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禪茶」禪宗法脈之十祖 脅尊者

2021-02-08 自在茶文化

十祖脅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詳。處胎六十年,將誕之夕,母夢白象載一寶座,座置一明珠,入門乃生,生而神光燭室,體有奇香。及長雖穀食,絕無穢滓,本名難生,後侍九祖,執侍左右,未嘗睡眠,謂其脅不至席,遂號脅尊者。初至華氏國,憩一樹下,右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言訖即變金色,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問曰:「汝從何來?」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處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

白話解

十祖脅尊者,是中印度人,姓氏不詳。在胎中呆了六十年,降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夢見白象馱著一寶座,座上放著一粒明珠,剛入門,十祖就降生了。滿屋裡都被祥光籠罩,身體有特殊的香味。等到長大之後,雖然也是吃的普通的飯食,卻沒有汙濁的大小便排除。本名叫難生,後侍奉九祖,左右不離,也不睡覺,就叫他脅尊者,意思是「脅不至席」不困不睡。開始到華氏國,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尊者右手指著地說:「此地如果能變成金色,就應該有聖人出世加入法會。」說完,地馬上變成金色。當時有一位長老的孩子叫富那夜奢就合掌站在跟前,十祖就問他:「你從哪裡來?」他回答說:「我心非往。」十祖又問:「你住在哪裡?」他回答說;'我心非止。「十祖說:」你是不定嗎?「他說:」諸佛都是這樣的。「十祖說:」你不是諸佛。「他說:」諸佛也非。」

十祖脅尊者傳法偈:

真體自然真,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因。

下期預告:

