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執念 天津人600年海鮮情結

2020-12-26 騰訊網

吃魚吃蝦

天津為家

『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

『吃魚吃蝦天津為家』

『一鮃二鱠三鰨目』

『沒有海貨不吃飯』

……

這是天津俗語、俚語當中描述的本地吃貨那股子對海味的追求勁兒。對於津城的海鮮吃主們而言,進入五月,有點悲桑的是:渤海再次進入了4個月休漁期。

明明春季以來的各種海鮮餘味

仿佛還在嘴裡縈繞啊……

考據天津開海盛宴的歷史,不少詩詞文字都有記載,老百姓更是如同基因碼一樣,傳承著對鮮味的品位。吃什麼、如何吃、價幾何、怎麼賣……依海而生的天津和會吃懂吃會做敢做的天津人,水產之鮮美被研究到了極致。

今兒聊海鮮

也想聽#你的海鮮情結#

請留言或私信好吃君吧

圖 周小迪

-怎麼吃 -

乾隆點讚燒目魚條 葛沽最鮮大海鍋

每年天津開海,魚、蝦首當其衝。

「天津人的飲食習慣,包括天津環境地理條件造就的物產,都離不開河海兩鮮。尤其黃花魚,天津人特喜歡吃,但嚴格來講,老天津衛講究吃的是渤海灣靠近北塘口那塊兒盛產的黃花魚,就是老人常說的『河口花』『花魚』。」天津烹飪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趙永強,曾在清末天津名士周楚良寫的《津門竹枝詞》中看到這樣的文字記錄:「貢府頭綱重價留,大沽三月置星郵,白花不似黃花好,鰓下分明莫誤求」。

事實上,明清以來,河口花魚就早被列為貢品。據說乾隆皇帝也曾站在天津大沽河口,看到黃花魚出水,漁民網獲,發出過「黃花逐浪白如雪,銀絲千斤不值錢」這樣的感嘆。

戴愚庵在《沽水舊聞》篇六《乾隆吃麵魚》中寫到乾隆駐蹕大沽造船所,避雨漁家,「漁父乃具饌。有面魚一品,為上生平不識之味,大加稱許。翌日天晴,上脫內襯龍袍勞之」。面魚之後便是棘頭,也是上市時間極短,只一兩周。「這兩種魚加一起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沒,挺有意思的。」

圖 sean_yang

天兒更熱了之後,鰨目魚也是天津人最愛的海鮮之一。

傳說乾隆皇帝南巡東巡,十次途經天津,當時選的是北城門西的萬壽宮供皇上歇息,距離當時的商業中心大胡同北大關估衣街很近,最具盛名的餐飲名館「八大成」都集中在這裡。

地方官指派由八大成的頭牌聚慶成飯莊供奉御膳,而乾隆最欣賞的便是燒目魚條,「遂召見廚師,封賞五品頂戴花翎,賜黃馬褂。穿黃馬褂的都是官,穿黃馬褂的廚師掌勺燒制的佳餚自是『官燒』。自此,『燒目魚條』前冠以『官』字而馳名津門,更成為天津菜的代表作。」

清嘉慶年間,天津詩人樊彬曾有《津門小令》,其中一首就提到:「津門好,物產數多般。菜販大頭新出窖,魚烹比目早登盤。努力勸加餐。」

如今的葛沽,依舊是每年海味盛宴的嘗鮮之地。當地作家郭萬梅介紹到,很多人都對葛沽老碼頭的海鮮市場記憶很深,據說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而說到吃,對於這鮮味的追求,當地最直接的「傳統」就是涮大海鍋了。

作家程詠介紹,過去從春天海貨上市到八月節都是涮海鍋的黃金時段。「在葛沽的東大橋和菜市場、老碼頭一帶這樣的海鍋很多。」一口一直燒著熱水、放著蔥姜蒜、桂皮大料、乾魚海米的大鐵鍋,七八個人圍坐,用笊籬把梭魚、對蝦、蟶子、海螺等海貨涮著吃,至於口感的「老」或「嫩」就全憑自己的喜好了。

「旁邊的掌柜的還吆喝著『涮——海鍋』。」據說,從乾隆皇帝、恭親王奕譞、直隸總督李鴻章,還有後來的袁世凱、馮國璋、曹錕都曾經與民同樂地品嘗過葛沽極具特色的大海鍋,這起源於葛沽的涮海鍋,就又流傳到鹹水沽、小站、發揚光大於天津衛了。

點擊播放 GIF 0.6M

圖 大睿

程詠說,在葛沽,幾乎所有蔬菜都可以和海產品一起煎炒烹炸,比如大蝦炒土豆、皮皮蝦熬菠菜、鯰魚熬旱蘿蔔、鰨目魚燉疙瘩頭、西紅柿皮皮蝦滷、鱠魚熬蒜薹……一些做法傳承至今,也就形成了如今獨樹一幟的葛沽「老菜」的一些經典了。

