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武猛)近日,讀者李女士撥打唐山晚報熱線電話2828000向記者反映,她在某短視頻直播平臺上買了一些衣服,可當她收到衣服時發現,這些衣服和直播間裡宣傳的「不一樣」。
據李女士介紹,她最近經常觀看各個短視頻平臺的購物直播。有一天她進入了某短視頻平臺的一個直播間,商家是做服裝尾貨批發直播的。「因為我也是做服裝生意的,所以就關注了這個直播間,看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這家直播時所展示的服裝款式特別好,衣服看起來也挺新的,價格便宜,評論區也有很多人在直播間裡下單購買,於是我也嘗試在直播間裡進些貨,然後拿到自己的店裡銷售。」李女士說。
根據直播間裡的提示,李女士加了客服的微信,通過微信轉帳的形式支付了貨款。到貨之後,李女士發現,一些衣服上有汙漬,毛衣有起球的現象。「大約有一半的衣服都出現這種情況,毛衣都起球了、衣服上還有汙跡,我懷疑這些衣服是二手的,這也沒法拿出去再次銷售了,和售後交涉後也沒有進展,更不用說退貨退款了。」李女士說。
根據李女士提供的信息,記者在某短視頻平臺看到了這個商家的賣貨短視頻,該商家在簡介中稱:「經營服裝尾貨批發、個別有瑕疵、殘次,完美主義者介意不要拍。」記者看到,其每天發出的短視頻中所展示的衣服款式很多,通過視頻看不出有瑕疵、汙漬。
記者了解到,服裝尾貨是指國內服裝生產廠家根據訂單進行加工,在完成訂單後剩餘的那部分產品,包括從面料、規格、花色上看不出大毛病的殘次品,多餘或節省下來的布料私自加工的及退貨但無殘次的服裝,也有一些是檢驗不合格退下來的服裝。也就是說李女士購買的尾貨服裝存在殘次品並非偶然,至於是否是二手服裝,還需相關部門進行檢驗。
針對此事,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他們也都有在短視頻平臺直播中購物的經歷。楊女士表示,她遇到過類似情況。「我看的短視頻平臺直播賣醜橘,當時直播的時候,直播間裡展示的醜橘個大多汁,果汁能擠滿一個杯子,直播間裡說是產地直發,我比較了一下,其比線下水果店的還便宜,於是就下單買了一箱。到貨之後,打開包裹看到,橘子個頭很小,而且橘子的果肉並沒有視頻裡那麼多果汁,很多都是乾癟的,幾乎是吃一半扔一半。」楊女士說。
徐先生也向記者訴說了他的經歷。徐先生說:「我兒子愛吃牛排,之前都是周末帶他去飯店吃,某一天我看直播,直播裡介紹牛排,說牛排是原切的。直播間裡賣的牛排我看挺便宜,118元10塊,贈刀叉、鍋、黃油還有醬料,比市面上40至50元一塊的原切牛排便宜很多,於是就拍了一件。」到貨之後,徐先生看到買來的牛排並非原切牛排,是普通的合成牛排。「雖說合成牛排也是牛排,但口感上和原切牛排差很多,心裡很是不舒服。」徐先生對記者說。
記者調查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直播帶貨行業正處在火爆時期,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大家在家裡打開電腦、拿起手機就能看到網絡直播平臺的主播帶貨直播。直播間銷售的商品種類繁多,價格比線下具有競爭力,快遞直接送到樓下,抱著方便、價格便宜的心理,大家紛紛下單嘗試。但直播賣貨可能會存在「魚龍混雜」「貨不對板」等問題,當出現問題後,維權找不到客服或者經營者、找不到證據等問題均有存在。一些商品在直播間被包裝得華麗無比,抓人眼球,再加上主播的介紹以及推薦,能夠激發大家的購物慾望。實際上則是質量堪憂,大家下單後收到的商品和店鋪展示的商品之間可能存在極大的差異。
針對此問題,記者採訪了從事實體銷售以及電商銷售多年的周先生。周先生給出了建議,他說:「目前很多短視頻平臺都有很多主播直播帶貨,其中不乏明星、網紅帶貨,市民在選購商品的時候也需要『擦亮眼睛』。不少直播銷售存在不同程度地誇大不實宣傳,甚至銷售『三無』產品、變質產品等問題。另外,在這些平臺購物支付貨款時,儘量在平臺內進行支付,不要添加微信或者銀行卡進行轉帳付款,如果繞過平臺通過其他方式轉帳,商品出現問題,很有可能無法進行售後,且存在較大的資金風險。」
有關專家提醒消費者,看直播購物時,首先要提高對商品的判斷能力,對於低價、小眾商品應當理性購買;其次,在購買商品時要有取證維權意識,及時保留主播推薦圖片、視頻等作為證據;最後,遇到消費維權難題時,可直接向消協等部門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