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臺購買服裝「上當」?直播購物需謹慎 理性甄別防「陷阱...

2020-12-26 環渤海新聞網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武猛)近日,讀者李女士撥打唐山晚報熱線電話2828000向記者反映,她在某短視頻直播平臺上買了一些衣服,可當她收到衣服時發現,這些衣服和直播間裡宣傳的「不一樣」。

  據李女士介紹,她最近經常觀看各個短視頻平臺的購物直播。有一天她進入了某短視頻平臺的一個直播間,商家是做服裝尾貨批發直播的。「因為我也是做服裝生意的,所以就關注了這個直播間,看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這家直播時所展示的服裝款式特別好,衣服看起來也挺新的,價格便宜,評論區也有很多人在直播間裡下單購買,於是我也嘗試在直播間裡進些貨,然後拿到自己的店裡銷售。」李女士說。

  根據直播間裡的提示,李女士加了客服的微信,通過微信轉帳的形式支付了貨款。到貨之後,李女士發現,一些衣服上有汙漬,毛衣有起球的現象。「大約有一半的衣服都出現這種情況,毛衣都起球了、衣服上還有汙跡,我懷疑這些衣服是二手的,這也沒法拿出去再次銷售了,和售後交涉後也沒有進展,更不用說退貨退款了。」李女士說。

  根據李女士提供的信息,記者在某短視頻平臺看到了這個商家的賣貨短視頻,該商家在簡介中稱:「經營服裝尾貨批發、個別有瑕疵、殘次,完美主義者介意不要拍。」記者看到,其每天發出的短視頻中所展示的衣服款式很多,通過視頻看不出有瑕疵、汙漬。

  記者了解到,服裝尾貨是指國內服裝生產廠家根據訂單進行加工,在完成訂單後剩餘的那部分產品,包括從面料、規格、花色上看不出大毛病的殘次品,多餘或節省下來的布料私自加工的及退貨但無殘次的服裝,也有一些是檢驗不合格退下來的服裝。也就是說李女士購買的尾貨服裝存在殘次品並非偶然,至於是否是二手服裝,還需相關部門進行檢驗。

  針對此事,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他們也都有在短視頻平臺直播中購物的經歷。楊女士表示,她遇到過類似情況。「我看的短視頻平臺直播賣醜橘,當時直播的時候,直播間裡展示的醜橘個大多汁,果汁能擠滿一個杯子,直播間裡說是產地直發,我比較了一下,其比線下水果店的還便宜,於是就下單買了一箱。到貨之後,打開包裹看到,橘子個頭很小,而且橘子的果肉並沒有視頻裡那麼多果汁,很多都是乾癟的,幾乎是吃一半扔一半。」楊女士說。

  徐先生也向記者訴說了他的經歷。徐先生說:「我兒子愛吃牛排,之前都是周末帶他去飯店吃,某一天我看直播,直播裡介紹牛排,說牛排是原切的。直播間裡賣的牛排我看挺便宜,118元10塊,贈刀叉、鍋、黃油還有醬料,比市面上40至50元一塊的原切牛排便宜很多,於是就拍了一件。」到貨之後,徐先生看到買來的牛排並非原切牛排,是普通的合成牛排。「雖說合成牛排也是牛排,但口感上和原切牛排差很多,心裡很是不舒服。」徐先生對記者說。

  記者調查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直播帶貨行業正處在火爆時期,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大家在家裡打開電腦、拿起手機就能看到網絡直播平臺的主播帶貨直播。直播間銷售的商品種類繁多,價格比線下具有競爭力,快遞直接送到樓下,抱著方便、價格便宜的心理,大家紛紛下單嘗試。但直播賣貨可能會存在「魚龍混雜」「貨不對板」等問題,當出現問題後,維權找不到客服或者經營者、找不到證據等問題均有存在。一些商品在直播間被包裝得華麗無比,抓人眼球,再加上主播的介紹以及推薦,能夠激發大家的購物慾望。實際上則是質量堪憂,大家下單後收到的商品和店鋪展示的商品之間可能存在極大的差異。

  針對此問題,記者採訪了從事實體銷售以及電商銷售多年的周先生。周先生給出了建議,他說:「目前很多短視頻平臺都有很多主播直播帶貨,其中不乏明星、網紅帶貨,市民在選購商品的時候也需要『擦亮眼睛』。不少直播銷售存在不同程度地誇大不實宣傳,甚至銷售『三無』產品、變質產品等問題。另外,在這些平臺購物支付貨款時,儘量在平臺內進行支付,不要添加微信或者銀行卡進行轉帳付款,如果繞過平臺通過其他方式轉帳,商品出現問題,很有可能無法進行售後,且存在較大的資金風險。」

