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類金屬)元素與真菌的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2-21 中國生物技術網

微生物與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吸附、生物沉澱、微生物對金屬離子的氧化還原以及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與金屬離子的配位絡合等。EPS含有豐富的有機質組分,包括多糖、蛋白質、脂類和核酸等,已有研究表明,細菌、藻類的EPS與重金屬(Hg)和類金屬(As)具有強絡合作用,可有效降低(類)重金屬離子的環境危害性。真菌是廣泛存在於水體、土壤等環境中的一類微生物,真菌對(類)重金屬是否具有強耐受性?金屬對真菌EPS產量和生物化學組成有何影響?二者是否會產生絡合配位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環境汙染與生態修復實驗室副研究員宋文娟和英國鄧迪大學地質微生物實驗室教授Machael Geoffrey Gadd合作,研究重金屬元素汞(Hg)和鉛(Pb)、類金屬元素砷(As)和硒(Se)對出芽短梗黴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生長狀態、EPS產量及組成的影響,以及EPS和(類)金屬離子的配位絡合作用。研究發現,汞和硒不僅顯著抑制菌株的生長,且影響其EPS組成成分;鉛對EPS產量和組成無明顯影響;(類)金屬元素砷和硒促進EPS中色氨酸類和芳香類蛋白物質的產生。螢光猝滅滴定研究表明,EPS和汞、鉛及砷元素可發生配位絡合作用,形成穩定的絡合物;硒對EPS螢光無明顯猝滅作用,即二者無配位絡合作用。上述研究結果對深入了解真菌對金屬(類金屬)的耐受性、真菌EPS對(類)金屬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及其在重金屬汙染修復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以Influence of metals and metalloid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produced by the polymorphic fungus Aureobasidium pullulans為題,發表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

(類)金屬元素脅迫下芽短梗黴菌生物量及EPS產量的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硒與典型汙染物汞、砷等元素交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硒作為一種天然解毒劑,具有拮抗重金屬毒性的特殊功能。近年來,關於土壤-植物體系硒與重金屬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漸成為領域熱點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馮新斌課題組張華領導的交叉創新團隊成員、博士在讀研究生常傳宇、巴基斯坦籍博士在讀研究生Waqar Ali分別在「硒-汞、硒-砷交互作用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4月29日,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expanded the genetic repertoire of arsenic metabolism and cycling",揭示了地球砷環境演變與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進化的因果關係。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在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的作用下,TCEP中的氯原子受到電子攻擊而發生脫氯反應,形成二(2-氯乙基)磷酸酯、DCEEP、氯離子、乙烯和乙烷,揭示了新的TCEP降解途徑。研究還系統分析了影響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還原降解TCEP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可以為納米零價鐵和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應用於高水溶性Cl-OPEs汙染環境的實際修復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 人工溼地植物去除廢水中重金屬的作用機制
    人工溼地最初是用來處理城市生活汙水或二級汙水處理廠的出水,如今應用人工溼地處理含重金屬的特種廢水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一、人工溼地處理含重金屬廢水的現狀在國外,應用人工溼地處理含重金屬的廢水已有大量研究和較多的實例。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大果印加果抑菌活性及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大果印加果抑菌活性及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09 武漢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利用肉湯微稀釋法和GC-MS分析技術首次對大果印加果(Plukenetia huayllabambana)的果實提取物進行抑菌效果評價,並對其抑菌機制進行探討。
  • 重金屬廢水電沉積處理技術研究及應用進展
    同時概括了電沉積技術在重金屬廢水處理方面的應用情況,並指出了電沉積法處理重金屬廢水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三維電極及新型電極材料的研發、能耗優化、不同重金屬離子的分離等,為重金屬廢水的治理和電沉積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提供指導。
  • C型凝集素在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CTLs作為一種重要的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在識別微生物PAMPs、抵禦微生物感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綜述近年來CTLs在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無論是參與固有免疫反應的髓系細胞,還是介導適應性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均表達CTLs。
