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指甲看似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似乎人人都會剪。但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剪錯了!有的人指甲嵌進肉裡,有的人一勞動指甲就「豁開」……,這些都和剪錯指甲有關!不僅如此,指甲還是反應人體健康的「晴雨表」,這些微妙的變化你都關注到了嗎?
指甲要貼著肉剪,一點不留才更整潔?大錯特錯!
剪前先洗手,洗腳,洗指甲剪,防止細菌感染。有條件的話,泡熱水,軟化一下指甲更佳。
• 指甲不能剪得太短,最好將指甲保留與指尖持平;
• 指甲大致要剪成方形,先剪中間,再剪兩邊,邊角不能剪過深,不要過度追求圓弧;
• 指甲長度超過指尖1毫米,僅留出一個很小的白邊即可。
↓↓
剪完之後,需要用指甲銼修一修邊緣,修掉毛刺、磨去稜角,讓指甲更圓滑,以免產生裂紋。
由於指甲上皮的結構是向下和向後連接,直接撕會造成指甲「肉刺皮」的進一步撕裂,導致皮膚深層出現損傷,引起出血及感染,使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化膿。
先用熱水浸泡有「肉刺皮」的手約5分鐘,待指甲及周圍的皮膚變得柔軟後,再用酒精消毒後的小剪刀齊根剪去翹起的死皮。
因為防疫,大家頻繁使用洗手液、洗潔精、肥皂等清潔產品,手部皮膚乾燥加劇,倒刺就更容易產生了!因此,記得洗完手後,塗點護手霜,給手充足的滋潤與保護!
印象中有些爺叔會把小拇指的指甲留長,耳朵癢了方便伸進去掏一掏。也有阿姨為了擇菜、剝蔬果皮方便,指甲留長些才更使得上勁兒。
指甲若留得長了,容易藏汙納垢、滋生細菌,也會有健康隱患。長指甲與手指間的縫隙很容易成為細菌的滋生地。
美國密西根大學曾做過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指甲長度超過指尖3毫米,藏匿在指甲縫中的細菌約為指甲短的人的5倍。指甲是人體健康晴雨表,一些指甲上的「微妙變化」,正在向你悄悄地「播送」健康預告!
•如果指甲呈現出不健康的蒼白,可能是缺乏鋅元素及維生素B6,又或者是由於貧血引起的。
•指甲變黃,則可能是缺乏維生素E或局部淋巴管受累、慢性水腫、甲狀腺機能減退、腎病症候群等所導致;
•指甲如非外傷原因而變黑,則說明可能患有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或其他出血性疾病;
•指甲呈深藍色則可能是肺部受阻如氣喘或肺氣腫的徵兆。
如果指甲動不動就自行裂開,毫無韌性,而你又不從事長年將手浸泡在水裡的工作,也沒有很損害健康的慢性病,那麼你可能是缺乏蛋白質及鈣、硫、鋅等元素,或維生素A、B、C不足。
解決方法:缺乏鐵元素會引起指甲的乾燥、脆弱,多吃些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血、肝臟、瘦肉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能提高身體吸收鐵的能力。平時多喝牛奶,多吃海藻類食物,以補充鈣質、膠質等營養。平時也可塗抹面霜來保持指甲光滑、潤澤。
很多人都深受「灰指甲」的困擾。這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會使指甲變成黃色或者是灰褐色,甲蓋變厚,甚至甲蓋和肉還會分開,傳染性不容小覷。
注意:要是發現指甲格外厚,或者過分寬大,又不是灰指甲,或許是慢性心肺疾病、內分泌障礙、肢端肥大等所致。在指甲蓋下方1/5處,有一條白色圓弧,也就是常說的「月牙」。有傳聞說:「月牙」越多越大越健康!但真相是…?
月牙不過是甲母質細胞的居留地。有的人因為先天的甲母質比較靠後或指甲的生長速度較慢(是天生,並非疾病導致)等原因使得甲半月羞澀地躲起來,不肯露面。因此,月牙的大小、多少,只與人本身的指甲生長速度有關。
人的指甲是有一定拱起弧度的,拱起過高或過低,也是身體狀況的徵兆。
•指甲拱起過高時,有可能最終會導致脫落,即醫學上的「指甲杵狀膨大」,這可能表示患有肺氣腫、結核病、心血管病、潰瘍性結腸炎或肝硬化;•與拱起相反的是茶匙甲,邊緣隆起,中間凹陷,形似一把茶匙,指甲表面不光潔,脆薄易斷裂,出現這種情況,建議考慮是否患有缺鐵性貧血、循環障礙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
•如果既不拱起也不凹陷,只是過於扁平,則說明可能缺乏維生素B12。
以上五大方面的問題,都是指甲給你發出的預警!說明你得好好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了,建議自查後根據症狀「對號入座」,好好調理~
愛時髦的阿姨愛抹指甲油,美甲可以為女性纖細的雙手錦上添花,為整體氣質加分。但除了美麗,錯誤養護方式也會存在許多傷手隱患,一定要警惕!
即使你只想薄薄擦一層很淡指甲油,基底護甲油對於指彩結果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它不僅能防止指甲被染色,也會幫助指甲油附著得更久。如果跳過這個步驟,你可能會有黃指甲、指甲油很快就剝落等問題。
過度拋光及磨甲把銼刀和拋光棒當鋸子用,只會對指甲造成不健康的影響。不論是磨甲或拋光,都只能單一方向操作,而不是前後來回磨!指尖磨的太尖銳會很容易斷裂,過度拋光則使指甲變得脆弱。兩者都有可能導致指甲彎曲、碎裂,所以使用時要非常謹慎。
用手摳斑駁的指甲油當指甲油開始剝落一小片之後,很多人就會非常難克制不去摳它。然而,這個動作會使指甲的表層受傷,所以看不慣的人,最好還是用專業洗甲水把全部的指彩都卸掉,以免自己手癢。
當然,對於求美者而言,別盲目貪靚而頻繁美甲,指甲也需呼吸氧氣,切記不可長期塗抹指甲油或是帶人造指甲。
資料來源:健康時報、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