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某知名衛視《百科全說》欄目大熱的西木博士,曾在節目中公開發表了「浸出法制油工藝劣於壓榨法」、「浸出油沒有營養」、「調和油都不太好」等關於食用油選擇的奇葩言論,讓不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都懵圈了。
針對近期所謂『西木博士』的錯誤言論及社會關於食用油的熱點問題,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在第25屆學術年會暨產品展示會上組織召開了專題會議,還原事實真相,澄清不實之詞。會議由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中國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教授主持。
從科學角度看,壓榨法源於傳統作坊的制油方法,採用機械方式榨油。浸出法則是用國際上公認和通用的食品級溶劑從油料中抽提出油脂,屬於食品工程上的萃取原理,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先進生產工藝。
而西木的不實言論正是從浸出法工藝中的「植物油抽提溶劑」下手,將「抽提溶劑」與普通汽油類比,事實上,浸出工藝採用的是國家專為油料加工安排生產的專用烴類溶劑,主要成分為正己烷,屬於食品級溶劑。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壓榨法還是浸出法製取的油脂,都屬於不能食用的「毛油」,「毛油」還要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臭等精煉工藝,達到國家標準後,才能成為可食用的成品油。
總之,浸出工藝和壓榨工藝並無優劣之分,西木發表的「浸出法制油工藝劣於壓榨法的言論」實屬危言聳聽。
浸出制油溫度不超過125℃,浸出溶劑自身不含有苯並(a)芘
西木認為在壓榨制油過程中,因溫度不超過150℃,所以不會產生苯並(a)芘,而一般浸出制油的溫度可以達到150-250℃,可以產生苯並(a)芘。對此,專家回應稱,浸出制油過程(油脂浸出、混合油蒸發、汽提等)的溫度均不超過125℃,而非西木所說的溫度範圍(150-250℃),顯然他對油脂的製作工藝不太了解。
另外,油中是否含有苯並(a)芘,關鍵要看油料品質及油料的預處理是否得當等,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不經過精煉的壓榨油也會產生苯並(a)芘,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不提倡作坊式壓榨用油的原因。
首先,任何植物油要達到安全衛生的標準都必須進行精煉,調和油的好壞和精煉與否沒關係,主要取決於原料油品質的好壞。其次,調和油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成品油按一定工藝、比例調配製成的食用油,不僅脂肪酸組成的平衡性好於單一植物油,還含有更為豐富多樣的營養成分,風味也更好,更適合熘、炒、煎、炸等日常烹調使用。可以說,調和油比單一植物油更具優勢。
西木稱「調和油都不太好,基本都是精煉的」,恰恰證明他對精煉油、調和油缺乏科學認知。2016年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及2015版美國膳食指南都強調食物要多樣性,這對於食用油來說也不例外,調和油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食用多樣性植物油的問題。
轉基因食用油中不含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食用油一樣安全
相信有化學常識的看官們都知道,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而DNA序列只存在於蛋白質當中,而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各類脂肪酸,蛋白質是不與脂肪酸結合的。食用油經過精煉後是不含有蛋白質的,因此食用油中也自然沒有轉基因物質,轉基因食用油與非轉基因食用油一樣安全。
咳咳,小編的工資與閱讀量掛鈎,大家轉起來啊~麼麼噠!
《麼敢當》每周二到周五中午11:50與您相約齊魯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