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淺談餘華及其作品
文字|玄峰
圖片|網絡
清冷凜冽,鮮血梅花
若論起中國歷代以來的文學,筆者常常傾向於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士,玉谿生也好,東坡居士也好。但要提起現當代的文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餘華了。
餘華的作品對我的中學時代以至今日一直產生著影響,當我讀他作品的時候,獲得了一種很奇妙的感受,這種感受就如同是飲了某種烈酒,入口時極烈,可烈酒入腹後,竟融入了血液,他的文字就這樣與我很多想法相契合併且影響著我……
在這樣的影響下,我逐漸讀完了餘華的所有長篇小說,也通過閱讀餘華的作品來探索自己的文藝觀與一些寫作風格。
鮮血淋漓,殘忍且暢快
餘華前期的作品以他獨特的語言方式,在描述一個暴力甚至血腥的陰暗世界,他用先鋒文學的方式,展現極強的自我意識,打破傳統的敘事,來反映人的內心世界,以及產生出的悲觀情緒與虛無的意識。於是我常常同別人談起餘華的時候,借用了學者看法以及個人的一些理解,拿他與莫言作比較,說讀莫言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吃紅燒肉,有肥有瘦,甚至可以容忍泥沙俱下;而讀餘華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嚼玻璃碴子,乾淨利落,鮮血淋漓,殘忍且暢快……
暴力與血腥充斥著餘華的前期作品,作者借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出對精神真實的追求,他想表現他人不曾表現的世界,誇張了世界的荒誕與破壞,於是造就了前期作品的暴力與血淋淋的真實。評論家認為餘華之所以這樣,與他父親是醫生,他自小就在醫院長大,見慣生離死別、血腥場面有關,餘華也自認自己從小便不害怕這些,這些也沒有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因為涼快在太平間睡午覺,感慨海涅的詩「死亡是涼爽的夜晚」就是他在太平間睡覺的感受。
餘華長大後去做了牙醫,他很不喜歡這份工作,並說口腔是世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可在他身上,總令人感受到一股醫生的氣質,冷峻,仿佛手上總拿著把柳葉刀在剖著什麼,他的文字就是他的刀,他用他的文章小說來剖析、審視這個社會。
以至於有的讀者或是餘華演講的觀眾總有種他不是在寫書,不是在做演講,而是在審視著什麼……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餘華作品都採用了一樣的設計,書的背後是一張餘華吸菸的照片,我覺得那大概是餘華最好的一張照片,在第一次接觸他作品的時候,就被他的氣質狀態以及眼神吸引了,霎時間我感覺我也有冷眼觀世界的能力了。
通常在閱讀的時候,我認為什麼風格什麼內容都能夠接受,文學肯定不會只是歌頌美好、粉飾太平的,它也可以刺破荒誕的現實、揭開現實的瘡疤。所以那些文字在我眼中就真成了明晃晃的刀,這無數的刀子狠狠地扎在人性上,令人不由得撫卷長嘆。
鮮血、梅花
我是喜歡讀武俠的,也願意寫,金古梁溫皆有涉及,在我看來,江湖就是一個社會,只不過換了一個充滿了刀光劍影、愛恨情仇的舞臺去表現,透過這裡能看到世俗與社會的諸多問題。
餘華雖然不是專門寫武俠小說的,可他同樣通過作品去表現現實,即便沒有那些刀槍劍戟,還是如前文所說,都是血淋淋的真實。當然他的作品中卻又有這麼一部短篇小說,武俠風格的《鮮血梅花》,充分表達了虛無與荒誕,《鮮血梅花》題材上是一部傳統的武俠小說,以「復仇」為主線,然而作者不是要講江湖恩怨、兒女情長,而是通過阮海闊的復仇之路,讓他更加清楚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就是作者顛覆性的解讀。先鋒時期的餘華沒有按照傳統的寫作,注重小說的人物、情節描寫,反而是忽略了這些因素,寫作風格別具一格。
少年時代,人們或許更能接受這樣強烈的情感,在情感複雜的狀態下,爆裂、破碎使人在閱讀中得到釋放。
但後來在《活著》中,餘華弱化了主人公對自己前途的思考,簡化成一種活著本能的驅使。活著,就是一種忍受。他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簡單的話語,直白地展現最真實的情感,真實地面對現實的苦難。餘華的文字簡潔這也更增他文字刀鋒般的凌厲感,但他提到這件事的時候,說是因為他識字少。有人說通過餘華的作品看不出他還這麼幽默,而我淺淺地感覺,他的幽默都是那麼冷峻……
如果說福貴的形象不那麼具有普遍性,許三觀則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以小民視角來見大歷史。面對底層小民的生存狀態,餘華也一改往日冷峻的筆調,從人性之惡的汪洋肆虐中走出來,關注一些生活中溫情的片段。
在之後創作的《兄弟》,餘華更用他荒誕的筆法,以寫李光頭看屁股開篇,反諷那個時代對欲望的禁錮,並且一反常人,提前便揭示李光與宋鋼的命運,讓讀者目睹他們的經歷,最終達到早已預料的結局,儘管這個結局殘酷,但也不掩蓋一直貫穿全書的兄弟情誼。餘華認為作者雖然創造了人物,但人物也有他自己的路,當到一定程度時,人物的命運走向也不是作者可以控制得了的。這點我深以為然。
《第七天》中,餘華延續了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用最簡單樸素的方式,將世間各方面問題展現出來,與他的後期作品一樣,不再無節制地渲染那些暴力、血腥,而是以一種冷靜的筆觸,關注著人們赤裸裸的苦難,沒有上帝視角的憐憫,是敘述著最真實的痛苦,只有源自民間的樸實的人道主義情懷與對現實人生的理解。有人常說餘華作品會死很多角色,包括他自己也這麼認為,早期作品中這樣的情況更多,他們認為這不合理,認為過於誇張。我並不這麼覺得,我依然覺得這很現實,既然吃人的社會還沒有完全更改,這樣的劇情就時刻在上演,人間悲劇從來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大家不是那麼接受罷了。
寫作的靈感就是來源於生活,當人們質疑作品中的內容太過誇張、匪夷所思,可是這就是現實的真實反映。我一直不忌諱黑暗,現實讓人墮進黑暗,而是在歷經黑暗之後有面對現實的勇氣。餘華和魯迅一樣,都是棄醫從文,通過餘華及其作品得到的感受,我想用魯迅的一段散文詩也能夠表達出——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裡了/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願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然而我終於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透過餘華作品看自己,理性愛恨,苦海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