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妙法蓮華經》的文學審美,見者法喜充滿,閱者增福增慧!

2020-12-23 重樓逾陀

(一)、漢譯佛典中的佛教文學

中國自先秦時期已形成神話、傳說和寓言,但主要以人事為題材。印度長期流傳的民間文學,如寓言、神話、傳說、傳奇,保留在佛經中。佛教文學一般分為本生、傳記、譬喻、讚頌、寓言等種類。這些寓言與譬喻傳到中國及翻譯出來後,影響中國通俗文學作品,六朝的志怪小說,以佛經故事為提材的變文,甚至《西遊記》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魯迅曾說:

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為華言之佛經中,亦隨在可見。

(1)佛教的本生故事

在佛教文學中,最豐富是各式各樣的故事,尤其是敘述釋迦牟尼成佛前的本生故事。新穎離奇的佛教本生故事豐富了中國寓言文學、民間文學的創作。

佛教的本生故事是十二部經中的一種體裁,既屬贊佛文學,又屬寓言文學。本生故事特點是在同一場境上,結合了真實與幻想的對象、人物、天神等。情節生動、構想大膽、題材廣泛,涉及輪迴、神通變化、化身等,有宣揚善惡因果的教化作用。

漢譯本生故事分別散見於《佛本行集經》、《生經》、《六度集經》、《菩薩本行經》中。

(2)、翻譯佛經的譬喻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以下簡稱《法華經》)中採用多個譬喻詮釋佛教義理。印度吠陀及奧義書時代,已開始用寓言和譬喻的文學手法,將深奧的哲理用顯淺明白的方法宣示出來。佛教興起,也借用這方式來解說佛理。如《法華文句記》云:「佛法多門,門門有譬」。

1.譬喻

譬喻,梵語Avadāna,是佛教十二分教之一,也是一種佛教文學形式。例如《放牛譬喻經》、《栴檀譬喻經》、《毒蛇譬喻經》等。

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運用那類似的事物來說明這件事物,利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

《法華文句》曰:

「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託此比彼,寄淺訓深。

譬喻可分為「直喻」和「隱喻」。「直喻」有形容詞的作用。例如《佛說無常經》中,以汲井輪比喻生死輪迴,「猶如」是直喻方式: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

「隱喻」更為簡化,只說出單方面的代替品。例如「盲龜浮木」比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意思。

2.譬喻的作用

為何佛教借用譬喻的方式詮釋義理?譬喻的語言是一種描述性、感官性、較純概念思惟的語言,更容易使人產生親和力,代入感同身受的經驗中。

此外,譬喻與因緣方式來說教義,較容易被一般大眾理解,《法華經》亦屬於此類作品。為方便教化菩薩,《法華經》中有九處重複強調引用譬喻說法,分別見於《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草藥喻品》、《如來壽量品》及《法師功德品》,足見這經重視當中譬喻的意義,例如《譬喻品》: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但譬喻並不是佛法論議的本身,佛陀利用譬喻的說法方式,只是針對眾生根器的權宜之手段。

(二)、《妙法蓮華經》的背景資料

1.本經的名稱

《妙法蓮華經》梵文原名是《薩達磨芬陀利迦蘇坦覽》(Saddharma-puarīka sūtra),「薩達磨」是指「正法、妙法」;「芬陀利迦」是「白蓮花」; 「蘇坦覽」是「經」的意思,鳩摩羅什三藏翻譯成《妙法蓮華經》。

「妙」,有微妙、奧妙、不可思議、最好、最究竟、最圓滿的意思;「妙」,也就是正的意思,代表正確、正當、真正。「蓮華」出汙泥而不染,在印度是清淨的象徵,菩薩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廣度眾生,不受眾生的煩惱所影響,就像蓮華一樣;從另一方面來說,眾生修學佛法,從煩惱身到清淨如蓮華的智慧身。

2.《法華經》主旨

《法華經》是佛最後「一佛乘」終極究竟之說。這經總結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之目的與宗旨,是為了「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暢佛本懷,明開權顯實,垂跡顯本、會三歸一。此經指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亦本具如來一切功德,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以這經以種種因緣比喻,目的是引導眾生,回小向大,成就佛道。

