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
日語與漢字
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
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
在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
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日語中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表示。日本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用的就是這種「漢式和文」;到了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成的。
後來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而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
日本文部省曾經進行過一項有關漢字意識的調查。其中,對於「你對日本漢字抱有什麼樣的看法?」這個問題,72.4%的人表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有60.1%的人認為「漢字有一目了然的作用,更有助於閱讀」。
在日本有部分大學和高中還將是否擁有「漢檢」資格證書,作為入學選拔標準之一;甚至國家公務員考試中也會不時來上一段《列子湯問》或者王安石變法一類的古文題目。
很多日本前賢所思所悟而得的學問,也是用漢字留存的,廢棄了漢字,等於割斷了歷史和前人經驗以及學問的傳承。
這也是至今仍然能明顯地從日語之中發現漢字使用痕跡的原因。
韓語與漢字
韓語(朝鮮語)的歷史則更為年輕,誕生至今都不足600年,此前幾乎完全依賴漢字。
但到了現在,韓語基本上好像看不來和漢語有過什麼密切的淵源。
曾長期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的韓國從15世紀開始,進行了三次較大的「去漢字化」運動,但仍沒能將漢字徹底摒棄。
1446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創造了韓文書寫體系,這算是朝鮮半島第一次去漢字化運動。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以後,韓國在1948年頒布了《韓文專用法案》,禁止公開使用漢字,韓國的官方文字由漢字變成了諺文。
1968年韓國總統樸正熙頒布總統令,要求刪除中小學課本中的一切漢字,禁止中小學生學習漢語。
這三次運動讓韓國的去漢字化進行得比較成功,但這樣也往往使韓國年輕人陷入無法讀懂自己國家歷史的尷尬境地。
因為韓語屬於表音的拼音文字,沒有聲調,在表情達意方面沒有漢語那麼清楚,而且還容易發生誤解。
另外,韓語在理論上有11172個,但是實際上很多發音沒有意義,所以韓國字大概有5000個左右。而常用的就只有2350個左右,所以韓語作為表音文字表達的能力相當有限。
由此就往往造成,很多不同的事物對應的韓語發音可能聽起來都是一樣的,區分度比較低,這就給韓國人造成比較大的困擾。
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還會補充中文名字。
匯泉翻譯,22年專注於語言服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