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2020-12-22 張女子育兒

文|張女子育兒原創,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同樣是陪伴孩子,3個家庭的不同狀態,都反映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雖然在不斷提高,但是卻給了人們更多的壓力,很多人都會為了賺錢謀生而到處奔波,這樣也就導致了很多的留守兒童。孩子的童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其中留下的遺憾與陰影,是再多金錢都無法彌補的,你知道麼?

案例

日常生活中,幾種常見的孩子缺少父母陪伴的情況,看看那個戳中了你的心!

周末,父母帶著孩子去遊樂場玩耍。

第一個家庭:

一個三口出遊,兩個年輕的父母,在充氣城堡外面,自顧自地聊著天,對於孩子的呼喊,都不怎麼搭理,偶爾只是簡單回應一下,還說趕緊去玩,不晚我們就回家了。本來興致盎然的小傢伙,慢慢地卻沒有多少玩樂的興致了。

第二個家庭:

一對母女,兩人坐碰碰車,母女兩人並排坐著,媽媽還一直在跟女兒說笑,但是小姑娘卻一直看著其他地方,眼神中有著淡淡的羨慕與失落,因為其他小朋友都是父母陪著的,而她身邊卻只有媽媽。

第三個家庭:

同樣是一家三口出行,卻是由爺爺奶奶陪著在玩小火車,時間有點晚了,這裡都沒什麼人玩了,很多人都陸續回家了。但是小朋友卻依舊不想回家,雖然有因為貪玩的原因,但是卻也有父母的原因正在。

奶奶說:「妞妞,我們都玩一天了,時間有點晚了,該回家了。」小傢伙卻不想回家。奶奶又說:「妞妞,爸爸媽媽這個時候應該回家了喲。你不想爸爸媽媽麼?」讓人意外的是,小傢伙的回答,直接說不想。還說他們一天就是知道忙,從來都不陪我的。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

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陪伴的缺失,不僅會讓孩子的童年留下遺憾,還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我們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容易忽略的問題,很多父母都在犯,別不在意

將陪伴孩子錯誤地認為是陪著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雖然每天陪著孩子,卻根本沒有真正地陪伴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像案例中的第一個家庭一樣,雖然一直在孩子身邊,但是他們的心,卻沒有在孩子身上,不是自顧自地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對於孩子的呼喚,也是愛答不理的。這樣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可能還是一種傷害,因為這可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們了。

建議: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還是要用心一些,把心思用到孩子身上,多和孩子互動,陪著孩子玩耍,其實在與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會更加快樂,更加健康成長,同時,父母也能夠體驗到也孩子相處的樂趣。

滿足孩子物質需求,忽視精神需求

很多父母,都是忙於工作,為了賺錢,可能都是早出晚歸,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的,雖然這也是迫於生活的無奈。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而更多的人,卻是有時間陪伴孩子,卻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只顧自地玩手機。

在他們心中,更多的是想著用金錢的方式去彌補,買更多的玩具,讓玩具替自己陪伴著孩子,哄著孩子開心,以為這就足夠了。但是在孩子心中,可能最開始也會因為有很多玩具,而開心不已。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感覺無聊、厭煩,什麼玩具,都是玩不了多久,就膩了。

慢慢地孩子的身心也受到影響,孩子變得孤僻少言,性格內向,其實這都是由於孩子缺少了父母陪伴導致的。

建議:因此,父母即使再忙,也最好要抽空陪陪孩子,這是其他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成為朋友,陪著孩子一起玩耍,這樣才更加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不知道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期

陪伴孩子,也不是說,父母每天,無時無刻都需要陪在孩子身邊,這是不顯示的,畢竟成人都有著自己的事情,可能隨時陪著孩子的,其實孩子的成長,也不是需要父母時時刻刻地陪伴,這樣的話,反而會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孩子。

其實我們只需要掌握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機,給予孩子高質量地陪伴,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3-7歲的時候,是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能夠學會很多東西,懂得很多道理,這個時期,也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

在這個時期,父母給予孩子高質量陪伴,孩子也能夠更好地成長,養成良好地習慣,有助於孩子養成積極樂觀開朗的性格,讓孩子更加有安全感,從而更加自信、陽光,孩子將來長大,也才會更有出息。

說句心裡話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離不開父母陪伴的,但是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可能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或者只是簡單認為,自己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不讓孩子受傷出現意外就行,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這並不是陪伴,而只是陪著而已。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不妨陪著孩子一起看故事書,給孩子們講故事,這是孩子們都喜歡的事情,在講故事的時候,父母不僅陪伴了孩子,增進了親子情感,還給孩子講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讓孩子從小培養良好地習慣與行為,這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都是非常有力的。

我給大家推薦《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這套繪本,全書共10冊,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講文明、有禮貌、樂於分享,還能夠讓寶寶成為高情商的寶寶,這或許能夠讓寶寶受益一生的。

玩手機和工作賺錢,這時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以後也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是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童年,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如果錯過了,將來拿再多的錢,都是補不回來的,你想過麼?