第一至第十四品為「跡門」,第十五至第二十八品為「本門」。「跡」又叫做「權」,是方便的意思,即說佛一生功德。「跡門」,是佛的福德化現,因為眾生有不同的根器,所以假借某些話、某些現象,用種種方便權巧施設,來表現佛法,接引初機。

「本」,是「根本」。本的對象是已經成熟的人,「權教」即是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所說的方便教法。「權」並無離開「實」,以佛乘來講是「實」,但對眾生來說是「權」。

3.《法華經》的譯本

3.1《法華經》的梵文本

《法華經》是現存少數尚有梵文原典可考的佛經之一。近代從三處不同的地方發現梵文原典:

(i)尼泊爾本:一位英國駐尼泊爾的公使於十八世紀前半發現。

(ii)中亞細亞本: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西域出土。

(iii)克什米爾本:於1932年在一座佛塔中被發現。

3.2漢譯本

《法華經》現存由梵文翻譯成漢文的三個譯本,均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卷:

(i)西晉太康七年(286年)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是竺法護的第二次翻譯。後鳩摩羅什參照此經而做重譯,成為現時最流通譯本,其廣泛與影響較晉本深遠。

(ii)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鳩摩羅什譯本,《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七卷。羅什譯本原只有二十七品,其中《提婆達多品》為後人從《添品妙法蓮華經》中加入。

(iii)隋仁壽元年(601年)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兩位法師補訂什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二十七品,七卷。

本文採用鳩摩羅什譯本,並引用智顗大師《法華文句》的注釋。

(三)、《法華經》的文學審美

《法華經》文學價值很高,胡適更把《法華經》視為一部文學作品。

1.《妙法蓮華經》的文學特式

1.1《法華經》廣泛使用譬喻,含蘊深,類別新。經中釋迦牟尼佛闡述運用譬喻的意義:1.取其傳法方便,2.譬喻引導眾生遠離諸著,3.巧說諸法,悅可眾生,4.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1.2《法華經》充滿想像力的文學著作,例如《見寶塔品》中的七寶大塔從地湧出,住在空中,並會發出大音聲,讚嘆釋迦牟尼佛絕妙說法: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踴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嘆。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1.3《法華經》猶如一部充滿神奇詭異色彩的宗教戲劇,有不同空間的場景,例如《見寶塔品》,說法場地由靈鷲山轉往空中,眾聽法者也仗佛神通力,升上虛空中: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化城喻品》中,以散花、擊鼓、伎樂等戲劇手法描繪請佛說法前的場面,而描述佛說法時雨花情境,帶有動感: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1.4句法及修辭特式

在句法運用方便,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佛向宿王華菩薩說這經的好處時,連續用了十一個「如」開頭,運用了一連串比的手法,以具體事物來比擬難以言詮的法益: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

這是《詩經》中經常運用的手法,以具體動作和事物來比擬難以言詮的情感。

2. 法華七喻

經中以佛陀說法為主幹,在說法過程中,以不同方式穿插了弟子授記、大小故事和菩薩事跡,令《法華經》看似是一部故事書。借著七個生動的比喻,來解釋人與佛法之間的關係。法華七喻是:

(一) 《譬喻品》的「火宅喻」。

(二) 《信解品》的「窮子喻」。

(三) 《藥草喻品》的「雲雨喻」。

(四) 《化城喻品》的「化城喻」。

(五) 《五百弟子受記品》的「系珠喻」。

(六) 《安樂行品》的「頂珠喻」。

(七) 《如來壽量品》的「醫師喻」。

3.「法華七喻」對中國文學影響

「法華七喻」是經中最生動及文學性強的部分,每一個譬喻含意雋永,人物形象生動,意趣盎然。而且每一個譬喻都是以比較獨立完整的簡短故事,來陳述道理,方便連串插入,同一道理可引用同類故事反覆說明。譬喻不同一般的故事,不注重情節的完整性,而主要作用是令大眾容易理解佛理,除這七譬外,還有《授記品》的大王膳譬喻、《從地湧出品》的父少子老喻等。