  有關專家提醒消費者,看直播購物時,首先要提高對商品的判斷能力,對於低價、小眾商品應當理性購買;其次,在購買商品時要有取證維權意識,及時保留主播推薦圖片、視頻等作為證據;最後,遇到消費維權難題時,可直接向消協等部門投訴。

相關焦點

  • 這10大網購「陷阱」,你不得不防
    消費提醒>>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提醒消費者,要提高對商品的判斷能力,對於低價、小眾的商品應當理性購買;其次,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有取證維權意識,及時保留網紅推薦圖片、視頻等作為證據;遇到消費維權「瓶頸」時,可以選擇向消協等部門投訴,甚至提起法律訴訟。
  • @雙十一「尾款人」,這份理性消費指南請收好!
    小編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雙十一」期間網購要理性選擇,科學消費,切勿盲目跟風,謹防消費陷阱。01選擇正規平臺,規避消費風險。網上購物要選擇合法經營、資質齊全、規模大、信譽高的電商平臺和店鋪,從信譽度、成交記錄、評價詳情等多方面對商鋪信譽進行評估,做到貨比三家。通過微信、朋友圈購買的商品一般沒有質量保證,產生交易糾紛也難以解決,消費者購買須謹慎。當前直播消費成為流行趨勢,觀看直播間容易衝動消費,建議消費者理性下單。
  • 「雙十一」購物節優惠算法迷人眼 理性消費防詐騙
    近日,順德就有消費者被假客服以「解除購物網站的會員」為由,騙走近19萬元。市消委會、佛山警方發布消費提醒,購物節期間需警惕「假客服」「信用提額」等網購詐騙套路,理性消費,小心各種消費陷阱,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優惠方式眼花繚亂「只有這麼多,快點搶!
  • 長春市消協提醒:當心「快手」直播銷售陷阱
    隨著網絡的發展,運用網絡經營賺錢的模式也越來越多,「快手」便是其中一個直播軟體,而短視頻、直播作為一種近年來很誘惑銷售方式,吸引很多消費者,也有很多的消費者通過此種方式購物而上當受騙。 2020年1月17日,長春市消協接到首例通過「快手」短視頻直播銷售平臺購物上當受騙投訴。
  • 雙十一 | 你理性消費了嗎?
    陷阱二:品牌相同質不同部分商家為了增加「雙十一」銷量清理庫存,會將部分特殊型號和庫存商品包裝為「電商專供」,用於線上降價促銷。與傳統渠道品牌商品相比,「電商專供」商品主打價格優勢,宣傳「無中間商加價」,特別是在電器、服裝等商品中,消費者一旦購買了「電商專供」商品,在後期使用環節可能出現質量差、維修難的情況。
  • 直播看中購買的低價大牌口紅是假貨 當心直播帶貨中的陷阱
    如今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的銷售方式,非常受歡迎,但擦亮眼睛很重要。從今年8月份開始,南京建鄴警方就陸續接到市民的報警,稱她們在某直播平臺上以49.9元的價格購買了迪奧口紅,可是收到貨後卻發現,口紅是劣質產品。為此警方展開了偵查。
  • 直播帶貨APP,購物直播平臺那些不得不說的事
    因此,不少直播平臺和電商平臺都在大力發展直播電商購物模式。疫情影響之下,多產業的「雲復工」、消費者「雲逛街、雲購物」的熱情高漲,更是助推了這種模式的演進。 直播帶貨平臺特色功能: 邊看邊買 搭建的購物直播平臺可以邊觀看直播邊購物
  • 直播成為流量窪地,購物直播平臺源碼,開創購物新視野
    那麼現在直播的用戶規模到底有多大? 直播平臺源碼,成為流量窪地 根據CNNIC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4.33億。其中真人秀直播、體育直播的用戶規模分別為2.05億、1.94億,遊戲直播、演唱會直播的用戶規模分別為2.43億、1.16億。
  • 這些網絡直播銷售的服裝鞋包不合格→
    >的嬰幼兒服裝、成人服裝、絲巾、鞋子、箱包、蠶絲被等進行了市場檢查和專項監督抽查。同時,消費者在選購時要注意消費者網購時要慎選平臺,消費者應通過正規平臺,謹慎在無第三方擔保軟體的平臺下單,減少發生賣家毀約不發貨或延遲發貨等情況,也避免遇到商品質量問題時售後服務得不到保障。
  • 質量售後問題屢見不鮮 直播購物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
    5月14日,家住南京市玄武區的鄭先生向警方報案,稱他在某直播帶貨平臺上購買了一件潮牌衛衣,到貨後發現該衛衣存在質量問題,為假冒的國際潮牌服飾。  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當即開展調查。通過網上巡查和線下調查,警方發現,該直播帶貨平臺帳號上銷售的衣物均為假貨。
  • 直播間購物需謹慎!網紅「大利」直播間涉嫌賣假貨
    雙節將至,抖音直播平臺購物非常火爆,河南省內鄉縣城關鎮愛美女士何某某也在一個名字叫大利的網紅直播間花119元買了一款悅詩風吟白牡丹煥顏晶白精華露,經過滿心歡喜地等待這款化妝品終於回來了,回來了之後發現網紅「大利」送的使用裝和正裝不是一樣的質地,簡直假的離譜,何某某迅速與這個網名叫大利的聯繫
