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楸帆:科幻是加速主義時代的安慰劑

2020-12-13 界面新聞

科幻文學發迄於工業革命。彼時,文學家們有感於舊有社會在技術爆炸中的轉型,開始用類人或非人生物的新意象表現人的異化。瑪麗·雪萊在這一背景下寫作的《弗蘭肯斯坦》,成為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也開啟反思倫理與科技關係的文學母題。此後的科幻文學,在現實和臆想之間開創出第三向度,成為文學系統中緩解現實焦慮,投射多樣想像的出口。

因此,科幻作品並不是「空中樓閣」般的幻想,而是基於現實的沉思。比如,科幻作家韓松的《醫院》三部曲就曾被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拿來與魯迅《狂人日記》作比,後者認為兩部作品共同呼應了20世紀文學中的「病、醫療與文學」主題。回顧近年的雨果獎獲獎作品,會發現它們的主題也牽涉著眼下的現實。比如2019年最佳長篇《計算之星(The Calculating Stars)》描述美國航天領域中的性別歧視,最佳短篇《女巫的遁逃異世界實用綱要指南(A Witch’s Guide to Escape: A Practical Compendium of Portal Fantasies)》關注抑鬱症,2020年的最佳中篇小說《This Is How We Lose The Time War》則有意地淡化了性別指涉。

而陳楸帆作為當代華語科幻作家的代表之一,曾提出「科幻現實主義」,認為其能夠對現實主義文學進行補充。他的科幻小說往往指向社會議題,探討科技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昨日下午,陳楸帆以「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為題,與青年評論家王輝城一起在上海書展期間分享了有關當代科幻作品的看法。

科幻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

「加速主義」對技術絕對推崇,倡導全然接受技術革新帶來的社會變化。它在20世紀初伴隨著未來主義運動興起,意圖摧毀舊有結構,進入嶄新未來。對於「加速」過程中湧現的社會問題,加速主義者們採取「看不見」的態度,認為時時革新的技術能夠彌補糟糕的後果。這種不顧一切的瘋狂容易導向極端情緒與顛覆性的社會災難。

隨著「技術加速主義」侵入現實,工業化與全球化進一步加深,人的異化程度愈發嚴重。「異化」最初的使用語境是工業革命,當時的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操縱下,履行非自發性的機械勞動,無法產生對勞動意義的認同。在陳楸帆看來,今天的「異化」更多的是出於科技的影響,令自我認知、人際關係、時空觀感與工作概念都發生變化。

他進一步指出,這個新時期的「異化」問題,「完全取決於我們站在什麼立場上去討論解釋」。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異化」是「進化」的詮釋。隨著技術的劃時代革新,人類改造與適應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人均壽命、教育情況、認知水平與前工業時代大為不同。但如果採取非人類中心視角,用「蓋亞理論」,即所有生物共同維繫地球運轉進行思考,那麼人類在加速主義趨勢下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會讓地球生態圈失衡,甚至反向加速人類的自我滅亡。

人在技術加速時代產生的「異化」,以及如何反映與警惕這一技術進步的副產物,成為陳楸帆創作的關注重點。早期作品《動物觀察者》中的技術想像,是將某種動物特性移植給人。人擁有「超人」能力,但會受獸性誘惑而輕易失控。2019年出版的《人生算法》一書中收入《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小說採取偽紀錄片腳本形式,探討生育這一維繫物種繁衍的關鍵問題:如果技術能夠讓任何人都擁有生育自由和權利,那麼你是否會選擇體驗生育的痛苦與危險?陳楸帆說,「寫作靈感來自許多朋友的孕期日記。她們的感受很真實。這是一個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

版本: 花城出版社 2020-6在新書《異化引擎》中,收入了9篇小說。其中,《巴麟》描繪了一種類人生物「巴麟」,他與人類存在溝通上的隔閡,由於地位懸殊遭到欺凌。故事中的主角嘗試彌合裂痕卻屢次失敗,揭示了「在任何時候,理解『他者』是困難的」。《無債之人》則將人物設定為一旦出生就背負著巨額債務,即使死亡,債務也能保留到再生的來世,償還之路永遠無法終止。這正像是當代生活的一種隱喻:「每個人都是債務的奴隸」。

王輝城評價陳楸帆善於抓住生活細節,關切社會議題,「擁有一種超現實的洞察力,通過觀察將現實科幻化」,陳楸帆則回應,正是「科幻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能夠抽離日常生活狀態,從更大的時空尺度看待人類、自然與宇宙」。

過分強調科學主義會喪失文學闡釋的多義性

王德威在科幻研究學者宋明煒《中國科幻新浪潮》一書的序中指出,科幻對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進行反思,通過解構和重組「人」的意義,「科幻小說遠離主流定義的現實或真實,尋求跨越、穿越、超越的可能」。此前,陳楸帆就曾經在一次對談中提及,科幻小說會成為現實的一種「替代性的(alternative)」、「另類性」嘗試。