鳩摩羅什翻譯語言生動、通俗流暢,被後人改編成各樣文學作品,影響神話故事、詩歌、小說、經變、繪畫藝術等。

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一書中對法華七喻,推崇備至:

《法華經》雖不是小說,卻是一部富於文學趣味的書。其中的幾個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學裡最美的寓言,在中國文學上也曾發生不小的影響。

(四)、「法華七喻」經文

1.1「火宅喻」

「火宅喻」,又稱「三車火宅喻」,出自卷二《譬喻品》,是三周說法的第二周。

在前一品《方便品》第一周說法中,舍利弗聽了佛陀「為實施權」的開示,舍利弗是上根人,已經領解,但為了其他倘有疑惑的中根弟子,遂代表他們啟請佛陀再詳加宣講權實二智。佛陀先說明將以譬喻方式說法: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接著以接近五千字的散文的敘述(長文),再加一大段四言偈頌,細膩及誇飾地描述長者屋宅屋的朽壞、諸子遊戲的場景。

「火宅喻」講一位富有長者,與童僕及孩子們住在頹垣敗瓦的大宅裡。大屋著火,但兒子們倘在屋內躭於逸樂,不知逃避。因大宅只有一扇門,長者擔心他們不肯出來,或因驚慌爭相競走,而不能及時逃離火場,便誘說門外備有更多珍寶的羊車、鹿車、牛車。後來兒子安然走出火宅,長者便給他們每人一輛七寶大白牛車

火宅比喻「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的五濁世界,長者比喻佛陀,諸子比喻眾生。佛陀知道諸子在屋內遊戲比喻眾生沉溺五欲,不知生死事大。長者施設的羊車、鹿車、牛車,分別代表聲聞、緣覺、菩薩乘,只是權宜之計;最究竟的是大白牛車,代表佛乘。這比喻道出佛陀說法本懷,是希望眾生皆可成佛,三乘會歸一佛乘。

「火宅喻」又稱「正說譬喻」,長文分為「喻說」和「法合」兩部分;「喻說」是佛陀舉的譬喻,「法合」是佛陀說完譬喻後,再解釋譬喻中含藏的佛法義理。

(經文) :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童僕。

「喻說」又分「總喻」和「別喻」。智者大師將這段經文分為六個「總喻」:1.長者喻,2.舍宅喻,3.一門喻,4.五百人喻,5.火起喻,6.三十子喻。

i.長者喻

《法華文句》:長者譬於我,我即釋迦一化之主也。

ii.舍宅喻

《法華文句》:

火宅譬上處所安隱對上三界不安隱也。

宅者生死也。

iii.一門喻

(經文):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法華文句》:

一門譬上宣示佛道門也。

門又二:宅門、車門。宅者生死也,門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詮也。

iv.五百人喻

(經文):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24]

《法華文句》:「五百人」者,譬上眾生,即五道也。

v.火起喻

(經文):

堂閣朽故,牆壁隤(頹)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vi.三十子喻

(經文):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法華文句》:

三十子,譬上知眾生性慾,曾習佛法天性相關則子義。性慾有異,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機俱得出宅故名為子。無此機是五百人,或者,支佛出沒不同,或小乘攝或中乘攝。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云內有智性,但無如實智性耳。

「三十子喻」是指長者子,代表佛的弟子,並不是上文所說的五百人。表示佛已經久遠劫來成佛,教導眾生,令其生長善根,稱為佛的弟子。佛的弟子分為三類:「若十」指菩薩根性的人;「若二十」指闢支佛;「若三十」指聲聞。

1.2以「火宅喻」內容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i.寒山詩

餘勸諸稚子,急離火宅中。三車在門外,載你免飄蓬。露地四衢坐,當天萬事空。十方無上下,來去任西東。若得箇中意,縱橫處處通。

ii.杜甫《上兜率寺》詩

〈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為何要待在天界第4層「兜率天」呢

兜率知名寺,真如會法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

庾信哀雖久,何顒好不忘。白牛車遠近,且欲上慈航。

iii.李商隱近體詩《題白石蓮華寄楚公》:

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燈。

空庭苔蘚饒霜露,時夢西山老病僧。

大海龍宮無限地,諸天雁塔幾多層?