  • 科學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
    3月26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昆蟲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四寶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魏剛研究組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infection-related morphogenesis
  • 耐酸鹼耐輻照釩酸鹽離子交換材料高選擇性富集鑭系元素研究獲進展
    近日,他們在高選擇性富集鑭系元素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合成了耐酸鹼、耐輻照的層狀釩酸鹽離子交換材料,實現了對鑭系元素的高效富集。更為重要的是,吸附的鑭系元素能夠通過便捷的方法將其洗脫,達到回收鑭系元素的目的。進一步地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理論研究並結合XPS、EXAFS、Raman等手段在微觀尺度上明晰了機理。
  • 「科學網」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吞噬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海洋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吞噬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分別發表於《科學報告》和《交叉科學》。為了闡明牡蠣吞噬過程的分子機理,研究人員通過密度梯度離心結合高通量蛋白定量技術,鑑定了牡蠣血淋巴細胞的早期和晚期吞噬體蛋白,揭示了細胞骨架重塑和Rab蛋白的信號驅動了吞噬體的形成和成熟,並證實了內質網參與了吞噬體的成熟過程。該研究不僅揭示了牡蠣吞噬作用是一個高度複雜和動態調節的過程,還為深入了解無脊椎動物吞噬作用的演化提供了基礎框架。
  •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鵑花屬植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鵑花屬植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2-24 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發現不同亞屬內物種對之間的性狀重疊與海拔範圍重疊關係的模式不同:常綠杜鵑亞屬物種對形態相似,但海拔分布範圍重疊較低;杜鵑亞屬物種對海拔分布範圍重疊較高,物種間的性狀分化較大,但在高海拔極端生境中,由於環境過濾或生態分選的作用,一些物種對之間共享更多功能性狀空間。系統發育是大多數功能性狀的有效預測因子,近緣物種間表現出較高的性狀相似性。
  • 金納米顆粒融合生長的理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課題組在水溶液中金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機制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2020,124,066101)。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研究揭示RNA結合蛋白VdNop12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和低溫適應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農產品真菌毒素防控創新團隊郭維課題組以大麗輪枝菌為材料解析了RNA結合蛋白VdNop12參與真菌致病和低溫適應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以「VdNop12, containing two tandem RRM domains, is a crucial factor for pathogenicity and cold adaption in Verticillium dahliae」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雜誌上。
  • 內質網-線粒體應激雙向調節機制研究進展
    但RTG並不調節線粒體分子伴侶的表達,這表明mtUPR具有獨特的調節機制 。在哺乳動物中,由於機體應激反應,未摺疊蛋白在線粒體基質中沉積,導致線粒體中啟動子區域含有CHOP相關結合位點的分子伴侶(HSP10、HSP60)表達上調,而細胞質和內質網分子伴侶表達無變化。
  • 上矽所在氧化鈦基複合材料降解VOCs催化劑抗失活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孫靜研究員團隊(納米功能材料與光電應用課題組)在氧化鈦基複合材料降解VOCs催化劑抗失活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根據稀土元素特殊的4f電子結構以及氧化還原石墨烯(rGO)的電子遷移率高、片層結構、理論比表面積大、大π鍵(與苯環類似)等特點,對TiO2的微觀結構以及光電學性質進行結構設計,使其光催化降解性能及抗失活性能顯著提升,相關研究成果以「Deactivat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iO2 and rGO/Er3
  • 荷葉生物鹼成分及其調脂機制研究進展
    近年來因肥胖引發的健康問題受到高度重視,因此荷葉生物鹼的調脂減肥功效成為研究熱點。對荷葉生物鹼的成分、調脂機制及其在藥品開發中的應用進行綜述,為荷葉生物鹼調脂產品的開發及調脂機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荷葉是蓮科蓮屬水生植物蓮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乾燥葉,主產於湖北、江蘇、浙江等地[1],2002年被衛生部列為藥食同源食品。
  • 中藥來源阿可拉定:小分子免疫調節抗腫瘤作用機制研究新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免疫學期刊歐洲免疫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發表阿可拉定免疫調節抗腫瘤作用機制研究成果 「Icaritin inhibits PD-L1 expression by targeting IκB Kinase α」 (DOI: 10.1002/eji.202048905)。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