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袁亮
辣條,作為風靡大江南北的零食,在我們身邊無處不見;它雖然造就了百億產值,卻一直伴隨著標準不統一的亂象。在今年央視「3·15」晚會中,更是由於生產環境髒亂差被曝光。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從統一「辣條」類食品分類、加強原輔料和生產過程管控等六個方面提出監管要求,給辣條上規矩。
「新國標」出臺
打破辣條「南北之爭」
辣條又叫大麵筋、素牛筋等,是以小麥粉或其他穀物、豆類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一種零食。12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加強調味麵製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對於「辣條」的標準、生產和監管作出進一步明確。
《公告》明確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對「辣條」類食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麵製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凡與此不一致的,應當於2020年1月31日前調整到位。對於添加劑的使用,《公告》指出,在生產環節,企業要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的相關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得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記者注意到,自2007年開始,調味麵製品(辣條)一直執行各地方標準,其中以河南省執行的《調味面制食品地方標準》(DB41/T515-2007)以及湖南省執行的《擠壓糕點地方標準》(DBS43/002-2017)為代表。兩者在產品表述、食品添加劑使用等方面多有不同,由於缺少國標,二者也被稱為辣條標準的「南北之爭」。
記者走訪
一包辣條含10多種添加劑
目前市場上辣條的情況如何?昨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多家超市和學校附近的小賣部,發現不少辣條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劑,多達10多種,甚至20多種。
在西區一家超市貨架上陳列的一款香辣蟹肉條味辣條,記者翻看配料表發現,其主要配料為小麥粉、飲用水、食用鹽、辣椒粉、白砂糖、葡萄糖、香辛料。此外都是食品添加劑,主要包含雙甘油脂肪酸酯、穀氨酸鈉、5'-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香精香料、三氯蔗糖、甜蜜素、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紐甜、雙乙酸鈉、脫氫乙酸鈉、丙酸鈣、山梨酸鉀、特丁基對苯二酚、辣椒紅、梔子黃等16種食品添加劑。其他品牌辣條的添加劑一般也在10種以上,更多的甚至有20多種。
關注健康
「新國標」倡導減鹽減油減糖
此次《公告》中指出,嚴格食品生產衛生規範和設施條件管理。食品標誌內容應當真實準確、通俗易懂、科學合理。食品名稱要反映食品的真實屬性,不得使用低俗、誤導或違背營養科學常識的名稱。
對於「辣條」飽受詬病的多鹽、多油、多糖等影響健康問題,《公告》倡導減鹽減油減糖。《公告》指出,生產企業要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相關要求,改進生產工藝,改善產品配方,制定食品企業標準,降低調味麵製品中鹽、脂肪、糖含量,提升產品營養健康水平。各地教育、衛生、市場監管部門要指導學校加強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