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農村俗話說農村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不過到現在已經失去意義!

2020-12-18 村裏白哥黑嫂

農村俗話雖然有個俗字,但其意義卻絕對不俗,內含的道理也不俗。

在這些流傳於農村的俗話中,有一類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為人處世經驗,這一類的在農村俗話佔比中分量很大。

像是這句」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人工「,這就是典型的為人處世經驗。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一、這句話啥意思

所謂窮死不耕丈人田,這明顯是誇張的語氣,一個人能幹而勤勞,是不會窮死的,只是個比喻,說一個人家庭條件生活再不好,也不要去種丈人家的田。

很多農村老人,歲數大了,種不動地了,於是就想把地拜託給別人種,自己是女婿,好像能近水樓臺先得月。但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種了丈人家的田,極有可能到頭來白勞動,啥意思呢?就是說到了收成的時候,丈人看著地裡的莊稼後悔了,畢竟種了一輩子田了,看著作物收成會眼熱,這時候他要說要,做女婿的就得給,自己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啥也沒落,而且還不能說什麼。

餓死不打親人工,這個農村長期外出打工的人都會明白,主要是去了後,自己沒有多少的自由,而且有很多話還不能說。

比如說自己感覺工資不多,如果不是親戚當老闆,自己還可以提,但由於是跟親戚打工,這個工資的事又不好意思說,到最後只能是自己吃虧。

以上是這兩句話的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在以前的時候,這句話的確是有道理的,但放到現在的話,其實已經有些過時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說第一句,現在的農村老人,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就是絕對離不開自己的農田,而且他們對閨女和女婿也很親,跟以前不一樣,現在的農村老人,看閨女和女婿跟看兒子兒媳婦是一個樣子的。

所以,他們的地也樂意讓女婿種,到了收成的時候,你想給點就給點,不想給也無所謂,反正都不是外人。

這個打親戚工,不管怎麼說,還是親戚關係近,比跟著外人強,特別是剛出去打工的小青年,在親戚處打工還有點制約,不會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小青年,剛外出,難免會有奇怪想法,而親戚會及時幫著糾正回來。

最後:不管是這兩句話還是別的話,總之都需要人勤勞,你種丈人家的田,但是懶得不行,地都荒了還不管,丈人能心裡舒服嗎?你在親戚處打工,自己懶得不行,整天想當老闆,那置親戚於何地?

