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雖然有個俗字,但其意義卻絕對不俗,內含的道理也不俗。
在這些流傳於農村的俗話中,有一類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為人處世經驗,這一類的在農村俗話佔比中分量很大。
像是這句」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人工「,這就是典型的為人處世經驗。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一、這句話啥意思
所謂窮死不耕丈人田,這明顯是誇張的語氣,一個人能幹而勤勞,是不會窮死的,只是個比喻,說一個人家庭條件生活再不好,也不要去種丈人家的田。
很多農村老人,歲數大了,種不動地了,於是就想把地拜託給別人種,自己是女婿,好像能近水樓臺先得月。但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種了丈人家的田,極有可能到頭來白勞動,啥意思呢?就是說到了收成的時候,丈人看著地裡的莊稼後悔了,畢竟種了一輩子田了,看著作物收成會眼熱,這時候他要說要,做女婿的就得給,自己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啥也沒落,而且還不能說什麼。
餓死不打親人工,這個農村長期外出打工的人都會明白,主要是去了後,自己沒有多少的自由,而且有很多話還不能說。
比如說自己感覺工資不多,如果不是親戚當老闆,自己還可以提,但由於是跟親戚打工,這個工資的事又不好意思說,到最後只能是自己吃虧。
以上是這兩句話的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在以前的時候,這句話的確是有道理的,但放到現在的話,其實已經有些過時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說第一句,現在的農村老人,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就是絕對離不開自己的農田,而且他們對閨女和女婿也很親,跟以前不一樣,現在的農村老人,看閨女和女婿跟看兒子兒媳婦是一個樣子的。
所以,他們的地也樂意讓女婿種,到了收成的時候,你想給點就給點,不想給也無所謂,反正都不是外人。
這個打親戚工,不管怎麼說,還是親戚關係近,比跟著外人強,特別是剛出去打工的小青年,在親戚處打工還有點制約,不會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小青年,剛外出,難免會有奇怪想法,而親戚會及時幫著糾正回來。
最後:不管是這兩句話還是別的話,總之都需要人勤勞,你種丈人家的田,但是懶得不行,地都荒了還不管,丈人能心裡舒服嗎?你在親戚處打工,自己懶得不行,整天想當老闆,那置親戚於何地?
所以,不管是種地還是打工,勤勞都是第一位的,只要勤勞,種地也能過得很好,只要勤勞而有心眼兒,也是不可能一輩子一直打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