【禪宗法脈】之十一祖

富那夜奢尊者

相關焦點

  • 歷代禪宗祖師傳法偈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  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  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其季開士也。尊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目淨多羅。第二子功德多羅。皆曰。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各人悟性不同,施教方式雖然有別,但一言以蔽之,佛陀所指示的,就是一條破執、解脫之路。至於教法,本無定相,隨緣而施,是種種「施設」,三藏十二部,都可視為一套「臨時課程」,其功能就像《中阿含經》「筏舟喻」的小艇一樣(用完即棄)。
  • 禪宗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東渡之路!
    達摩祖師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出家為僧後師從般若多羅大師,精研大乘佛法,成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般若多羅大師囑咐達摩:「我滅度67年之後,印度將有災難,彼時印度佛法會受到大破壞,你那時要去中國傳法。到了中國後,先在北方傳法,因為南方的人還不懂佛法。」於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傳法之後,便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
  • 都說日本禪茶「雅」的如此脫俗?可它的鼻祖才真的是譽滿東亞!
    而關於禪茶一味的開端,人們普遍認為來自於南北朝時期的禪宗始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與茶的故事是那麼的簡單質樸。於是,禪宗中流傳下了坐禪中「唯許飲茶」的習慣,而歷史上也有許多高僧在清雅的茶湯中入禪頓悟,於是「禪茶一味」的文化漸漸在佛教中流傳開來。
  • 禪茶一味,無上妙品!大益1901傳心開湯品鑑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大組成部分就包括禪茶文化。 禪茶文化注重從飲茶中感悟禪意,通過茶來領悟人生,尋求佛禮,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進而禪茶合一。在品茶悟禪之時,心靈得到進化,人生境界在茶飲中得到升華,在交流與溝通中獲得人生的禪悅。
  • 答問:清淨的法脈傳承指什麼?
    網友提問:清淨的法脈傳承指什麼?經常看到有人強調法脈傳承的事,尤其是密宗和禪宗兩個領域的人。但我覺得,除了戒律的傳承不能斷以外,(比如藏傳和南傳沒有比丘尼,就是因為比丘尼戒斷了)義學方面,後人是可以接續的,不像某些門派說的法脈斷了就咋了咋了的。法嘉宗智回答比如某個人跑出來說,我的證量和六祖惠能一樣。我續接了六祖的義學。我們信不信?
  • 禪宗:起源於中國,卻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的禪宗茶道,其中滲透了禪宗的思想精髓。12世紀,來到中國學禪的日本僧人榮西寫了《吃茶養生記》一書,奠定了他在日本茶史上的地位。此後,又不斷有僧人將中國的禪茶之道帶回日本。日本的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認為「茶道之美來自於自身的內心功夫」。千利休,將茶道思想概括為「和、敬、清、寂」。
  • 禪宗的心印
    從此,禪宗一脈通過以心印心的方式,經西天二十八代,由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到中國,在中國經過五代孕育,由六祖發揚光大。禪宗因此被稱為「傳上乘一心之法」(《馬祖道一禪師廣錄》)的傳佛心宗或佛語心宗,而傳承諸佛心印的人,則被稱為「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少室六門·二種入》)的禪師或祖師。有學者認為,禪宗建立的這個法脈傳承譜系不可靠,不值得信從。
  • 日本的花道其實是來源於中國的禪宗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插花開始趨向藝術化,從莊重的風格轉向成不拘一格的自由化,在追求一種自然美的同時,予以某種寓意。到宋代,發展到極盛時期。受儒家朱程理學影響,此時的插花不僅追求怡情娛樂,而且格外注重構思,注重形式美,以此傳遞一種理念,寄託自己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等。從此開始,插花融入了花品、花德,寓意人倫與情操等內涵,並以自然化的藝術形式予以顯現。這便是花道的真正內涵。
  • 「十裡芳菲」*「菁至」丨用藝術之美,開啟一場深度藝文遊學!
    在「十裡芳菲」,每天都有足夠的精神世界,在這裡每天都有好玩又有意義的活動,可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會遇上一場DIY蛋糕的甜蜜之約;會遇上一場寵愛自己的女神節活動;會遇上一場學習演講之道的「CAS演講好聲音」……
  • 禪宗之禪和四禪八定之禪有無區別?
    所以我們本佛宗經,本的是大乘圓教了義經典裡面所展示的佛及佛之三昧、佛之知見,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禪宗非常善巧非常高明,高就高在它能夠以種種方便令學人迅速的契入佛性,也就是說,最高級的方便、最高級的權法就是一剎那令人通於究竟,進入實相、法界。
  • 從雲浮到韶關,禪宗文化促兩岸融合發展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禪宗文化研習之旅走進韶關  日前,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走進韶關,開展禪宗文化研習之旅。  從雲浮到韶關,兩岸青年朋友們參訪禪茶博物館,一同欣賞禪茶表演,品味「正、清、和、雅」的禪茶文化精神;先後探訪國恩寺、慶雲寺、南華禪寺,遊覽丹霞山,在歡聲笑語中一同感受禪文化的魅力,更在探尋嶺南文化的過程中加深了解,增進了感情。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禪宗誕生了,並更加符合中國人的修行和現狀。在家修行也能成就佛道,這樣佛法就走向了大眾。更由於禪宗的思辨和獨特的美學闡述,使其受到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的青睞。比如,蘇東坡就非常的喜歡禪宗。寫過諸多禪詩,名句有,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等等。
  •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探秘中國禪宗起源
    《景德傳燈錄》中記載著這麼一則故事,達摩祖師成長過程中,適逢禪宗西天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者遊歷天竺,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香至王尊重供養般若多羅尊者,並布施無價珠寶。尊者知達摩有覺悟之慧根,遂借寶珠試探三位王子的學佛所得,問道:「此珠圓明,有能及否?」 大王子、二王子都說:「這個寶珠是七寶裡的至尊,沒有可以超越它的了。
  • 看儒與道、菊與刀融會禪宗精神
    禪茶之道,可能是中日兩國千絲萬縷的文化羈絆中最特殊的一面。禪與茶由中國傳入日本,卻最終因各自的文化基因,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兩國的陶瓷茶具作為禪茶的承載主體,也因此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設計風格和美學意蘊。小小的茶器,蘊含著禪、茶、瓷三者在中日兩國相似又不同的沿革脈絡,展現出東亞地區宗教、藝術、哲學等多樣化的文化樣貌。
  • 【佛教故事】尊者的足跡
    笛沙尊者是佛陀的表兄弟,笛沙很老的時候才跟隨佛陀出家,仰仗著佛陀的關係,接受了很多供養,衣食豐厚,因此不久笛沙就變得又肥又胖,穿起袈裟來就顯得臃腫不堪,偏偏他又喜歡在接待訪客的大廳坐,每一次前來拜謁佛陀的比丘們看到笛沙年老的模樣,都以為他是一位出家很久,德行很高的比丘,當下就在客廳裡先頂禮笛沙尊者,甚或幫他老人家按摩手腳,舒緩筋骨,笛沙尊者從不分辨,默然不響地一一接受比丘們對他所有表示尊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