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牧之。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那種開車不按規矩來的司機,怎麼解決這種鬱悶情緒?
路怒症指的是行駛中的司機情緒失控,出現憤怒、對抗或侵犯行為,如破口大罵、打出敵意手勢,或者故意用不安全的方式來駕駛等。一些研究認為,路怒症是一種「間歇性憤怒障礙」。路怒症並不罕見,根據一項國內調查,有60%的駕駛員認為自己有道路怒氣,而長途駕駛員的「患病率」高達80%。
這種「病」之所以能將一個個日常生活中脾氣正常的普通人,化身為路上的「噴火龍」和「戰鬥機」,主要還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路上狀況特別考驗意志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缺乏交流,導致將別人的過錯歸因成「敵意」。
那麼如何防止路怒症呢?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通過簡單的小方法來調整情緒當自己開始煩躁時,通過深呼吸、停車休息等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緩解路怒症症狀。長途司機尤其要注意中途定期休息。
2.遇到「壞司機」時,儘量把對方往好處想這樣做並不會顯得自己軟弱,退一步海闊天空,何不讓自己更快樂一些,讓自己和他人都遠離麻煩和悲劇。
3.自身狀態不好時,不要選擇開車出行身體不適或情緒不佳時開車上路,很容易發生危險。這種時候如果一定要出行的話,儘量選用公共運輸或有人陪同。
4.提前做好準備開車時降低對路況的預期,事先想好出行不順利時的各種預案,比如打電電話告知朋友會晚到一些。
如果情緒真的難以控制,建議儘早去心理門診就醫。大家應牢記一點,為了自己、家人和他人的幸福,一定要控制和戒除路怒症,安全駕駛。
哭真的有益健康嗎?
哭在人們的腦海中被定格為一種對身體有害的負面情緒反應,然而實驗與研究卻給了我們一個迥然不同的結論:哭對緩解情緒壓力是有益的。
心理學家克皮爾調查了137個人,並將他們分為健康組和患病組。患病組是潰瘍病和結腸炎的患者,這是兩種與精神緊張密切相關的疾病。結果發現,健康組哭的次數比患病組多,而且哭後自我感覺比哭前好許多。
研究還發現,人們因情緒壓抑而產生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質,哭泣會將這些有害的化學成分隨著淚液排出體外,從而有效地降低有害物質的濃度,緩解緊張情緒。
有研究表明,人在哭泣時,情緒強度一般會降低40%,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哭後感覺比哭前要好許多。
哭作為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對人的心理起著一種有效的保護作用。當人精神蒙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強烈的負面情緒會造成心理上的高度緊張,而當這種緊張被壓抑下去得不到釋放時,會損害身心健康,促成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惡化。哭泣能提供種釋放能量、緩解心理緊張、解除情緒壓力的發洩途徑,從而有效地避免或減少此類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僅有害健康,且這種損害健康的過程是緩慢的。長期不哭的人患病率比哭的人高一倍,所以情感變化引起的哭是機體自然反應的過程,不必克制。
需要注意的是,哭也要適當,否則也會有害健康。由於人的胃腸機能對情緒極為敏感,哭泣時間拉長,胃的運動減慢,胃液分泌減少,酸度下降,就會影響食慾,甚至引起胃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有的還會誘發麻疹。因此,心理學家主張哭不宜超過15分鐘,要學會控制自己,做情感的主人。
臉洗得越勤越好嗎?
有人認為要達到清潔皮膚的目的,洗臉的次數越多越好,這樣可以保持皮膚的光潔。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皮膚是人體直接接觸外部環境的組織。
但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洗臉次數不宜過多,這是因為每次洗臉都會洗去面部的一層保護皮膚的皮脂膜。皮脂膜對面部皮膚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屏障作用皮脂膜是皮膚鎖水的最重要一層,它能夠有效鎖住水分,防止皮膚水分的過度蒸發,並能防止外界水分及某些物質的大量滲透,從而保持皮膚的含水量平衡
2.潤澤皮膚皮脂膜是由皮脂和水分乳化而成的,皮脂部分可以有效滋潤皮膚,使皮膚潤滑、富有光澤;而水分部分可使皮膚保持一定的溼潤度,防止乾裂。
3.抗感染皮脂膜是皮膚表面的免疫層,皮脂膜中的一些游離脂肪酸能夠抑制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長,對皮膚具有淨化作用。
有關專家研究發現,皮脂膜的再次形成需要兩三個小時,所以如果臉洗得太勤,皮脂膜的再生就會遭到破壞,這樣只會增加對皮膚的刺激,反而起不到保護皮膚的作用。因此,一天內洗臉的次數要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