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2021-03-04 明德初心

玉真散(《外科正宗》)

 

【組成】白附子、南星、天麻、羌活、防風、白芷各等分

 

【用法】研為末,每次服6g,熱酒一盅調服,並以藥末調敷傷處。若牙關緊急,腰脊反張者,每次服9g,用熱童便調敷。

 

【主治】

 

1.破傷風,牙關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

 

2.風痰阻滯,頭痛、腰痛。

 

【證析】破傷風是因皮肉破損,病邪從傷口侵入人體,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經脈拘急為特徵的急性病。現代醫學已肯定本病是感染破傷風桿菌所致,古人卻認為是風邪侵入破損傷口而成,故名破傷風。風性勁急,攻於太陽經脈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攻於陽明經脈則牙關緊急,口撮唇緊。產生上述證象病因是外入風邪,病位是肝系筋膜受病。

 

【病機】外風致痙。

 

【治法】祛風解痙法。

 

【方義】因風致痙,法當祛風與解痙並舉。祛風目的是通過發汗作用使致痙因素從汗而去;解痙目的是治療主要證象。方用白附子祛風解痙,再配天麻、南星、羌活、防風加強解痙作用。羌活、防風、白芷又是祛風散寒之品,使其致痙毒素從汗外洩。兩組藥物相互配合,共成祛風解痙之效。原著謂:「破傷風………傷口反為平陷如故,其毒內攻矣!當用萬靈丹發汗,令風邪反出;次以玉真散患上貼之,得膿為效。」強調破傷風宜發汗,要「令風邪反出」才有生機,故服本方之後要以汗出為佳,否則危亡立至。

 

《普濟本事方》玉真散由天南星與防風二藥組成。治破傷風及打僕傷損。張叔潛謂:「此方極奇,…天南星為防風所制,不麻口。」本方是在《普濟本事方》玉真散基礎之上加味而成。本方可與桂枝湯同用,增強解痙之功;為了發汗排毒出表,再加蟬蛻30g,麻黃5~9g,增強發汗力量。

 

【應用】

 

1.此為治療破傷風方,以先有外傷,繼見牙關緊急,項背強直為其辨證要點。

 

2.治風痰上攻而呈頭痛,風痰阻絡而呈腰痛,亦有較好療效。以兼見苔白而膩為使用指徵。

 

3.臨床報導:玉真散治療破傷風或跌僕損傷,尚未出現痙攣證象,效果甚佳,並謂汗出以後方能奏效。白芷劑量宜小,以免影響解痙療效。

 

