡辣湯、臊子麵,廣東的早茶、臺北的筒仔米糕,……各個地方的人們偏愛的味道不盡相同,但滾燙的熱食、碳水帶來的快樂卻是觸發中國人味覺的同一把鑰匙。
然而歲月匆匆,曾經街頭巷尾的早餐攤越來越少。
我想做一個早餐系列#在家支個早餐攤#,尋找小時候的味道,如果有你喜歡的記憶中的早餐,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納入計劃,去尋找它們的做法。
燒餅是中國傳統食物,北方南方,各有千秋。
據史書考證,燒餅是漢代班超時從西域傳來的。〈續漢書〉記載說:「靈帝好胡餅。」胡餅 就是最早的燒餅,唐代就盛行了。
《資治通鑑.玄宗記》記 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鹹陽集賢宮,無所果腹,任宰相的楊國忠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輔興坊的店鋪。為此詩人 白居易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說在鹹陽買到餅很像長安輔興坊的胡麻餅。
胡麻餅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面、 清油、鹼面、糖等為原 輔料,和面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爐烤制,因而白居易說「面脆油香」了,此做法與現代燒餅差不多。
記憶中小時候常吃的空心糖燒餅,長大之後也特別喜歡,表皮的酥香芝麻,濃厚甜甜的味道,脆脆的口感,一口咬下去,感覺所有的不開心都可以煙消雲散。可惜如今不太常見了。
今天我做的這一道空心糖燒餅,還原小時候的味道。
不用燙麵,不用發麵,做法非常簡單,大家學會就可以在家支個攤了。
所需食材:中筋麵粉200g、牛奶60g、椰子油35g(椰子油比較香,如果沒有椰子油可以用黃油代替,也可以用玉米油、葵花油20克代替)、清水50g、鹽2g、白糖若干、白芝麻若干
1.將除了白糖和芝麻的所有材料放入小美,打開揉面鍵揉面2分鐘。如果家裡沒有小美,可以用任何可以揉面的機器,當然,手揉也是可以的,時間自己掌握,揉至光滑麵團就可以了。
2.取出麵團,整理成光滑麵團,蓋上保鮮膜醒20分鐘,然後預熱烤箱至240度。
3.醒好的麵團搓成長條,分成6個劑子,蓋上保鮮膜再醒5分鐘
4.用擀麵杖擀成牛舌狀,可以稍微薄一點,寬一點
5.白糖均勻撒在擀好的餅皮上,然後像包餃子一樣包起來,一定要捏緊,否則烘烤的時候容易裂開漏糖。參考視頻裡的手法
6.用手壓平,再用擀麵杖輕輕擀開,這一步不要太用力,否則燒餅鼓不起來。
7.依次做好六個燒餅,擺入烤盤,表面刷清水,撒上白芝麻
9.放入烤箱中上層,240度/10分鐘左右,注意觀察,有的烤箱溫度較高,7-8分鐘就好,不要烤糊了。
10.烤好後,拿出來,趁熱吃,又酥又脆。
咬一口,漂亮的大空洞,酥酥脆脆,就是小時候的味道。
1、烤箱一定要提前預熱到位,一定要230度以上
2、烤盤一定要墊烘焙紙,避免糖溢出來沾在烤盤上
3、包的手法也可以採用包包子的方式,但是包好後再擀開之前需要醒20分鐘,不然容易擀破皮。
4、大家如果希望自己的燒餅能夠成功成為空心的糖燒餅的話,就多放一點糖,糖越多它的空心就會越大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