所以,不管是種地還是打工,勤勞都是第一位的,只要勤勞,種地也能過得很好,只要勤勞而有心眼兒,也是不可能一輩子一直打工的。

相關焦點

  • 這句河南農村俗話說的是回娘家,其實說的是孝順,來看看是什麼話
    農村俗話一個神奇之處在於,它在各地用的詞語或者字不一樣,但意思卻都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一些俗話帶有強烈的地方性,比如一些方言組成的俗話,那就只有當地人才能懂。比如這句「割罷麥,打罷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全為瞧娘,為了跟娘去要羊。這句俗話有些長,有時候會讓人看得有點不明所以然。當然了,黑嫂相信北方人還是基本能看懂的。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他去世後,他的後人現在村裡不那麼聰明,看著呆呆的。很多人就會說這是因為上輩人把聰明才智給用完了,洩露天機太多,所以後輩人來償還了。其實,這麼理解這句俗話是錯誤的,這句俗話說的其實是人情世故,並不是什麼玄奇迷信。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10句經典老話,謹記終身受益
    這些老話不僅簡單形象,更是生活和工作的經驗總結,包含著大智慧,以下這10句最經典的老話兒,簡短精闢,句句都是大實話,值得我們細細體味!1、打人休打臉,罵人休揭短在中國,「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面子」,小則翻臉,大則鬧出人命。
  • 俗話說:「飽暖思淫慾」,其實後半句更經典,揭露人性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少數年輕人認為老人的觀念已經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對於長輩們的說教,往往嗤之以鼻,甚至「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誠然,年老的長輩在新事物的映襯之下,顯得「垂垂老矣」;但是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值得我們虛心學習!
  • 農村最經典的老話和俗語有哪些?
    了解更多農村老話俗語,請關注我。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農村,老話、俗語和俗話廣為流傳,內容涉及面廣,包羅萬象,經典的老話和俗語,蘊含著祖先們的聰明和智慧。下面我們分享幾句吧!一是奉勸人行方便事,得饒人處且饒人。有一句農村老話,人狂天收,狗狂人收。
  • 農村老話說:「寧勸賭,莫勸嫖,勸嫖兩不交」是啥意思?
    農村很多老話,放到現在,都可以當作是至理箴言,放之四海而皆準。它不僅道出了我們做人應有的情商和基本的人情世故,同時也告訴我們,在面對一些特殊的事情時,應該拿出什麼樣的態度。比如下面這句「寧勸賭,莫勸嫖,勸嫖兩不交」,一起來看看吧!
  •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後面一句才是精華,蘊含為人處世的真理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性格方面的衝突,三觀不一致。古人云: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人情世故,若能掌握溝通技巧,面對任何人和事都不會慌亂,做到遊刃有餘。提到為人處世,不得不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他們創造出的一些俗語,充滿人生哲理,比如「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
  • 農村俗語:「子不孝妻膽大」,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小時候在家裡,大人們喜歡說一些口頭語,放到現在來說也就是俗語。當時覺得朗朗上口,如今讀來卻別有一番深意,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子不孝妻膽大」,至於下半句請容筆者先賣個關子,作為老一輩農民創造的經典,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很不看重這些,但當真的讀懂的時候,卻往往是在後悔的時候,如此,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句俗語吧。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是以前農村的學校老師和孩子家長說的,說的是有學問了到哪兒都有飯吃,餓不住。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
  • 農村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很精簡,但卻飽含著農民深深的智慧。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既生動有趣又含義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世,每個俗語的背後都是人們認真的總結。農村老人常說到的這句「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就是其中的一句,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人未必俗,城市人未必雅
    從這個層面出發,城市的發展要以鄉村的生產為基礎,城市的功能更為全面,但農村的作用也絕對不可忽視,城市和農村,只有行政上的等級,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不過都是有人聚居的地方罷了。但就是有一小部分人,他們總是帶著偏見,在他們的眼裡,與城市人比起來,農村人就是要俗氣一些,就是要活得粗陋一些,說白了,就是有一部分人,他們自己也不怎麼樣,他們什麼都不了解,但就是看不起農村的人。
  • 農村俗語:「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啥意思?老農民識天有妙招
    在農村,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俗語,作為指導農事和生活的準則。這些俗語和農諺,雖然帶有時代的印跡,但很多農民依然非常喜歡。隨著冬季來臨,霧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在煙臺,早晨出門,今天又見濃霧瀰漫。農村中的老農民經常通過霧來識別天氣,「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就是其中的一句。
  •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
    下半句,「人至察則無徒」闡述的真理水至清則無魚是很多人都在說的,但他還有下半句是「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真的是人生精髓了。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現在,如今有很多人在自己工作的時候經常和別人碰壁,究其根本,不過是因為他難容忍罷了。在自己家裡面就對家人過分嚴格,對自己生活的細節要求太嚴格了,甚至讓自己的家人受到牽連。工作的時候無法忍受自己的同事犯一丁點錯誤,導致同事和他相處的時候壓力特別大,這怎麼能和別人合作好呢?
  • 老實人不懂怎麼為人處世,4句處世良言,讓你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儘管他這輩子都沒有離開大山深處,可是他所遺留下來的戰略思想卻影響到了那時候上百年的時間。鬼谷子留下4句處世良言,讓你左右逢源,無往不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清楚調控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情緒都變現在臉上,鬼谷子指出,一個人可以做到不被情緒控制,一定是一個有城府的人。這類人成就大事的機率也比較大。
  • 農村老人常說「明堂如銅鑼,家富積錢禾」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們常說的「明堂如銅鑼,家富積錢禾」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農村一句古老的俗語,有兩種解釋,意思是說,光明磊落、光明正大的為人處世,就會富裕的道理。明堂是指官府公堂或家庭客廳,就像銅鑼一樣光亮照人,百姓富裕,存錢就像存柴禾一樣多,說明非常富足。
  • 農村俗話說正月的豬,五月的牛,這句話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俗話中,有一些代指不明,於是就導致人們解讀時產生了一些誤會。比如這句「正月的豬,五月的牛」。很多人在解讀時,往往從養豬養牛為出發點來解讀,其實這句俗話真實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這句俗話說的是生肖。很多人可能會不解,這裡面只說了豬和牛,並沒有說生肖啊,為啥就扯到生肖去了?這個其實是個半截話,並沒有說完,完整的是「正月的豬,五月的牛——不發愁」。那有些人還是不能明白,這裡說的不發愁是啥意思,跟生肖究竟有個什麼關係。黑嫂在這裡說一下這句話中的意思,然後咱們說一下有沒有道理。
  • 農村俗語:人過40,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老祖宗說的真有道理
    但人來到四十歲,工作上算作早已定型了,不管貧還是富,都難以再更改。人過40,早已經歷了許多的坎坎坷坷,明白了社會發展上的人情人情世故,絕大多數人早就沒了年輕時代的不理智。但不缺一些人依然會犯錯誤,鑑於此,大家的老祖先就匯總出了一句勸導人的俗話:人過40,富不交2人,窮無論2事。這句話俗話究竟是什麼含義呢?有什麼大道理?提議大家都看一下,早懂少吃大虧。
  • 俗話說:「目不曬根,口不吞陽」,農村人蓋房子還有這種講究嗎?
    以前的農村人蓋房子,可是有很多講究的,從選址到動工,從房子蓋成到搬進去,就連房子裡的木頭也是有講究的,並且有很多農村俗語都與蓋房子有關,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目不曬根,口不吞陽」,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呢?
  • 農村奶奶上門借傘,誰注意吳京當時反應?「農村人」看不下去了
    吳京和妻子謝楠,在今年一起參加錄製了《幸福三重奏》這檔綜藝節目,將夫妻生活完全展現在鏡頭前,原本他們就是圈內模範夫妻,非常恩愛。在吳京拍攝《戰狼》期間,一直受到妻子謝楠的支持。由此可見兩人情深似海,也很信任對方。
  • 王福重:生在農村,卻罵農村人懶的「忘本」教授
    相信在當今這個社會上,說到農村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的親切。多數人,即使如今已經在城市當中買房買車了,但是其根也還是在農村。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帶上好禮回到農村老家中與家人團聚。很多人生於農村且長於農村,他們對農村有著很深刻的印象。說到對農村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農田。是的,世界上多數的農作物,都是來自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