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未來,不是用金錢可以換來的,但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卻可以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更加有自信樂觀,從而也能夠讓孩子將來長大更有出息,這不正是父母所希望的麼?何樂而不為呢?#親子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所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 作者簡介:張女子育兒,從事育兒工作10餘年,家裡有2個調皮鬼。多平臺帳號同名,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與寶寶一起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可以關注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留言、轉發、評論哦。你對我的一次微小鼓勵都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就請長按「點讚按鈕」,就可以一鍵實現點讚、關注、評論哦。你的「一鍵三連」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陪伴孩子成長,99%的父母都忽視了這一點
    從孩子出生到滿月,再到一步步長大,他們的一舉一動總能牽動父母的各方面情緒,經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家的熊孩子太調皮:家裡簡直成了他們的遊樂場,到處東奔西跑,吵吵鬧鬧,稍不注意大白牆變成了他們的畫板;衛生紙被撕的滿地都是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陪伴
    不過她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和父母的感情也不是很好,凡事都自己來,很少依賴父母。直到現在,她自己當了媽媽,說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不想讓孩子像她那樣。同學的父母當時確實也是不得已,但從小就沒有父母的陪伴,也給同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經常聽到要「富養孩子」,什麼是富養?給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富養嗎?其實在我看來,父母能陪伴孩子,看著孩子成長,就是最好的富養。為什麼說陪伴對孩子很重要?
  • 你以為的陪伴,可能只是「假性陪伴」,終將毀了孩子,父母要警惕
    其實像老李這樣的家長有很多,自以為每天都關心孩子的學習了。但事實上,這種關心和陪伴只不過是「假性陪伴」罷了,是家長自己欺騙自己的一種陪伴。 而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能看到,雖然許多父母也知道,陪伴對於孩子非常重要,但卻不知道自己的陪伴,其實是一種假性陪伴。
  • 給孩子最好的新年禮物,是父母的陪伴和愛護
    禮物,作為節日裡不可缺少的一項,不僅成人需要,孩子更是渴望得到。送給他們的禮物是具體的,是可見可摸的,這樣他們才能感受收到禮物時的快樂。同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再送給孩子一份更驚喜的禮物,那就是我們的陪伴和愛護。孩童時代,誰不希望自己的父母陪伴左右。現在留守兒童確實很多,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會說:出去掙錢也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們也願意和爺爺奶奶待在家裡。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擁有一對共同成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 【問題徵集】我家的陪伴困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很多困惑?關於高質量陪伴,是否也感覺到無從下手?……歡迎您通過文末留言或公眾號回覆說出您的困擾,我們將不定期整理這些問題,邀請專家為各位家長解疑答惑。
  • 其實,孩子的安全感,可以來自於父母的成長
    有人會覺得陪伴不過是多買幾個玩具,多帶孩子去吃幾頓大餐,事實上,這些繽紛的滿足,也只能讓孩子見識到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體驗多了,也就膩了。再美味的海參和鮑魚,一旦頓頓食用,大概能夠不厭惡也就算是幸運了。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一份安全感與底氣,才是孩子自信奔赴夢想的動力,那麼這種美妙的東西究竟來自於哪裡?
  •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風水」
    童年不快樂,是人很難抹去的一層底色。養育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是所有父母學習的功課。於是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犯了一點錯就破壞了孩子的快樂,影響了孩子的人生。但是孩子總是突發狀況不斷,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加上工作的壓力,自己還有一堆問題沒有解決,沒有一個父母能夠對孩子做到百分百的耐心。
  •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重要?父母做到這5點,孩子將來更優秀
    所以,父母的陪伴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的愛和陪伴,能讓孩子的情感元素更加完善,心理更健康,自然成長的就會更好。分析父母的陪伴到底對孩子有多重要呢?以下幾點,可以具體的分析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孩子的快樂和困苦,不是能通過視頻就能分享和排解的,所以,父母在孩子身邊的陪伴才是最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見證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會有所收穫,每天都在長大,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就不會發現孩子細微的變化,也就沒有那麼深刻的感悟。
  • 媽媽的陪伴為何沒出效果:父母越是越俎代庖,越錯的離譜
