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輩的年輕父母來說,生活壓力已經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白天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已經精疲力盡,晚上還得回去照顧年幼的孩子。如果放到以前,大家可能會把孩子交給家中的長輩照看,比如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
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年輕爸媽的育兒觀也發生了變化,認為隔代教育會把孩子寵壞,教不出優秀的孩子,所以寧願自己勞累一點,也堅持要自己帶娃。
隔代帶娃確實會存在一些育兒觀念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會成為衝突的導火索。但同樣的,如果爺爺奶奶輩能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樣隔代帶娃也可以很優秀。
大家對於神童王恆屹應該有所耳聞吧?在詩詞大會第五季中,給觀眾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被主持人稱之為「行走的中華小曲庫」。
隨便一個風格的詩詞,都能在短時間內在大腦的信息處理之後,馬上說出詩句。臺下的觀眾都表現出一副十分詫異的神情,被這個5歲神童的詩詞積累所驚豔到。
王恆屹3歲的時候就認得三千多字,在5歲半就已經熟讀600多首詩,背下五百八十多首詩。每一首詩詞都已經牢牢印在王恆屹的腦海中。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5歲的王恆屹有現在的詩詞積累,和平常的努力有分不開的聯繫,當然,有一個角色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王恆屹的奶奶。
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父母就把王恆屹交給了奶奶照顧,夫妻兩人在上海打拼,而孩子則是跟奶奶一起在青島生活。這位奶奶和其他奶奶不一樣,不是一味地寵愛自己的孫子,而是努力發覺孫子對學習的興趣,這3點育兒教育觀,或許值得大家借鑑一二
(1)遵循孩子的天性
康震老師說,孩子的天性,是一張純白的紙。每一首詩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韻律優美的古典詩詞,就是孩子的最好的啟蒙。
在王恆屹還不會開口說話之前,奶奶經常給他讀三字經,還有弟子規,兒歌或者是一些詩詞朗誦。奶奶發現孩子對詩詞產生了濃烈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啟蒙老師,等王恆屹開口說話之後,在三歲就已經認得了三千多字
(2)寓教於樂
現在的教育出現的一個弊端就是,讓孩子死記硬背,這種填鴨式的教育其實並不利於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最好的辦法是寓教於樂。王恆屹掌握的詩詞,從來都不是靠死記硬背積累下來的,奶奶從來不會強迫孩子去背誦詩詞,會用一些寓教於樂的方式,比如卡片記憶,這種,讓孩子對學習始終保持興趣和好奇心
(3)有效的親子陪伴
電子產品的發展,導致了一個親子出現了「假性的陪伴」現象,不是給一個孩子手機,平板就算是陪伴,而是應該讓孩子自覺的放下手機,和父母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這樣才有助於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父母也才能做好孩子學習的榜樣。
最後
關於這位5歲神童,有些人會表示擔憂,覺得年紀這麼小成名,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小範閒」,或者是傷仲永,但是王恆屹的家長從來不擔心這個問題。
因為孩子成名之後,並沒有停止思考,而是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愛。比起天賦,學習更重要,如果王恆屹拋出現在的光環,名利,潛心學習,相信以後可以成為一個大有作為的詩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