  • 從「雙11」購物節看《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
    2020年一年一度的 「雙11」 購物節完美落下帷幕,在這場狂歡的盛典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直播帶貨。這一行業的興起之日起,將短視頻和直播這兩種運營方式完美結合,逐步形成一種潮流,讓更多的人願意觀看和購買直播商品,它不僅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消費模式,還推動了整個市場的發展!
  • "雙11"消費提示|面對各種促銷活動,如何理性消費?
    "雙11"消費提示|面對各種促銷活動,如何理性消費?今年,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提前時間,將「購物狂歡節」升級為「購物狂歡季」。消費者在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和複雜難懂的促銷規則時,怎樣才能科學合理消費?日前,江西省消保委發布「雙11」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多些理性,樹立科學健康、文明節儉的消費理念。直播秒殺,要冷靜受疫情影響,今年傳統線下銷售受到衝擊,網絡直播帶貨火爆。
  • 十大行業亂象直播平臺:網紅帶貨質量不堪 售後無保障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崛起,「直播帶貨」尤其是「網紅帶貨」的模式也逐步進入大家的視線,但快速發展之下,「直播帶貨」中的產品質量不堪、平臺數據造假、售後無人理等現象頻頻出現,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諸多「直播帶貨」造成的「兩頭坑」事件也引發了不少輿論爭議。
  • 狂歡之後回歸理性 2020直播帶貨迎「出圈元年」
    當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致線下消費停擺時,直播帶貨作為「救命稻草」引來萬物爭相擁抱。但隨著線下經濟逐步復甦,直播帶貨回歸理性。時至歲末,近期頻頻曝出的造假新聞,又掀開了直播帶貨亂象一角。狂歡疫情開啟「萬物直播」時代「因為疫情不得不宅在家裡的時候,我迷上了看直播。」
  • 「雙十一」:科學理性消費 謹防這些消費陷阱
    隨著「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臨近,各大電商平臺和線下商場紛紛加大促銷力度,吸引消費者購物。面對商家推出的「花式促銷」,宜賓市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發布「雙十一」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面對「雙十一」促銷要科學理性選購,謹防消費陷阱,避免衝動消費。  該消費警示從按需購買理性消費、慎重選擇電商平臺、理性面對預售消費、仔細驗收到貨商品和保留憑證依法維權五個方面進行了警示。
  • 爭當「尾款人」、看直播搶優惠、求「砍」……「雙十一」提前開啟...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向記者表示,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系列玩法,其主要目的提高消費者活躍度,引流且激活用戶,提高用戶留存度,另一方面則是宣傳推廣,激發消費者購物熱情。如何在購物狂潮下做到理性消費?
  • 藍晶社打通「私域直播+社交零售」新場景,直播購物不僅能省錢還能...
    2001年,臺灣東森購物臺一則勞斯丹頓手錶的電視購物,瞬間將「侯總」捧成了「初代網紅」。多地電視臺紛紛進場效仿,電視購物自此火極一時。直播平臺負責拉流量,直播間裡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吹拉彈唱,舞蹈雜技,各憑所長,粉絲或土豪對其進行打賞,最後主播和平臺分傭。
  • 防範金融直播營銷風險(理財參謀)
    近年來,直播帶貨這一購物形式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歡迎,金融直播營銷也快速興起。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近日發布風險提示,提醒社會公眾注意甄別金融直播營銷廣告主體資質,防範直播營銷中可能隱藏的銷售誤導等風險,樹立科學理性的金融投資、消費觀念。
  • 小心直播帶貨這些坑人陷阱!
    今年9月,陳女士被這個直播帶貨的價格給打動,立即點擊,下單購買。陳女士在收到口紅後,就感覺到了不對勁。首先,這支口紅非常輕。底部應該有一個色號標記,但是這支沒有。打開口紅之後,膏體也是非常粗糙,表面凹凸不平,陳女士立即報了警。警方將這支口紅送檢後,得出的鑑定結果: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