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之言,當我看著面前一堆帳單要付款的時候,所有的詩句都變成了無病呻吟。」
領英讀者對《我心深處的詩篇》的評論
親愛的讀者,
嚴格來說,你並沒有提問題,可我忍不住要回應一下這類常常聽到的困惑:在生活壓力面前,詩和遠方還有價值嗎?
究竟人生理想的意義是什麼?我從我的父親身上得到的啟迪,遠遠超過任何電視導師。這或許是中年男人的特徵。
父親六十年代初高中畢業,他愛好寫作, 本想報考復旦哲學系,卻被老師一句「成績好讀什麼文科」輕易地推到一旁,結果上了南京航空學院。
父親認真讀書,成績優異,可惜畢業時趕上文革高潮,沒能如願去北京的研究所, 而是被分配到江西的飛機工廠。
父親努力工作,師傅和領導都稱讚有加, 但和母親兩地分居總不是辦法,終於調回家鄉蘇州,工作從飛機設計變成了電視機設計。
父親逐步成為業務骨幹,當上分廠廠長, 卻遇上企業被合資,最後提前退休。
常言說成功的三要素是天賦、努力加機會。
父親的天賦毋庸置疑,當時的高考是真正地萬裡挑一,大學老師尤其讚嘆他的空間想像力,我的寫作才能怕也是遺傳自他。
父親的努力貫穿始終,家傳木匠凡事力求完美的精神深深影響著他,而學不好回家做木匠的前景更鞭策著他好好讀書以改變命運。
偏偏他總是不被機會青睞,無論高考、就業、轉行、升職,始終都沒有達成自己的理想。但父親從沒抱怨過。
神州二號火箭發射成功的當晚,父親接到一個長途電話,是他的同學從發射中心控制室打來的。父親沉默了很久,我猜想畫外音是:那本來可以是我的光榮一刻呀!父親或許內心有遺憾,但他從沒抱怨過。
用好自己的天賦,投入最大的努力,剩下的交給老天,對任何結果都欣然接受,這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或者用張曉舟的話說:以無欲的心情去爭取。
父親不但一輩子都付清帳單,還和母親一道養育兩個兒子。他心中的理想並未消逝, 而是以其他模樣再生。幾年前我帶父母去北歐旅行,之後他們就自己上路了,單單今年就去了歐洲和美國,接著還要去日本。父親也開始寫回憶錄。我欣慰地看到,晚年的父親正在實現詩和遠方的理想。
一切都有機會實現,一切都不會太遲, 只要不忘卻自己的初衷是什麼。曾聽到很多人說,等我有錢了,就去做什麼。這當然對, 精神追求當然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上,哲學家們都同意。但物質追求可以是無限的,包外有包,車外有車,公寓外有別墅。
於是,最常見的是,真有錢了,這些人沒有去追求理想,而是忙著掙更多的錢,來支付更多的帳單。個人之言,那是相當可憐的;而質疑乃至嘲笑堅持理想的人,則是相當可悲的。
有了父親的例子,我更能體會到理想的可貴,才有辭職去旅行的舉動,才有堅持寫作的熱情。用句英文雙關語說:I missed three years of work, but I don't miss it.
呻吟的,徐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