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科技發達的時代中,越來越多的家庭都失去了該有的氛圍,某些安靜閒適的午後,彼此之間都隔著一個手機,這也成了隔閡親情的隱形的牆壁。而與此同時,家長們為了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就自然而然的就掀起了一場「假性陪伴」潮流。
小李就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女兒,一天女兒想讓她陪著一起玩遊戲,可是小李正在用手機看著電視劇,於是用「你先給媽媽用積木拼一個大別墅,媽媽再和你一起玩」來搪塞女兒。
可是當女兒很快的完成後,給媽媽看時,小李則是眼盯著手機屏幕,嘴裡敷衍的應著「好看好看」。孩子這時也隱隱約約的感受到媽媽的敷衍,於是就跑回了臥室生起了悶氣。
其實,有很多家庭給予孩子的都是假性陪伴,也稱為「物理陪伴」,玩著手機坐在孩子身邊,這不叫陪伴,甚至還不如讓孩子一個人的獨處。
01那麼什麼是假性陪伴?
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陪著」孩子玩耍,但是視線一直停留在手機、電腦等一些電子設備上,而真正「玩起來」的只有孩子一個人而已。
家長可以指責孩子上課心不在焉,但是孩子同樣也能夠向父母這種「心不在焉的陪伴」提出意見。這種物理陪伴也稱之為假性陪伴。
許多的家庭矛盾都來源於父母在關心孩子生活心理方面的缺席,或許是事業與家庭不能兼顧,又或者經常用各種藉口搪塞與孩子的約定,久而久之,這種家長在孩子心裡就被定義為「說話不算話」的父母。
其實在孩子的年幼時期,父母可以不一定帶給孩子充裕的物質生活,但是一定要養足孩子們的精神生活,而這基礎就是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陪伴。
陪孩子玩遊戲、做功課、拼積木的同時玩手機,看電視,就是一種忽略孩子感受的行為,並且也是不稱職的陪伴。
02「假性陪伴」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一、使得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
孩子在幼兒階段時的心態都是十分單純脆弱的,當家長陪在自己身邊玩著手機時,久了孩子就會慢慢的將自己對號入座: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聽話,做的不夠好,才讓爸爸媽媽不願意陪自己玩耍的呢?
其實家長在孩子背後的支持是孩子前進的最大的動力,而經常被「忽略」的孩子即使很想要努力進步,贏取父母的關注,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他們始終認為父母一定會忽視自己的一切改變。
所以說,時間久了,孩子的性格就變得十分孤僻內向,甚至自卑到不敢與外人交流,抗拒社交,喜歡始終拘泥於自己的世界中。
二、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作為父母一定要權衡家庭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因為每位家長都會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而去努力、辛苦的工作,所以自然在照顧孩子方面就拖了後腿。
對於白天父母因為工作而見不到他們,無法陪伴自己的這種情況,大多數孩子還是能夠理解的,他們也會很懂事的明白爸爸媽媽是為了撐起這個家才去工作的,也悄悄的把陪伴自己排在了後面。
可是當家長不上班休息的時候,也無心陪伴孩子,而是抱著手機扣來扣去,視線也很少放在孩子身上,這時,孩子們心裡就會往「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這方面去想。這也會讓孩子經常產生消極沮喪的情緒。
三、極其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在這個世界降臨時,將會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需要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而在此期間,孩子因對外界未知的迷惑,而很難去相信外面的世界,所以說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唯有父母的陪伴可以讓他們一點點的增加安全感,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開心是什麼感覺。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並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義務,就會讓孩子心裡產生揮之不去的恐懼,對著周遭的人或事物都保持著警惕心與排斥心理。
一旦家長沒有及時發現並制止,這種消極心理就會代替家長的陪伴,一直到孩子長大。成年後的他們已經形成了定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特徵,就更難祛除掉兒時留下的創傷了,嚴重的話還很有可能發展成焦慮、抑鬱等方面的疾病。
所以各位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假性陪伴的危害,它可能會摧毀孩子的童年,剝奪了他們的快樂,甚至於形成很嚴重的心理缺陷疾病,這也影響到他們今後的生活、學習與工作。而沒有一個好的性格,在社會中就很難立足穩定。
03家長如何將「假性陪伴」轉變為高質量的陪伴?
一、學會了解孩子的內心
這就要求各位緊家長儘量做到換位思考,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心理想法和處境,當置身處地後就會很容易理解、原諒孩子的某些無理取鬧了。
就比如,孩子在做功課時總是跑神,或者故意不認真完成作業,如果父母從根本上觀察孩子的心理路徑,而並非直接通過行為下定論:這孩子可真皮!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那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自尊心在慢慢的增長 ,家長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讓孩子的內心出現深刻的烙印。
二、提高陪伴效率,平衡陪伴與工作時間
其實許多家長不陪伴孩子也是有自身迫不得已的苦衷的,就比如平常工作太忙,只能全國各地的奔波,根本沒時間陪孩子學習、玩耍,或者,忙了一天,實在身心疲憊。
但是不妨找到一種高效陪伴的方式,能讓孩子在父母特定的陪伴時間內得到充分的關愛與陪伴。即便高質量的陪伴僅僅有一個小時,也可以產生極大的積極的作用,比玩著手機坐在孩子身邊強一百倍。
三、慎重考慮陪伴的「內容」
陪孩子看一個小時的動畫片,實際上意義是不大的,因為期間孩子從中並不能學到什麼,只是純屬娛樂,此外,與父母的互動也比較少。
如果家長在陪孩子時,教孩子畫一幅畫,搭建一個積木城堡,或者拼拼圖,等等,這些不僅增大了親子間的互動空間,還能讓孩子從中獲得不少有樂趣的事物。
作為家長應多閱讀育兒書籍、資料,儘量一切將孩子作為出發點,去確定陪伴的形式和內容,而不是想當然的獨立替他們做決定。
四、與孩子面對面交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
許多家長總是會用大人的視角去審視孩子的行為,自然要求與標準就更高,孩子的一切做法在他們眼裡都是錯誤的、不恰當的,既而彼此之間就產生了許多矛盾,喋喋不休的說教只會讓孩子心煩,從而變得十分叛逆不容易管教。
而會陪伴的家長,一般都會放下身段與孩子一起「瘋癲嬉鬧」,讓孩子打心底的接受父母,讓孩子把父母當成一個大朋友而不是嚴厲的「家長」,而這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與前提。
父母應儘量在工作與陪伴之間權衡好時間,即使實在無能為力,也要尋求更高效的陪伴方式,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給予最多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