-怎麼賣 -

一層海貨一層冰 小販走街串巷叫賣

有意思的是,葛沽是河海鮮的集散地,但葛沽的漁民很少,已是耄耋之年的呂申是一位頗有資歷的「文學愛好者」,他告訴記者,從事海鮮捕撈的多是東沽、西沽的漁民,他們出海打上來的魚蝦,由於地處偏遠,村子又小,就都運到葛沽鎮上來「批發」,而販運海貨為生的人一般被稱作「跑海的」。

「裝運海鮮是刷了好幾遍桐油的木桶。」呂申講述說,跑海的一般是吃了晌午飯後眯瞪一覺起來,就往葛沽趕,等漁船靠岸,就開始看貨開秤。

過去沒有冰箱,運送海貨「天熱的時候,在鎮外的冰窖裡買來天然冰,砸碎了,把躉來的魚一層冰一層魚碼好。」此時並不是馬上運到城裡,而是在轉天一大早,天還沒亮的時候,得運到東浮橋菜市。

在此時先要賣給賣鮮魚的小販,小販們挑著一副竹編的淺筐,一邊放一淺淺的木棚,新上來的魚混在碎冰裡。他們走街串巷叫賣,老主顧會從家裡拿個柳編的淺子或端個小盆出來買魚蝦。賣魚的小販手裡還準備著彎針和一些麻,預備在路上就遇到主顧時,可以用針和麻從魚鰓穿過魚嘴系個活扣,讓主顧拎回去了。

所以說,城裡人吃到的一般都會是前一天打上的海鮮。賣不完怎麼辦?至於賣不出的魚蝦,呂申介紹,跑海的人就運回村子繼續賣,或是用大鹽碼在缸裡醃,冬天時賣鹹魚。

點擊播放 GIF 0.9M

圖 大睿

還有直接賣「熟的」。

「天津北塘這邊也就是俗稱『海下』的魚販子、漁民,把海水煮熟的海蟹裝進小麻袋背在身上走街串巷,吆喝著賣:『大黃——啊』。」趙永強介紹說,挑著魚簍蒲包賣海蟹的,往往是鮮海蟹。

有些「門店」裡也賣「冰鮮」的,「講究的是大木桶裡一層冰,一層海蟹,不像現在,大水盆裡打著氧氣,賣活海蟹。人們以為活海蟹爬瘦了不肥,帶著水,也壓分量。」最講究的就是鱠魚的運輸了。

天津一直就有「一鮃二鱠三鰨目」的說法,天津渤海灣的大沽、北塘每年初夏捕撈之季,鱠魚集結海河河口。清詩人蔣詩在《沽河雜詠》寫道:「巨羅網得正春三,煮好藤香酒半酣,巨細況盈三十種,已教魚味勝江南。」在漢沽婚俗中,還要有長者念喜歌:「七碟八碗放兩邊,獨有鱠魚放中間……」漁民捕撈鱠魚出水,怕傷著鱗片,便先用茅頭紙包裹,再用碎冰鎮住,直接送到定點的客戶家中。

- 史說「吃鮮」 -

「噹噹吃海貨」是種風氣

如今,天津開海以皮皮蝦和海蟹為主,過去,海蟹只是「一味」。從深海到灘涂,魚蝦蟹貝的品種不勝枚舉,至於做法更是各家各有高招了。

圖 周小迪

海蟹做出津味便飯

漁家諺語、漁家號子的非遺傳承人劉翠波是濱海新區有名的詩人漁民,他介紹,對於蝦蟹貝類,是煮不如蒸、蒸不如烀,漁船上邊撈邊吃最過癮;用鹽滷起來,就形成津味「八大餷」。

只說這「蟹」的做法,詩人樊彬曾作《津門小令》稱頌:「津門好,時物細評論,嫩拌香椿嘗海蟹。」驚蟄過後,海蟹開始甩子,趙永強說:「天津人習慣稱甩子的海蟹為『老虎』,我印象當中,到這時候海螃蟹就到最後一季兒了,也不太值錢了,奶奶常會在院子裡喊一聲:『拿大臉盆,買老虎去。』用大盆將海蟹子衝刷下來,洗淨,晾乾,留著冬天吃。」蟹子咕嘟豆腐、熬大白菜、蒸雞蛋羹、熗腐竹,都是津味家常便飯。

呂申說,連麻蛤做法也和現在不一樣,「麻蛤要經開水冒一下,然後去殼要肉,再過開水焯一下,恰到好處之後,鹽末、香菜末、香油,澆上新炸辣椒油。」大酒樓裡,天一坊的「蟹黃丸子」、什錦齋的「炒全蟹」、先得月的「海蟹黃燜雞蛋」,天津的八大碗就有「燴海蟹羹」「清蒸海蟹黃」等,更是佳餚美味了。

麻蛤曾比皮皮蝦貴

天津有兩句很接近的老話「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和「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那麼當年海鮮價售幾何?

