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多人買完飲料,擰開瓶蓋後最先做的往往不是直接喝,而是先看一下瓶蓋上有沒有「再來一瓶」,當時,有的幸運兒買一瓶飲料甚至可以喝到四五瓶飲料,能有如此經歷,無疑令不少人所羨慕。
而正是這種潛在的「驚喜」與「未知」也帶給了很多消費者頗大的購買興趣,由是很多飲料的銷量也是節節攀升,生產飲料的廠家同樣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在最近年間,「再來一瓶」的促銷手段似乎在逐漸減少,甚至被不少廠家所取消,轉而採用了掃碼領福利等營銷手段,由是,很多人對於當年的揭蓋拿到「再來一瓶」的日子還是頗為懷念的。
第一個玩「再來一瓶」這一活動的品牌便是青島啤酒,由於當時有著較大的市場競爭,而青島啤酒的局面較為「危險」,在推出了「再來一瓶」的活動之後,其不僅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成功的扭轉局勢,並且在短短數月間,它便佔據了杭州的一半左右的市場份額,這無疑給了紅極一時的西冷當頭一棒,而在之後,青島啤酒甚至還將西冷給收購了。
當然,使得「再來一瓶」這一活動登峰造極的則是康師傅,在2009年時,康師傅選擇了「再來一瓶」的這種促銷方式,其贈飲的規模高達15億瓶,中獎率更是達到20%,相當於每買5瓶酒能有一瓶中獎,如此贈飲規模,使得不少競爭對手「瞠目結舌」,畢竟,這一贈飲規模已經抵得上有的飲料品牌數倍的銷量了,也正因如此,康師傅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培養出了消費者的這一購買心理——要是買飲料沒有「再來一瓶」甚至都覺得是不合理的。
康師傅飲料在2009年時的營收增幅達到了32%之多,股東的利潤增幅更是在47%之上,「再來一瓶」的威力的確厲害,通過薄利多銷的這一原理,順勢「撩動」了很多人的「賭徒心理」,從而促進市場消費的這一熱潮,而這類「互動式營銷」也取得了頗為顯著的口碑傳播效果。
人們的口口相傳,相較於電視廣告甚至於明星代言的帶動性更強,畢竟,消費者自住的這種宣傳便是最好的一種宣傳。
既然,「再來一瓶」的營銷手段如此好用,而今廠家為何不再做「再來一瓶」的活動,轉而用掃碼領紅包、福利等將其取而代之呢?其實,背後原因很現實,甚至有網友表示,你中獎時,別人已牟利千萬。
一方面是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家加入其中,「再來一瓶」的這種活動幾乎「泛濫成災」,對於這種活動很多消費者已然不再感興趣。
另一方面,「再來一瓶」的造假頗為嚴重,很多廠家甚至損失上千萬,就好比紅牛廠家,當年,紅牛僅推入了1000萬瓶中獎飲料進市場,可在返廠之後卻收到了2000萬左右的蓋子。
很多投機分子看中了「再來一瓶」的商機,利用製造瓶蓋不需要太高技術含量的「漏洞」,以較低的價格仿造大量的中獎瓶蓋,由於飲料這類快消品的銷量很大,有些投機分子從中甚至能牟利千萬,而這一切損失卻是由飲料廠家來背,這也使得不少廠家感到「頭大」,於是,「再來一瓶」的活動也就被漸漸的取消,轉而用不易偽造的掃碼等方式進行促銷了。
曾經火爆一時的「再來一瓶」活動而今已銷聲匿跡,不過每當回味起當初中獎時的心情時,還是非常開心的,當年最多的時候,你中了幾瓶?
本文由久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