本次活動中,陳楸帆同樣強調,科幻是加速主義時代的一種安慰劑。加速主義的表徵之一是對工具理性的高估,與之相對,感性的重要性被忽視。他認為,過分強調科學主義會喪失文學闡釋的多義性,應該用文學的詩性審美來模糊無法解釋的邊緣問題,才能讓更多的人進入想像空間。

在科幻中並置宗教或信仰是陳楸帆慣用的一種模式。他解釋說,某種角度看來,科學和宗教信仰是一回事:在人類歷史上,它們都扮演了理解世界的框架,人們在不斷驗證中重新闡釋最初的假設,排斥另一套自己不接受的話語。更重要的是,信仰有效撫慰了現實焦慮。陳楸帆的作品也體現著儀式、宗教與信念。收錄於《異化引擎》的《初神狀態》將場景設置在末日後的上海,其中一位主人公在意識渙散時堅持去圖書館還書,他通過這一儀式來顯示自己尚屬於文明社會。長篇小說《荒潮》提到古老的潮佔儀式,還用廣東地區的日常祈福包裝了賽博朋克的機械降神。

另一種方式是在本土性經驗中尋求創作靈感。鄉土與科技兩種元素之間不存在優劣勝敗的價值判斷,它們可以互為補充,成為凝聚文學的核心。陳楸帆坦陳自己轉向家鄉經驗存在過一個掙扎的過程,「迴避到無法迴避,才發現家庭和血脈決定著你如何在世界上尋找自己的位置。」在《匣中祠堂》(收錄於《異化引擎》)一篇中,傳統的潮汕祠堂文化成為連接代際情感和價值觀的象徵,被寄予有效延續社群的願望。《荒潮》有意識加入潮汕方言、習俗與宗族文化,成為富有地域特色的科幻書寫。

選擇轉向本土性經驗,挖掘獨特的世界觀,能夠幫助中國科幻在世界科幻中定位。陳楸帆說,寫作不會總是順利的,但他越來越有一種感覺:「西方樹立了許多二元對立的關係,比如先進和落後、現代和原始、科技和自然。中國則傾向處理成互相轉換融合的和諧狀態,比如太極與天人合一。」

科幻「新浪潮」中的另一種可能

美國衛斯理學院副教授宋明煒在其著作《中國科幻新浪潮》一書中認為,繼20世紀初與五六十年代之後,中國科幻在21世紀迎來復興,是一輪「新浪潮」。近來,中國科幻作者斬獲國際獎項,國創科幻電影票房大賣,眾多當代作家轉向科幻創作,也佐證了中國科幻重新在當代文學浪潮中興起的現狀。陳楸帆對這些現象進行了肯定,也表達了擔憂:比起擁有科幻創作傳統的美國,中國本土的創作者數量們仍然不足。在創作水平上,絕大多數作品對標了上世紀的西方美學風格,在題材、文學性與思考深度上依舊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版本: 上海文藝出版社副標題 2020-4為了回應「新浪潮」,科幻的界限也應該擴大。《衛報》曾撰文指出,英國當代文學巨匠伊恩·麥克尤恩的最新小說《像我這樣的機器》探討了人工智慧的倫理、機器與人類之間的愛情,儘管麥克尤恩本人不承認,但它也屬於科幻範疇。陳楸帆也提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把她的經典《使女的故事》定義為推測性小說,但它顯然屬於科幻——用極端方式構建未來,但探討社會議題。

AI寫作是陳楸帆一直在嘗試的領域。在《恐怖機器》中,機器「分裂者」所說的話來自AI程序的自動生成,但仍然稍顯生硬。陳楸帆說,相比寫作《人生算法》的2019年,機器寫作的算法模型已經有極大進步。在最新的英文寫作試驗中,AI的創作已基本與人類無異。他對這一技術革新抱著開放心態,認為主動迎接的姿態能夠超越被動的等待。甚至,他想在未來做文本試驗的項目,讓人工智慧和人類作家共同寫作。

不過,陳楸帆還是強調,好萊塢的陳詞濫調並沒有過時,「愛」依舊是足夠強大的力量。「愛沒有辦法量化,也沒有辦法結構化。無論是自我個體的反應,還是主客體之間的動態結構,它都是雙向互動的存在。而機器,永遠只在模仿,即使模仿得足夠像,也無法複製情感。」