    琪琪從小到大的成長中,都有媽媽的身影,很多時候都是琪琪在一旁看著媽媽玩玩具,每次媽媽都會告訴琪琪正確的是什麼,久而久之琪琪就不想思考,也不會思考了,這種影響一直到了上學時才表現出來。然而當孩子做作業,錯了很多次都不會的時候,她還是忍不住給女兒示範了一遍正確答案。琪琪媽在孩子的成長中幹涉了太多,小孩子之所以有廣闊的未來,就是因為有無限的可能和變化,可她卻給自己的孩子,設置了發展框架,讓孩子的未來變得像是同一個模具裡刻出來的。
  •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也會變得非常的自信開朗。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情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 「讓父母感到被需要」是陪伴的最好方式
    「讓父母感到被需要」是陪伴的最好方式原創作者|空心人少年說中,高一10班餘悅站上勇氣臺,自豪的講述著自己和爸爸故事。最後,她哭著對爸爸說:「爸爸已經72歲了,我不知道爸爸還能陪我多久。所以,我也想請求你,可以給我一個時間,讓我陪你慢慢變老!」父母在,家就在,心就有依靠。你們把我養大,我陪著你們慢慢變老。
  • 心理學家:想毀掉孩子的學習能力很簡單,父母每天陪著他就足夠了
    原本計劃著讓孩子主動學習,自己做好輔助工作就好,卻沒想到不知不覺間自己卻成為了孩子學習的主體:孩子寫作業,陪著;孩子看書,陪著;就連孩子玩個玩具,搭個積木,自己都要從頭跟到尾。好好的媽媽卻當成了孩子的管家,一整天下來,感覺渾身的老骨頭都要散架了。
  • 孩子成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眼界
    我們常常會發現,家庭教育的不同,家庭理念的不同往往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方向。舉個很常見也很現實的例子,大部分重男輕女的父母都不看重女兒的教育,甚至都不想為了女兒的學習花錢,希望女兒趁早賺錢養家。這種情況下的女兒成長都非常的有限,大部分也就是庸庸碌碌了,當然也有極少部分有志氣的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 愛與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真不可思議,夫妻倆都是知識分子,怎麼能不知道城市的醫療條件比農村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們「為孩子計深遠」是把他送回老家給奶奶養嗎?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頭肉,除非有什麼特殊的情況,沒有哪對父母希望和孩子分開,何況是有缺陷的孩子,孩子的不幸,當父母的怎麼能在傷口上再撒一把鹽。自閉症孩子本來就更加需要父母的親身教育幹預訓練,慢慢的引導。
  •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需要對情緒多些了解了
    如果這些情況頻繁出現,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長期以往,會破壞親子關係,降低親子質量。情緒是什麼?我們每個人的基本的情緒就是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等等。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某種情緒中,情緒無時不在,也無處不在。所有人,都是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的,當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會出現失衡時,各種各樣的情緒就會產生:像恐懼、憤怒、哀傷、傷心。
  • 「假性陪伴」風潮悄然蔓延,悄無聲息傷娃心,很多父母還不自知
    孩子這時也隱隱約約的感受到媽媽的敷衍,於是就跑回了臥室生起了悶氣。其實,有很多家庭給予孩子的都是假性陪伴,也稱為「物理陪伴」,玩著手機坐在孩子身邊,這不叫陪伴,甚至還不如讓孩子一個人的獨處。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陪著」孩子玩耍,但是視線一直停留在手機、電腦等一些電子設備上,而真正「玩起來」的只有孩子一個人而已。家長可以指責孩子上課心不在焉,但是孩子同樣也能夠向父母這種「心不在焉的陪伴」提出意見。這種物理陪伴也稱之為假性陪伴。
  • 父母吵架,最大的輸家是孩子
    在各種答案裡,我們看到了很多在父母吵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所經歷的痛苦,以及父母吵架對他們長大後的深遠影響。父母經常為了一點生活瑣碎的事情吵個不停。 雖然父母的價值觀明顯不同,但他們從來不提離婚,就這樣不淡不鹹,為了點雞毛蒜皮的事吵了幾十年,彼此都習慣了。 可是父母可能不知道,他們每一次吵架,躲在衛生間裡的小蘭都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自己是父母吵架的根源。在小蘭的心裡,從小埋下了一顆「自己不可愛,不值得愛」的種子。
  • 優秀的孩子,少不了家長的陪伴(附1-9年級陪伴方法)
    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第一個坑:太過敷衍,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陪伴,不只是陪著這麼簡單。如果家長一邊陪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就等於沒有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著」。
  • 《隱秘的角落》告一段落:惡的不是孩子,是「壞透了」的父母
    當朱朝陽抱怨爸爸偏心時,普普羨慕地說:「朝陽哥,至少你還有爸爸,不像我。」沒有哪個孩子不希望在父母的懷裡撒嬌,被父母愛著吧!作家劉娜說:「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會憎恨父母,但和那些有父母陪伴的人相比,他們的成長會艱難很多。」是啊,沒有了父母這座避風港,他們必須要讓自己強大起來,扛起生活的艱辛。
  • 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學習——90%孩子問題都跟父母有關
    教育孩子,父母不學習可以嗎?在這裡我的觀點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學習」,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所有孩子的問題,都和家長有關。不妨想一下:上學需要考試,開車需要駕照,連上班都需要體檢,可是,很多人沒有經過學習拿到「媽媽上崗證」,就開始生娃帶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