漫誇鶖子真羅漢,不會牛車是上乘。

2.《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

窮子喻出自卷二的《信解品》,由以須菩提為首,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目犍連四位中根聲聞弟子說的。這四位弟子在前一品《譬喻品》中授記將來成佛。為表示其領解,所以說了長者窮子喻,先須菩提說出譬喻,再由摩訶迦葉說出偈頌。

(經文):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

6.《安樂行品》的「頂珠喻」

6.1「頂珠喻」,或稱「髻中明珠喻」

卷五的《安樂行品》,是跡門最後一品,安是指不受煩惱心所動,樂是喜悅、快樂。

文殊師利菩薩請示佛於佛入滅後,菩薩在惡世中應如何宣揚《法華經》。佛陀開示安住身、口、意、誓願四種安樂法門去做。說畢四安樂行,佛陀舉髻中明珠比喻《法華經》。有轉輪聖王髻中有明珠,絕不輕易賜予有戰功的兵將,最後才將此珠賞給立下大功的戰士。比喻佛陀教化眾生,亦是一樣,眾生依佛陀教化,與各煩惱作戰及降服它們。

髻比喻二乘權教,珠比喻一乘實理,珠藏在髻中,比喻佛陀成佛以來說種種方便法門,直至即將涅槃時才宣示猶如明珠的《法華經》。

(偈頌):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

在《法華文句》,智者大師將「頂珠喻」今為「不與珠譬」及「與珠譬」兩個部分:

一、不與珠譬,譬昔未曾顯說。二、與珠譬,譬今日得聞。

7.《如來壽量品》的「醫師喻」

卷五《如來壽量品》的前一品《從地湧出品》,彌勒菩薩奇怪世尊成佛只四十年,為何已度化六萬多恆河沙菩薩?彌勒菩薩舉「父少子老」的譬喻請佛開示,以一個二十五歲的少年,如何令人相信其兒子已是百歲?

《法華文句》將「醫師譬」或稱「良醫治子譬」比喻佛陀過去、現在、未來度化眾生:

一、醫遠行譬,譬過去益物。二、還已復去,譬現在應化。三、尋復來歸,譬未來應化。

《法華文句》:

