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西舫主人 攝
【印祖開示】凡對在家人說法,必須先要令彼各恪盡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能如是,則為世間善人。再加以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為佛弟子。每見修行之人,多於倫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尚不得名之為好人,況可以冀其了生死乎。(恭摘錄自《印光大師文鈔·答超一師書》)
[個人感悟]印祖明確指出,怎樣才是"方可不愧為佛弟子",和對"不盡己分"嚴厲批評用"邪惡敗類"重話,並慈悲至極苦口婆心指出這樣的人連好人都談不上,還能了生死嗎?
【印祖開示】如來說法,悉順人情,不強人以所難。如受優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隨人意。即如淫戒,出家則須全斷,在家則唯制邪淫。以男女居室,大倫所關,故不為制。然既受佛戒,必須節慾。若不為宗祀,唯圖快樂,雖不犯戒,亦有大過,不過比邪淫為輕減耳。菩薩處俗既有妻室,雖無慾念,亦當俯順人情,時行夫婦之事。以凡夫不能無情,若欲絕不與相親,則或出怨恨,致起毀謗佛法之釁。不但不能增長善根,或致造謗業,墮落惡道。以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乃曲順人情,巧設方便之大慈悲也。但當節慾,不必絕欲,一季一親,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於汝修持亦無礙,且可以誘令修持淨業。當云:若不修行淨業,即永與絕交,彼自會勉而行之。至於生子與否,固不須論。以汝兄弟子甚多,豈必自己有子,方為不絕先祖之嗣哉。良以夫婦相處,殆有夙緣。不能使其種善根,忍令致彼墮惡道乎?《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孔子曰,父母其順矣乎。汝一意修行,斷絕欲事,彼或長時怨望,或致抑鬱而死。汝果上品上生,固無大礙。否則於親有拂意之咎,於妻成怨對之人,亦屬大累。較稍開欲事之累,深之多多矣。光為僧人,斷不勸人造業。人既以身從汝,當盡夫婦之道。此實修行要義,倫常至情。祈發菩提之心,攝彼不知欲為苦本者,同生無欲之極樂世界,庶可不負夙生有緣,今為夫婦矣。(恭摘錄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三(復周群錚居士書)》)
[個人感悟]這是印祖關於"在家念佛弟子盡夫婦之道"的慈悲法語。注意印祖這句話:"人既以身從汝,當盡夫婦之道。此實修行要義,倫常至情。"印祖對於在家念佛弟子,是把"當盡夫婦之道"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此實修行要義"的"修行"、"要義"的高度。
【印祖開示】念佛一法,人人皆可在家修持,何必定要入社。但祈普為大眾,依淨土法門之義,委曲開導。令一切男女,各盡其職,敦倫守分,兼以念佛求生西方。能如是,則生為良民,沒預海會,豈唯出家人能提倡,而餘人不能提倡也。若不務敦倫守分,並腳踏實地,精修淨業。縱令會眾逾百千萬,也只是魔眷縱橫,適足以為佛法累耳。(恭摘錄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補《復馬香瑞居士書》)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恭摘錄自《印光大師文鈔• 一函遍復》)
彼世之不盡已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例。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淨業者,尚鑑之哉。(恭摘錄自增廣印光大師文鈔卷四《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隱》)
[個人感悟]做在家念佛弟子就是"一切男女,各盡其職,敦倫守分,兼以念佛求生西方。"這樣做後所得果報是:"能如是,則生為良民,沒預海會",即今生在生時是善良人民,今生命終時去處則是——現在已經預訂到的蓮池"海會"("清淨大海眾菩薩")。注意印祖這句話:"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對在家念佛弟子而言。"一心求往生的"在家念佛弟子不得不警惕深思啊!印祖上述開示與"只要信願俱足,念佛一念都可往生"是完全不矛盾的,是完全圓融一體的。而要真懂這點,應該需要"智慧"達到一定水平才行,否則無論別人怎麼說,您很可能也懂不了、或者看似懂了其實不是"真懂"(即不會"真心"並"充分真做行動於平時生活中"——您的父母及旁人不會由衷評說您"確是一個大孝子",您的配偶(如果您已婚的話)不會由衷評說您"你確實是十分地愛惜我,能有你這麼好的丈夫/妻子是我一生最大的福氣、我感到很幸福",您的孩子不會十分親密地向您表示"爸爸/媽媽對我至極的慈愛,我一直在收到著",您周圍的人不會由衷評說您"你確是一個十分好心善良的人"),而要"智慧"達到這個水平,個人認為我們凡夫只能依靠這三點:1.堅持至誠念佛多念佛,這對開智增慧最快最大。2.多供養布施、行善培福,就會像大安法師開示強調的那樣——"福至心靈",錢少者完全可以"內財供養、法供養、敦倫盡分、做世間善人好心人"來培福,而且佛教還有"三分為滿,千金為半"典故(百度一下就可知詳細)。3.多真心懺悔。總之真心竭誠盡力改過遷善。我個人就是用這三個看似老生常談的方法努力踐行數年後,逐漸體會到了一些"開智增慧"的法喜,進而才真懂上述及印祖文鈔這些慈悲教誨的。才真懂"無欲無求、四大皆空"並非佛心、佛教根本質,佛心根本是"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視所有眾生為己一子、拔苦予樂最終讓其也成佛)+"智慧"(無所不知的一切總智),而其中"智慧"又是為"慈悲"服務的,所以最後"佛心根本是慈悲"!而佛教根本質源於佛心,所以佛教(大乘佛教)根本質也是"慈悲"!真懂這個,您就很容易理解印祖為什麼苦口婆心教誨在家念佛弟子要首先做"世間善人、好心人"了,如果一個念佛弟子不是這樣的心思,他確實是與"我等眾生大慈父"——彌陀慈父完全"心不合"啊!而當我用上述三法實修增慧後,我發現自己自動自覺就自願、自求、真心、真做:竭誠盡力(克服我自己的深厚貪瞋痴毒垢)"先做一個世間善人、好心人"——即印祖教誨的"敦倫盡分"。
我現在"真心懂得"一個在家念佛弟子應該是這樣的:即學佛又實修,學與修缺一不可,尤其是修,可能有不少師兄只注重或喜歡學而忽略修,而印祖文鈔多次強調必須實修及修所帶來的(只學不修者難以得到的)重大利益(印祖文鈔中反覆強調必須實修、及實修中的"至誠懇切恭敬""信願西方極樂世界")。
我通過實修文鈔實際獲得的利益,包括增慧真懂如下:
一個在家念佛弟子應該就是這樣一個人:通過學修並重,尤其是修上述三法實修、尤其其中的"至誠懇切恭敬信願念佛實修"喚醒我心內底本具有的如來佛性中的善根、好心人根、及慧(包括善解人意之慧),善根發露顯生、慧根發露顯生等等,自己會自動自覺就自願、自求、真心、真做:竭誠盡力(克服我自己的深厚貪瞋痴毒垢)"先做一個世間善人、好心人"——即印祖教誨的"敦倫盡分",進而"真懂"淨土經論、印祖文鈔等佛言祖語的教導(包括其中"看似不同實際上圓融一體的說法")等等利益。這樣真正落實做到印祖教誨敦倫盡分時,同時兼至誠信願念佛求生極樂,這兩件事同時都真正落實好做好了,就可算是印祖所開示(大意)的"方不愧為在家念佛弟子,此生命終時必生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