相關焦點

  • 科幻文學 | 荒潮
    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的矽嶼——一座被進步浪潮拋棄的垃圾之島,對生態災難習以為常的麻木島民迎來了不可預知的變化:宣稱要用環保技術造福矽嶼的外來資本精英;在底層苦苦掙扎沉湎於電子毒品的垃圾少女;為拯救受未知病毒感染的愛子而不惜代價的宗族老大……在人與機器交相輝映的共生時代,個體的靈魂與命運如同風暴中的葦草,彼此交織纏繞,在人類文明飛升前夜譜出一首恢弘、繁複、迷幻、黑暗的荒潮狂想曲。
  • 這次AI要和人類聯手寫科幻小說了
    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AI不但很能幹,而且越來越多才多藝。它們既會寫詩,也可以創作音樂,還能畫畫。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
  • 科幻才是人類最大的現實主義 一位北大學霸的斜杠人生
    然而陳楸帆還有一個斜槓身份不容忽視,那就是科幻小說作家。16歲時,他發表的作品《誘餌》就獲得了少年凡爾納獎(校園科幻大獎)的一等獎。在那之後,他還寫出了《麗江的魚兒們》、《鼠年》、《霾》等一批獲獎作品,獲得9 次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3 次中國科幻銀河獎,1 次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有人決定試一試,讓AI來輔助人類,寫科幻小說。「人類」的一方,則是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楸帆等在內的11位科幻作家。創新工場和傳茂文化共同開啟了一個名叫《共生紀》的實驗。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
  • 紀念|科幻作家葉永烈,他是永遠堅定地維護科幻文學的人
    葉永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隨後,葉永烈創作了《飛向冥王星的人》和《殺人傘案件》等偵探科幻小說;1980年代,葉永烈又發表了《腐蝕》 等社會批判性的科幻小說,葉永烈的科幻小說題材廣泛、影響深遠。科幻作家陳楸帆把葉永烈視為自己的一個引路人,「他打開了我通向科幻的大門。」陳楸帆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對科幻發生興趣就是從讀葉老師作品開始的。
  • 騰訊研究院的第一條Vlog,我們採訪了一位科幻作家
    第一期「出院」,我們有幸訪到了科幻作家陳楸帆。我們發現以「陳楸帆」為關鍵詞在B站搜索,點擊量最高的視頻是他解讀《三體》。陳楸帆從北大中文系畢業,先後就職於Google等科技公司,後成為一名「總裁作家」,一邊寫作,一邊運營一間技術公司。
  • 從單性繁殖到山東女孩上太空種大蔥,科幻小說如何打破刻板印象?
    陳楸帆科幻作家歷史上有許多女性作家,通過男性化名才得以發表作品甚至獲獎,也就是藉助於近50年來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以及平權運動,才讓這樣的境況得以改善。但展開這個故事之前,我們先回到歷史,看一看科幻小說是如何與女性主義發生關係的。烏託邦中的女性想像回到1818年,現代科幻小說的源頭。
  • 薦書|好看的科幻小說集錦:用寫作的溫度來抵禦現實的嚴寒
    本期我們帶來科幻小說專題,包括獲得雨果小說獎的作家劉慈欣和郝景芳,以及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讀完他們的文字,我們會意識到科幻不光是豐沛的想像和科技感的冰冷,更多的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思考和對人類處境的人文關懷。1.劉慈欣
  • 周末科幻 | 女性的科幻與科幻中的女性
    亨利埃塔·達格代爾的《遙遠時代的幾小時》(1883)和凱薩琳·海倫·斯賓塞的《未來的一周》(1987)這兩部澳大利亞的作品則描繪了政治改革和婦女參政帶來了未來烏託邦社會。孟加拉作家羅赫亞·謝卡瓦特·海珊的《蘇丹娜之夢》(1905)是一個建立在適當的科學和技術之上激進的女性烏託邦。女性作品中的這一烏託邦傳統在後續的數十年間已經被廣泛遺忘,直到被20世紀70年代的女性主義學者們重新挖掘出來。
  • 去年是個好年吧——評2019《中國科幻年選》
    (《擬人算法——2019中國科幻年選》)《2019中國科幻年選》直到今天才面世,但我以為這個時機也是恰到好處的。我相信2029、2099甚至2199(如果人類足夠幸運)年的中國科幻研究者,仍然會時不時地回到這篇年選之中,試圖通過這些科幻作家的眼睛去理解,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話語的暴力讓真相隱失在嘈雜的口水戰之中,但科幻似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邊緣性逃過此劫。
  • 《攻殼機動隊》:後人類主義時代的來臨,是喜是憂?
    而這種真的擁有「智能」的機器人卻早已在科幻作品中大放異彩。這類多被我們劃分到賽博朋克類型的科幻作品總是逃不開如下思考:當經過編碼的程序擁有自我意識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們」的存在?賽博朋克是科幻電影一種風格,科技高度發達之後,人與機器的界限逐漸模糊,虛擬與現實彼此交融,在物質極度富足精神卻越發空虛的同時,也映襯出身處這樣悲觀社會中人類自身的渺小。但賽博格的最早概念,並非來自科幻,而是為了解決人類在未來星際旅行中,面臨呼吸、新陳代謝、失重以及輻射效應等問題。