【歌括】

玉真散治破傷風,緊閉牙關脊反弓,

白附星麻羌防芷,祛風解痙法宜從。

相關焦點

  • 【中藥方劑】玉真散
    【方劑名】玉真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天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1.帕金森病:化裁應用玉真散治療因服用抗精神藥物引起的帕金森症候群77例,痊癒61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1%。(《江蘇中醫》2001年第4期)  2.慢性滑膜炎:生玉真散加減外敷滑膜炎部以治療慢性滑膜炎137例。
  • 貝母瓜蔞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組成】貝母10g 瓜蔞12g 天花粉6g 茯苓6g 橘紅6g 桔梗6g 【用法】水煎服。【主治】肺有燥痰,咳嗽,咯痰不利,咽喉乾燥咽痛,苔少而幹。【證析】此方所治,屬於肺燥有痰機理。以咳嗽、咯痰不利為主證,咽喉乾燥,苔少而幹為其辯證依據。肺主氣,司呼吸。
  • ​加減歸芍紅花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減歸芍紅花散(《中醫眼科學》) 【組成】當歸10g 赤芍10g 紅花10g 生地黃10g 黃芩10g 梔子6g 大黃6g 連翹10g 防風10g 白芷10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赤膜下垂,赤絲下端生翳如星,沙澀癢痛,流淚羞明,舌紅苔黃,脈數。
  • 大黃當歸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大黃當歸散(《醫宗金鑑》) 【組成】梔子10g 黃芩10g 大黃10g 當歸5g 紅花10g 蘇木10g 菊花15g 木賊1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分鬱熱,血灌瞳神,口苦舌絳,脈象弦數。 【治法】清熱止血,活血化瘀法。 【方義】熱迫血溢,治宜澄源塞流,雙管齊下;血溢脈外,停蓄眼底,又宜活血散瘀。此證若只清熱止血而不活血,眼底瘀血不去,瞳神為其所蔽,則視力恢復困難,只有化瘀才使復明有望。此方所用梔子、黃芩、大黃都有清熱止血作用,清熱是消除出血之因,即澄本清源之法;止血是制止出血,即塞流止血之法,澄源塞流,二法俱備,其血止矣!
  • 玉真散
    玉真散《外科正宗》【組成】天南星
  • 每日學一方【玉真散】
    玉 真 散《外科正宗》 [歌訣]玉真散治破傷風
  • 龍齒清魂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龍齒清魂散(《張氏醫通》) 【組成】龍齒(醋煅)15g 茯神10g 遠志15g 人參15g 當歸身15g 麥門冬(去心)10g 桂心10g 炙甘草10g 延胡索30g 細辛5g 【用法】為散,每服12~15g,加生薑、大棗,水煎服,每日2次。
  • ​加減龍膽瀉肝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利肝經溼熱法。 【方義】肝經溼熱為患,治宜清利,因其熱盛溼微,應以清熱為主,才合病情。 【應用】《中醫眼科學》謂龍膽瀉湯是「清瀉肝膽實(溼)熱之著名方劑,可治肝膽實(溼)熱之內外障眼病。臨證可用於感染性角膜炎,色素層炎,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期,急性視神經炎及視網膜炎等屬於肝膽實(溼)熱者」。此方是治感染性角膜炎之變化方,清熱解毒藥物甚多,用此以治感染性眼病,可謂合拍。
  • ​薏苡竹葉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辛寒清熱,甘淡滲溼法。【方義】溼停熱鬱,內外合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此證本已汗多,再用純辛走表藥物,則犯汗多之禁;若用純苦藥物清裡,又不能兼顧胸腹疹。唯宜辛涼以解肌表之熱,甘淡以滲表鬱之溼,使表溼從氣化而散,裡溼從小便而出,才是兩全之策。
  • 豬苓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熱利溼法。 【方義】此方體現清熱利溼法則。方中豬苓是滲溼利水之良藥,藥理實驗證明豬苓煎劑有利尿作用,本方選其為首藥而以木通、萹蓄、滑石、車前輔之,通利三焦水道之功可謂強矣!諸藥雖然性涼而清熱力量微嫌不足,故用苦寒之梔子、大黃引導溼熱下行,共奏清熱利溼功效。