「倒敘」一下,在統購統銷的年代,蚶子麻蛤比皮皮蝦貴,大卡車拉來,幾分錢一鐵鍁地賣,皮皮蝦則在漁貨攤位上不顯眼的地方擺著。

上世紀五十年代,呂申的父親月工資有27元,養活一家7口,而當時對蝦的價格就是6毛左右一斤了,到了六十年代時,市面上一斤對蝦能和老外換3斤小米。

每個時代的海鮮價格高低不等,很多學者認為,不管是「借錢」還是「噹噹」,其實並不只是說「價」,更是一種風氣。於揚獻在乾隆三十二年《津門食品詩序》寫道:「凡海鹹河淡,應時而登者,素封家必爭購先嘗,不惜資費。雖貧窶士庶亦多竭帛錦尤效,相率成風。」

天津人吃海貨很有緊迫感,鮮味上市,百姓爭相購買,酒肆飯館也紛紛提出時令菜。獨特「風俗」流傳至今,成就了愛吃會吃天津人創造的津門海味體驗。

安全用餐 健康飲食

祝永遠吃得開心滿足

監製 | 大睿

文 | 水綠如藍 流食吳小兜兒

編輯 | 流食吳小兜兒

你「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天津人注意!支付寶硬核福利攻略來了,5折坐公交、7折坐地鐵,還有……
    天津人注意!支付寶硬核福利攻略來了,5折坐公交、7折坐地鐵,還有……
  • 當愛吃的天津人遇上懂吃的七鮮超市 鮮度爆表了!
    源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天津水產極為豐富,也讓天津人對海鮮河鮮有著特殊的「偏愛」。因為依海而生的天津和會吃懂吃的天津人,水產之鮮美被研究到了極致。天津人對海貨有多喜歡,對於海味美食就有多「挑剔」。為了滿足天津人「挑剔」的味蕾,七鮮超市可謂是做足了準備。
  • 天津人飯館必點的幾道硬殼菜
    天津人愛吃,好吃,對美食的要求那叫一個細緻,也就是因為這樣,提起天津的美食,總能說出滔滔不絕。天津人下館子,個個嘴挑,不夠味的餐館別管你賣多便宜,照樣沒人捧你的場。可要是味兒地道,即使你的巷口再深,天天都有人上你加門口排大隊。
  • 天津人奏耐吃卷圈!
    對於外地人來說煎餅果子和狗不理包子是天津早餐的符號可是對於咱土生土長的天津人來說還有一道隱藏小吃雖然沒有名聲在外但是深受自己人的喜愛那就是炸卷圈那種街頭小巷子裡炸出來的渾厚香酥吃著燙嘴摸著暖心的炸卷圈比起南方早茶那種精緻卷圈更多的是粗糙中帶點兒「草根」情結「草根」之中又是對細節的「肆橫」勁兒麵皮是炸卷圈的核心
  • 天津人已經太太太太太久沒吃夜宵了!
    俗語說:京油子,衛嘴子,耐吃出名的天津人可真是又好吃,又會吃!天津的燒烤店究竟有多少家?磨掉3層鞋底子都查不全,但是兔子吃過的這些館子,可都是夜宵客的聚集地!13年的王者,紅柳羊肉串都是20串起擼!「牛羊肉我都無所謂,夜宵不來幾串烤雞頭睡不著覺啊!」帶你去吃王灝龍家的烤雞頭,孜然和辣椒的味道充分融進了雞頭裡,特別入味,就連骨頭都是酥的!芥末控福利!
  • 天津人的命,全是撈麵給的!
    但這個事情在天津人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一碗麵條下肚,天津人哪裡還知道「苦」是什麼滋味。無論天兒多熱,當那碗滿是滷子與菜碼的麵條,穿舌過喉在身體內長驅直入時,整個夏天就變得無比熨貼。畢竟,這一碗,別處難尋。
  • 你有「情結」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些「情結」,有的是我們內心的執念,有的是個人癖好,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是我們內心世界、情緒波動的外在表現,因此被稱為「情結」。「情結」最早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術語,它的英文是「complex」,這個單詞指許多事物合在一起。在心理學上,「情結」指的是一群「無意識」的組合,或是人內心那些強烈的衝動,它們神秘又沒有來由,只是鬱結在心中。
  • 八一八廣州人的吃餅情結.
    很多老廣有炒牛河情結、有早茶情結...但我想說,其實小到只是餅,也牽絆著不少人。它可能獨具廣州特色,或早已融合各方精華得以延續。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廣州人的吃餅情結。🍪 鹹煎餅林記粥品店地址:越秀區海珠南路157號已經41年的老店