  • 中國科幻:古老傳說成就當代神話-光明日報-光明網
    《意見》一經發布,便在行業內外引起廣泛討論,被視作開啟中國科幻新徵程的「科幻十條」。科幻作品發展至今,「強設定」和「高概念」已然不再新鮮,與視覺衝擊力強勁的特效相比,科幻電影中的「科幻精神」與「人文內核」中那些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人性叩問、社會思辨、生活點滴,才更為引人共鳴、震撼心靈。想像未來的邊界,正是為了看清當下,令觀眾從一部科幻作品中,得以看見未來、看見眾生、看見自己。
  • Owhat邀請迪麗熱巴,攜手中國科幻天團加入iSpace火箭發射項目
    8月20日,IM星際美術館官方微博宣布與Owhat、i-Space聯合發起的i-Space 2020火箭發射計劃,同時宣布新加入的三位合作夥伴,分別是青年演員迪麗熱巴、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這是航天發射首次集結娛樂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受此啟發,戰後他與同事開創了對安慰劑效應的科學研究,證明了安慰劑的療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是病人的主觀臆想。比切爾等人的工作直接導致美國新藥審批標準的重大變革,以及為了淘汰無效藥物而對現有藥品市場的大清理。(詳見:)疾病和創傷的各種症狀中,疼痛或許是最普遍的一種。也許正因為如此,「病痛」常常被作為「疾病」的代名詞。比切爾等人早期的安慰劑研究也主要集中於它對疼痛的作用。
  • 中國科幻電影如何突破瓶頸期?
    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在發布《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時也表示:「中國科幻產業平穩向上發展。2019年我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顯著增長。」然而,儘管科幻的市場規模在持續擴大,頭部影視投資公司對科幻類型的投入不斷加碼,為何《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電影沒有再創造票房奇蹟?
  • 「最美的謊言」神奇的安慰劑效應,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這些例子來自醫學觀察,它們都反映了安慰劑效應——吃「假藥」的人和真藥一樣有效。過去,學術界認為安慰劑效應與真正藥物的療效有本質區別。因此,在研究藥物療效時,應設立安慰劑組,排除安慰劑效應,從而確定藥物的真實療效。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上也是一樣的,心理學家應該把安慰劑效應排除在心理治療的真正療效之外。
  • 宅男不上網的時候都在幹什麼 科幻漫遊書單
    Reddit 評選的百佳好書前十名,除了第七名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第十名的《哈利·波特》還有穩踞第八的聖經,剩下的全都是科幻科幻科幻科幻. 他們大力安利的有史以來最棒的科幻小說也絕對會好看。若是要高咖,那就說這反映出了那時候語言系統和社會體系同步的紊亂,或者說是相比現在,賽博朋克的時代信息化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甚至現實中的實體都被迫「信息化」,一切都更加粗暴直接,指代意義更加明顯. 停停停,哪有這麼多廢話可以講,這本書這麼贊,就別說話快去讀吧。
  • 《伊洛納》南瓜安慰劑哪裡刷 南瓜安慰劑獲取攻略
    那麼用於解除噩夢的安慰劑應該到什麼地方刷呢?今日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安慰劑的獲取心得。 安慰劑獲... 在伊洛納手遊中,南瓜噩夢是一個非常噁心的DEBUFF,效果是降低所有耐性,對還在開荒的冒險家來說影響較大。那麼用於解除噩夢的安慰劑應該到什麼地方刷呢?今日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安慰劑的獲取心得。
  • 神奇的安慰劑效應
    這些人說的是真話,他們覺得很快就有人幫自己解決牙病的困擾了,少了焦慮和恐懼情緒,放鬆了下來的感受和安慰劑的作用效果一樣。3安慰劑可激發安慰劑效應當病人對某種藥堅信不移時,安慰劑效應就可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提高醫療質量。所以,新藥問世,做療效評價時,要把藥物的安慰劑效應估計進去。
  • 直播賣車,一劑「安慰劑」麼?
    直播賣車,一劑「安慰劑北青報《汽車時代》的公號今天有篇報導,其中有一句「縱有主播千萬種,訂單只是揮揮手」,可見效果也就那麼回事兒。十分同意文中的觀點:汽車畢竟是一個複雜產品。沒錯,汽車畢竟和李佳琦手中的口紅不一樣,口紅用著不爽,大不了不用了,再買別的。汽車用著有問題再買一輛?能做到這樣的,恐怕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