眾生於佛滅後,樂著三界邪師之法,故云「飲他毒藥」。

信受邪師之法名為「飲毒」。

輪轉諸趣墮在三界,故云「宛轉於地」。

失心者,貪著三界失先所種三乘善根。

(偈頌) :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相關焦點

  • 「妙法蓮華經」5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
    淺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妙法蓮華經》經名的第一個「妙」字,意思就是「暢佛本懷」。佛陀將他出現在世間的秘密,完全掀開,一點也不保留地告訴我們,這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什麼能打開呢?關鍵在「轉」!佛陀要把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見聞覺知,全部打開,加以轉化,以佛陀的廣大知見,照看世間眾生化解不開的執著和煩惱。就如〈方便品〉中,佛陀所不斷開示的:「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說「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以及「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妙法蓮華經 卷 第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 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妙法蓮華經」是生命究極之真理。「,也是佛之究極的生命。
  • 有修行的人,就用鼻子這麼一聞,就知道你是做善的、是做惡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72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知道大千世界內外,這就是個「天鼻」;他又不著住一切的香塵,也不被香塵所染,這就是個「慧鼻」;他能分別不謬,這就是個「法鼻」;他又能異時互用、同時互用,這就是「佛鼻」,所以鼻也具有五種鼻。前邊所講的眼、耳,到現在是鼻;這也就是眼睛能聽,耳朵又能見,鼻子也能聞、也能見,這就是六根互用的境界,每一根都具足六根的功能。
  •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白話文
    白話佛經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敘品第一 以下教法是我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說的
  •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妙法蓮華經 卷 第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 想與不想,佛菩薩都在護佑著你(見者增福增慧)
    更於篇中間用「夢」「幻」等字,卻是此書本旨,兼寓提醒閱者之意。  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起?說來雖近荒唐,細玩頗有趣味。卻說那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
  • 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之浩瀚博大功德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雲∶"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用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雲∶"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 南無妙法蓮華經!地獄裡的眾生聽到後立刻升天
    這個老婆婆想了想說:以前有一次去收購魚,半路上下大雨,發大水,船不能走,就被困在一個小島上,島上有一個廟,裡面有個僧人正在講說妙法蓮華經。我因為被困在島上,無事可做,就只好坐下來聽那個僧人講妙法蓮華經,一聽就是一下午。請問我聽了佛經,這個算是善業嗎?閻羅法王聽了大為高興:甚微妙善,這個善業實在是太好太微妙了啊!現在我放你回陽,使你復活。
  • 《妙法蓮華經》的特色:諸經之王,由信成佛!
    《妙法蓮華經》的特色  □諸經之王:本經是經中之王,在佛教經典中,受持讀誦、書寫之盛,無過此經。如唐代道宣律師謂:「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明代蕅益大師說:「此一部經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由信成佛:《常不輕菩薩品》的常不輕菩薩,每見四眾,即禮拜讚嘆道:「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又聞本經不生疑惑者,能夠「疾成佛道」。
  • 就因為他受持這部經的緣故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77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因為悲心切切,所以也不怕麻煩,願意用偈頌再把前邊的道理重說一遍。
  • 這個人,他以父母所生的清淨肉眼,能見到三千大千世界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63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 《法華經》讀是經者不生貧窮
    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為汝等說,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為給使。】
  • 閱讀大藏經:妙法聖念處經 第六卷
    妙法聖念處經 第六卷
  • 能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這部經的人,有多大的功德呢?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54復能清淨持戒:又能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是怎麼樣?心裡沒有煩惱,沒有瞋恨,沒有這一種染汙法在心裡頭。染汙雜念不要有,這是清淨其心。那麼清淨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種不合法的事情、不乾淨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別的守規矩。守規矩,就是乾淨;不守規矩,就是不乾淨,所以要清淨持這個戒律。
  • 藥師法門(2)—「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延壽、解厄、增福增慧!
    不過,由於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尤其重視消災解厄、增福增慧,特重於治理眾生聾盲、顛狂或諸根不具等種種身病,因此,特別以「藥師」為名。「琉璃光」(vaiduraprabhasa)是指以琉璃寶的光輝、明淨,來讚嘆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的德性。琉璃是一種體質堅固如金剛石的珍寶,其顏色如萬裡無雲的碧空,或如澄澈的湛藍海水。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先天無福,可以靠後天修福。只要有心改變,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人也不要害怕吃苦,沒有苦哪裡來的甜?其實吃苦也是在幫你消業,人之所以活得不順心,是因為福報不夠、業障重,需要「吃苦了苦」,也需要積德修福。有些人覺得自己命不好,就天天跑寺院燒香拜佛,希望慈悲的佛菩薩能救度自己。其實誰也幫不了你,信佛不是迷信,信佛是相信因果。
  • 初五迎財神丨佛教裡的各路財神 願見者增福 財源廣進!
    本尊形象為一面兩臂,怒面三目,以不動佛冠為頭飾,身材矮胖,紅髮、鬚眉黑膚裸體,大肚福相,右手捧嘎巴拉顱器,左手抓吐寶鼠,兩足以右曲左伸姿威立,踏於黃色持財天之背,俺住蓮花月輪座上。修持白財神法門,可祛除貧病窮困之苦,消除罪業障礙,增上順緣,獲得受用無慮,屬無財信士起修之妙法。行者亦當以觀世音菩薩之大悲心為本,常行無相布施,照顧貧苦大眾,自然如願相應成就。
  • 曠世國寶《趙城金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以5692.5萬元高價成交
    《趙城金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長達19米,蒙元時期原紙,燕尾收尾,品相完好,與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趙城金藏》中的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二、卷五相連,成為增補、研究《趙城金藏》的重要文獻,在版本、文獻及歷史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 見者增壽命!
    看到這花就想唱一首《辣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