  • 天津人都耐吃的麵館,每一碗都就能夠實實在在溫暖天津人的胃!
    九河居  原老天津衛炸醬麵,很多天津人很小的時候常去吃,正經的天津味道。這家的麵條是自己抻的,透明玻璃窗可以看到師傅擀麵的過程。    十足的勁道  附近的老街坊對這家小店很熟悉,哪怕大姨家並沒有奢華門臉,但是卻成為老天津人整天念叨的津味麵館。
  • 大愛媽祖】天津人愛穿紅,源於媽祖文化
    在舊時天津,凡事求媽祖是天津人的一個獨特心態,媽祖成了老城和天津人的依靠。媽祖文化影響天津人的不只是女性著裝,尚潔介紹,在年俗方面,天后宮是天津的民俗文化中心。因為東門外天后宮的存在,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年貨市場。舊時過年每到臘月,宮南、宮北大街就熱鬧起來,有年節需要的各種雜貨,吸引了大量遊人,除了心理上的依賴,天津人的平日衣著也反映出媽祖文化的影響。
  • 被「處女情結」逼死的中國女人
    2015年,珍愛網以「處女情結」為主題對全國8000萬會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97.43%的男性在意自己的女友是否是處女;這個比例在女性中更高,98.97%的女性在意自己是否為處女;32.62%的男性表示是不是處女與是不是好女孩完全沒關係;也有30.93%的男性認為有一定關係,但不是必要前提。
  • 論吃點心,還是咱天津人說了算!
    在天津,吃點心不是愛好,而是習慣。上至百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孩童,點心可是大家的心頭好。槽子糕,天津人叫「爐元兒」。爐元兒色澤濃鬱,入口鬆軟清香,聽說乾隆慈禧很愛這口兒哦。白皮兒也是深受天津人喜愛的點心,餡料有很多種,比如豆沙、棗泥、紅果、白糖、草莓、香芋、芝麻等,還有甜鹹的……口味可太多啦!
  • 天津人不是喝著海河水長大的,卻是喝著海河奶長大的!
    Ta默默的陪伴了我們六十三年 從不高調 Ta幾乎沒做過電視廣告 憑藉口碑走到今天 Ta很少做媒體推廣 代言人就是全體天津人 Ta那就是
  • 韓國人吃海鮮比日本人硬核,處理過程只要五分鐘,看著就很過癮
    中國周邊有很多靠近海邊的國家,其中就有兩個國家海鮮產品十分的豐富,估計大家腦海中,已經想到這兩個國家的名字吧?第一個就是日本,而第二種則是韓國,你們有聽說過嗎?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對於海鮮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無論吃什麼樣的海鮮,都是不會用溫度去烹飪,畢竟高溫是會破壞原來的口感和營養價值,所以每一次吃的時候都是會做成刺身啦。
  • 「洛麗塔」情結陰魂不散,「怪叔叔」無處不在
    2020年4月,「煙臺上市公司高管性侵養女」事件引爆輿論。報案的女孩表示,2015年其母親在網上認識要收養孩子的「養父」鮑毓明,她於同年被送到「養父」那裡居住。從2016年起,她被「養父」鮑毓明長期控制在山東煙臺某公寓,3年時間裡遭到多次性侵,自述「第一次被性侵時剛滿14周歲」。
  • 天津人就耐這口「黃湯」老味 咖喱油是27年的「秘密」(圖)
    事實上,除了對撈麵情有獨鍾,天津衛對於拉麵的情結
  • 天津人奏耐吃大餅卷一切!
    這不只是南開人熟悉的味道,是所有天津人熟悉的味道,煎餅果子保持著津味兒早點的傳統,而大餅夾雞蛋則代表著創新,有著濃厚的時代特點。據說一個天津人5歲就能獨自拿倆雞蛋出門來套雙餜子的煎餅餜子10歲就開始漿子外帶兩片白豆腐15歲靠鼻子就知道鍋巴菜的滷子是不是放多了20歲吃過的棒槌餜子能繞地球一圈
  • 天津人的2021,吃飽肚子才能「牛」轉乾坤呀!
    「嘎巴菜」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鍋巴菜」,你可能聽過這麼一句話:天津的鍋巴菜裡頭「既沒鍋巴也沒菜」,但是那絲毫不影響天津人對它的喜愛啊 天津人的講究,從一碗老豆腐裡就能看得真真切切,一碗熱乎的老豆腐飽含著天津人對早餐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