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插花藝術,必然會聯想到日本的花道。事實上,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後,由於日本花道的繁榮昌盛以及從創作到理論系統化的成熟,引起了世界性的矚目,並成為日本的國粹藝術之一。然而從歷史上看,日本的花道同其書法一樣來源於中國,受禪宗的影響最為深厚。
插花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文明萌芽時期,花就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上古出土的陶器,還是玉器、青銅器,都可窺見精美的花飾雕刻紋路。從《離騷》中「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等句可以見出楚國存在著採摘香花佩於身上的風尚。以花寄情,以花明志,使花染上了人格化的寓意,並進入了文化領域。秦漢時期,插花藝術有了明顯的進步,插花的雛形有了初步形成。至西漢,插花更得到顯著發展。據記載,西漢孝惠皇后將四時植花移於室內,並放於寢榻和几案之上。這種「四時植花」便是插花。而在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當中發現,壁畫繪有陶質圓盆,盆內有六支紅花,並放於方形幾架上,這是最早將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插花佐證材料。
早期插花主要是用於佛堂前的供花,當時佛前供花主要以柳枝與荷花為花材,尚未發展成作為獨立的插花藝術造型。以盆、盤形狀象徵大地的觀念,至六朝與佛教供花相結合,逐漸形成插花藝術。《妙法蓮花經﹒法師品》中提到對佛經的「種種供養」,以花供居於首位。《南齊書》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武帝為感,夢見優曇缽華於經案,……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在此時,人造假花開始出現。這是中國人造花出現的首次記錄。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史﹒晉安王子懋傳》中有了蓮花供佛的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此時人們為使花朵鮮嫩,嘗試將鮮花插入水中養殖。這是插花藝術最早的佐證。插花藝術,由此發生。
隋唐時代,插花藝術開始興旺。那時插花主要在宮廷之中流行,並對插花藝術的技術手法和形式作系統的規定。如牡丹插花,每年當牡丹盛開時,宮廷內便舉行牡丹插花會,排場空前,並且有嚴格的形式規定。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插花開始趨向藝術化,從莊重的風格轉向成不拘一格的自由化,在追求一種自然美的同時,予以某種寓意。到宋代,發展到極盛時期。受儒家朱程理學影響,此時的插花不僅追求怡情娛樂,而且格外注重構思,注重形式美,以此傳遞一種理念,寄託自己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等。從此開始,插花融入了花品、花德,寓意人倫與情操等內涵,並以自然化的藝術形式予以顯現。這便是花道的真正內涵。
中國插花的歷史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兩朝,理論學術在明朝繁盛,至清朝中期以降,由於國勢衰微,經濟不景氣,加之也許出於草原滿人入主中原,對這一漢文化並不深悉的原因,中國插花藝術開始衰敗,一蹶不振。中國插花在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及思潮的影響下,成就了不同風格的插花藝術與影響,成為當之無愧的東方插花之母。
「禪宗是中國思想與印度思想碰撞之後的產物之一,是公元一世紀時期通過佛教教義這樣媒介傳人中國的。」在中國文化當中,禪宗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漢地,禪宗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從菩提達摩祖師東渡開始,到曹溪惠能大師為止,這是禪宗的開始階段,也被稱作初期禪宗。
第二、由惠能開始,分出洪州、石頭二宗,又一花開五葉,逐漸形成所謂五家七宗,這是為禪宗的發展階段。
第三、自南宋時臨濟宗大慧宗杲、曹洞宗宏智正覺分別推行看話禪與默照禪開始,到明朝中晚期。這是禪宗的成熟期,又被稱作中期禪宗。
第四、明朝中葉,整個漢地佛教呈現禪淨合流的趨勢,且與儒、道也逐步融合。這是禪宗的衰落期,又被稱作後期禪宗。民國以來,由於佛教的勢微,虛雲大師中興禪宗,被稱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虛雲和尚有臨濟法脈,又兼曹洞,同時繼承了早已無傳承的法眼、溈仰、雲門三宗。一人兼嗣五宗法脈,並融會了五宗禪修法門,為禪宗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禪宗的傳播地區主要集中於湖北、湖南、江西、廣東、浙江一帶。其無論是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還是藝術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戰以後,日本臨濟宗僧侶鈴木大拙到美國傳播佛教,禪宗在歐美受到大眾的接收和歡迎,禪宗也從而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宗派。「禪」字本是由梵語「禪那」音譯而來,意譯為「靜慮」等。它是指通過精神集中,從而達成有冥想的過程。它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式,被稱三學為之一。但是禪宗所謂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
與印度提倡漂泊不定的生活的超驗主義及出世和否定生命傾向相比,中國人更依附農耕,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中國思想在印度式的思想激發下,但始終未忽視從日常生活中實踐性的一面,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與華夏的根性,使得印度佛教在不斷中國化的過程中,與中國儒教(實踐主義和積極主義)與道教(神秘主義象徵)融合轉變成中國禪宗佛教。禪宗以無視思想上的上層建築,直奔事實根源的形式得以傳播,中國民族的哲學智慧在初唐時期興起於宋代的朱學達到巔峰。
從佛教歷史來看,釋迦摩尼從出生、成道到涅槃,無不與花有密切的聯繫。《釋迦如來成道記》記載:佛陀誕生前,摩耶夫人曾有奇異之夢,夢見一白象銜一朵白蓮花步入宮殿,在其臥榻右繞三匝,再從其右肋進入胎中而懷上佛陀。按印度習俗,產前需回娘家拘利城待產。途徑藍毗尼園,見無憂樹上綻放著美麗花朵,便情不自禁伸手摘取,遂生太子。此時,百花盛開,他向四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在佛成道、說法以至涅槃,空中均會散下繽紛的花朵來讚嘆、供養佛陀,蓮花也成為佛教的象徵之花。
早期佛堂前供有柳枝與荷花,後來插花開始從個別寺院開始擴展開來,被供奉的各種鮮花,因此染上了佛教的「隱喻」。每一種花,都代表了一種意思;每一種意思,都表現出人與花的關係,以及人對花的寄託,關係和寄託的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插花形式。
佛教與插花本身就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佛教文獻稱花為「華」,佛菩薩前所奉稱為「獻花」、「散華」則指散布壇場四周的花,在插花藝術產生的年代是為了迎接佛的到來。佛經以花為喻,形容種種妙法。如《妙法蓮華經》,其經名就是以蓮花來形容佛教教法的微妙至上。佛經中與花相關的典故和詞彙比比皆是,如拈花微笑、花開見佛、天女散花、借花獻佛、舌燦蓮花、花開蓮現、花果自成、蓮花化生、九品蓮花、百鳥銜花、花果百成、夢幻空華、鏡花水月、心淨即蓮臺、一花一世界、一花開五葉、蓮華藏世界等等,都是花的精神華升。佛經裡說;以花供佛,既莊嚴,有充滿了生氣。佛教借花來闡述諸事無常、緣起性空的義理,佛教徒借花獻佛,以表達虔誠的信仰。許多得道高僧更是在觀花的變化過程中,明心見性,並進而悟道,可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
佛教常以花為喻,來表現種種妙法,如以花喻實相之理為「實相花」;以花喻自心清淨為「心華」;以蓮花比喻佛的正覺叫「正覺花」;以空中幻化之華的「空華」,比喻因妄見而起錯覺,以無為有。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