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某知名衛視《百科全說》欄目大熱的「」西木博士",曾在節目中公開發表了「浸出法制油工藝劣於壓榨法」「浸出油沒有營養」「調和油都不太好」等關於食用油選擇的奇葩言論,讓不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都懵圈了。要知道,在我國,浸出法制油也已佔到整個制油能力的80%以上,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我們還能好好吃飯麼?
針對近期所謂"西木博士"的錯誤言論及社會關於食用油的熱點問題,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在第25屆學術年會暨產品展示會上組織召開了專題會議,還原事實真相,澄清不實之詞。
一、浸出制油工藝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生產工藝
首選,我們要明確一點:我國和國際上一樣食用植物油的製取一般採用兩種方法:壓榨法和浸出法想要知道這兩種製取方法有什麼區別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它們的原理:
●壓榨法:
壓榨法是用機械壓榨方式從油料中榨油的方法。它淵源於傳統作坊的制油方法,現如今的壓榨法已是規模化、工業化的作業,但基本原理沒有變化。
●浸出法:
浸出法是採用食品工程上的萃取原理,用國際上公認和通用的食品級溶劑從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種方法。這種萃取本質是一種物理的溶解操作過程,萃取過程中並不發生油脂與溶劑的化學反應。
從世界食用油脂製取工藝的發展歷史來看,浸出制油工藝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生產工藝。二十世紀初,浸出法首先在發達國家得到應用和發展,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如今,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超過90%的植物油是採用浸出法製取的。
我國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通過消化和再創新,使得浸出法制油已佔整個制油能力的80%以上,其裝備和技術水平已經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
因為,無論是壓榨法還是浸出法製取的油脂,一開始都是不能食用的,被稱作「毛油」。按國家標準規定「毛油」必須經過精煉才能食用。也就是說,壓榨和浸出只解決了毛油的製取,而要將毛油變成成品油,還都必須經過精煉過程。
▲從左到右分別是:毛油、中和油(經過脫膠和脫酸)、脫色油(經過吸附脫色)、精煉油(經過脫臭)
至於是用浸出工藝還是用壓榨工藝,這就要看植物油料的品種和加工特性了。這就好比我們買衣服,什麼身材選擇什麼尺碼,合適才是最好的啦!
目前國際上通用做法是:含油量較高的植物油(如花生和菜籽等),通常採用先壓榨後浸出的工藝制油;含油量較低的植物油料(如大豆等),通常採用直接浸出工藝制油。
為了充分利用油料,提高經濟效益,壓榨後的油餅一般都要繼續進行浸出制油。與壓榨工藝相比,浸出工藝具有粕中殘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生產條件好,油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等優點。
三、油脂精煉既能去除有害雜質,還能保留多種營養成分
我國食用油國家標準中規定「毛油」必須經過精煉,除去其中的有害成分(如苯並(a)芘、黃麴黴毒素、溶劑、農殘、多環芳烴等)和某些「雜質」(游離脂肪酸、棉酚和膠質等),成為符合國家標準的合格的成品油脂後才能食用。
▲從左到右分別是:大豆、經過膨化處理還未浸出的大豆料胚、豆粕
因為,毛油中有些成分對人體健康是有好處的,應在精煉過程中儘可能多地保存下來(如維生素E、植物甾醇等)。所以,油脂的精煉是一項靈活而又複雜的工程,精煉的深度要根據毛油品質和成品油的等級要求,靈活組合工藝和設備,既要最大程度地除去有害成分,又要儘可能多地保留各種有益成分。
小編總結起來就幾句話:市場上的食用油產品只要符合我國食用油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都是安全的,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學,不信謠,不傳謠!
來源:燕趙都市報、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