  • ​丁香柿蒂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溫中降逆法。 【方義】病由中焦虛寒引起,法當溫中益氣;證見膈膜攣急而呃,故宜降逆止呃。方中丁香溫中、止呃,兼而有之,柿蒂澀平,專止呃逆,兩藥同用,即《簡要濟眾方》的順氣湯,謂治「呃逆神驗。」由此可見,本方是用二藥溫通氣機以達止呃目的。生薑溫胃散塞,能夠增強散寒效力;人參益氣扶正,又能兼顧其虛,四藥同用,能呈溫中補虛,降逆止呃功效。
  • ​白虎承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下積熱法。 【方義】此方是由白虎湯與調胃承氣湯兩方相合而成。石膏、知母是白虎湯主藥,善清氣分邪熱;大黃、芒硝是調胃承氣湯主藥,長於瀉下通腑。一清肌腠無形熱邪,一瀉腸道有形積滯,使熱邪一去,火不上炎,神志自然可以清醒。玄明粉、大黃除具瀉積作用以外,也有釜底抽薪,導熱下行之意。佐以甘草、梗米,不過和中而已。
  • 流氣飲子(《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辛香流氣,芳香化溼法。【方義】氣滯一證與其他證候不同,食、痰、血積,皆屬有形可徵,著於一處,偏於一隅,用藥可以單刀直入,毋庸他顧。氣病則不然,無形之氣,流走不定,上下左右,聚散無常,用藥每多三焦兼理,令其無所遁形。本方匯集眾多辛香之品流動氣機,通其壅阻,故以流氣名之。
  • ​附子八物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溫陽益氣,除溼活血法。 【方義】寒溼滯留,法當溫陽除溼。方用附子、桂枝溫下焦陽氣,助其氣化;生薑、白朮健運中陽,助其輸津;茯苓淡滲利溼,通調水道;白芍、甘草柔和筋脈,緩急止痛。用人參之意有二,一與附子合用,補陽氣以實衛,治療多汗惡風;一與桂附合用,振心陽以暢血運,治療疼痛。八藥合用,能呈溫陽除溼功效。
  • ​七仙丸《中醫治法與方劑》
    【病機】肝腎不足,精血虧損 【治法】精血雙補法。 【方義】此證雖是肝腎兩虛,但肝臟所藏之血亦由腎系精髓生化而成,只需填精補髓,精髓得充則血也得補。
  • ​蠲飲六神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滌痰開竅法。 【方義】痰濁為患,治宜祛痰。然痰之生由液之結,液之結由脾不運,故治痰當先燥溼,燥溼當先運脾。半夏、膽南星擅長燥溼祛痰,既祛已結之痰,又杜生痰之源;復用陳皮芳香醒脾,增強脾運,茯神淡滲溼濁,導溼下行,令脾運健則水津布,水津布則痰不生,此為燥溼祛痰而設。痰隨氣升→治宜降氣→故用旋覆花降肺胃之氣,氣機下行,則痰隨氣降。
  • 跟我記方劑16-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涼膈散
    1)巧記法:略;2)湯頭歌訣: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使,若雲三黃石膏湯,再加麻黃及淡黃,此為傷寒溫毒盛,三焦表裡相兼治,梔子金花加大黃,潤腸瀉熱真堪倚;3)方解記憶法:黃芩可清肺火,黃連可清心火,二者合清上焦之火;黃連亦可清胃火,黃芩亦可清膽火,二者合清中焦之火
  • ​五味消毒飲《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熱解毒法。 【方義】此證初起,屬於局部病變,臟腑功能以及氣血津液均未受損,毋庸他顧;只須使用清熱解毒之品及時消除病因,即能控制病變。本方集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五種解毒力量頗強藥於一方,力能阻止病情惡化,是針對病因施治之典範。加酒煎煮,意在暢旺血行,行散藥力;並藉此促其出汗,祛邪外出。
  • 青龍五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表衛為禦寒侵,毛竅收縮,則衛氣不能外散,水津不能外洩,妨礙肺氣宣降,氣鬱津凝,阻滯所屬各部,從而出現肺衛、肺系、肺臟三類徵象。表為寒閉,衛氣不能外出則惡寒;毛竅收縮,汗液不能外洩則無汗;津凝成溼,溼滯體表則身軟;脈絡受寒,收引攣急則身痛;於是肺衛徵象見矣!表衛閉鬱,少陽三焦氣鬱津凝,阻於肺系,則呈鼻塞流涕,咽喉發癢;溼滯會厭,聲帶變厚,則呈聲音重濁,聲嘶聲啞,於是肺系徵象見矣!
  • 大黃牡丹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瀉熱逐瘀,散結消腫法。 【方義】此證初起未成膿時,根據通則不痛理論,治宜瀉熱逐瘀,活血行津,促其消散,血暢津行,疼痛自愈。方用大黃、牡丹皮為其主藥,大黃瀉熱逐瘀,牡丹皮涼血散血,二藥能呈瀉熱逐瘀功效。再配芒硝破留血而散惡血,桃仁活血行瘀,瀉熱逐瘀力量可以大為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