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2020-12-15 懂球帝官方

在日本網際網路的某個角落裡,流傳著一首中二感滿滿的漢字歌。其出自日本的漢字愛好者之手,其目的在於向東亞乃至全世界網絡推廣漢字。在這群狂熱的漢字愛好者看來,漢字在中日韓讀音各異但書面交流卻毫無障礙,簡直秒殺讀寫一體的表音文字,未來的世界通用語當以古代文言文為參考。

一群日本人,為什麼如此賣力地推崇漢字呢,為什麼在原來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如越南,韓國紛紛去漢字的時代,漢字卻始終能在日文體系中牢牢佔有一席之地呢?

漢字東渡

和東亞其他民族一樣,日本的先民在接觸漢字之前並沒有書面語,身居東亞最邊緣的島嶼,日本文明也久在蒙昧之中。

有人自大陸來

進入彌生時代,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加速進入農業社會。通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為,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全新氣象。

彌生時代對應的正是中國的戰國末年-秦-漢

可能有大量人口因戰亂而前往日本

漢字也在那個時候傳入了日本列島。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釐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時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在中國這邊可能是批量生產的手工藝產品

但最有名的還數「漢委奴國王」金印,這是光武帝劉秀賜給不遠萬裡出使洛陽的一個日本小國家首領的。《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倭是中國對古代日本的稱呼,委是倭的通稱。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但移民帶來的漢字卻沒有在日本社會普及開來,在長達五六百年的時間裡都未能得到大規模的傳播和應用。

這一方面是因為漢字結構複雜,需要複雜的社會結構和行政組織才會對漢字有較高的需求,才更有可能向平民傳播。

在文字普及之前

音樂、雕塑、舞蹈、符號這些的影響力比文字更大

另一方面也和日本的言靈信仰有關係,他們認為所有的言詞上都宿有某種神秘的「靈力」,說出口即會實現。如果自己的本名被人所知,自己的靈魂就可能受到支配。

漢字東渡時,日本先民驚懼地看到漢字可以傳達千裡之外,百年之前的人事,本能地充滿了警戒心。這一時期的仁德天皇陵中沒有發現任何漢字的墓志銘,也證實了當時日本人內心中對外來文字漢字的複雜不安的心態。

日本的古墳時代真的名不虛傳

真正大規模的漢字傳入有賴於隋唐時佛教的輸入。

《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典籍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正式傳入日本的。

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六世紀初,百濟向日本派出多批儒生和僧人傳播儒學和佛教。六世紀以後,日本上層普遍信仰佛教,從那時起,為了理解佛教,日本的精英才開始自覺學習使用漢字。

日字日本化

但日本畢竟距離漢地核心太遠,和經常有機會進入中央王朝的朝鮮人不同,對漢文化的掌握實在緩慢。到了八世紀,中國進入了盛唐,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程度才有了明顯的進步。這得益於大量遣唐使和留學僧的奔走。

比如著名的東大寺

《哭晁卿衡》是由李白所撰的七言絕句

目的是抒發日籍好友遇險的悲痛心情

也是在這一時期,漢文的日本化的進程大大加速。這一進程第一個重大成果是訓讀與音讀的分化。

日語漢字分音讀、訓讀兩種讀法。所謂「」在當時是指拋開漢字字義只取其發音的表記方法。其靈感源自佛教經典的翻譯:中文中「釋迦」、「菩薩」等等佛教名詞都採用這種方法翻譯。「」,即日語中固有的詞彙來翻譯和解釋對應的漢字,如「山」義為「地面上形成的高聳部分」,日語中表示該意的詞為やま(yama),「山」的訓讀就是「やま」。

此即為訓讀

日本的漢詩創作者自己並不能準確發音,需要通過查工具書搞定平仄和韻腳,再將字排列組合起來,作成了最終的詩篇。

寫出不怕中國人看的詩,這既是他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驕傲。

日本漢詩

訓讀與音讀的混用,直接催生了日本化的漢字——萬葉假名的出現。漢字的表義功能大大減少,大量漢字成為了標註日語發音的表音文字。比如下面三組都是一個意思,在不同的體系裡,卻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漢字表現出來:

萬葉假名:左久波奈波 宇都呂布等伎安裡 安之比奇乃 夜麻須我乃禰之 奈我久波安利家裡

現代日語:咲く花は 移ろふ時あり あしひきの 山菅の根し 長くはありけり

中文翻譯:山花雖豔麗,總有落花時。山上山菅草,根深永不移。

萬葉假名的出現是漢字日本化的第一步,日後出現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在萬葉假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平假名和片假名都產生在9世紀,先誕生的片假名基於漢字偏旁部首楷書形態,之後出現的平假名則是模仿漢字草書的形態,方便了日本人作標註。

兩種假名雖然源自於漢字,甚至在剛產生時和漢字的草書很難區分,但它是一種全新的文字,它已不再是書寫漢文用的表意文字,而是為書寫和文而成的拼音文字

片假名、平假名

兩者職責區分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有所不同,目前平假名主要擔負上述語法功能的作用,而片假名則主要被用來標記外來語

但片假名與平假名面世以後,並沒有很快成為主流文字,在武人掌權的幕府時期,又一種日本化的漢字誕生了,那就是候文

候文使用漢字,幾乎不用假名,但是按照日語的語序和語法書寫而成,中國人就不大看得懂了。這種文體因句尾多使用助動詞「候」而得名。這種文體自鎌倉時代開始普遍在官方文書中使用,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成為日本最常用的書寫文體。

一張用候文寫成的文書

如慶應三年(1867年)頒布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就由候文撰寫,如下:

原文:一 舊弊御一洗に付、言語の道 被洞開候間、見込有之向は不拘貴賤、無忌憚可致獻言、且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務に候故、心當之仁有之候者、早々可有言上候事。

中文譯文:為掃除舊弊、廣開言論之道,有建議者,不拘貴賤,無須考慮,皆可獻言。且登用人材乃為第一之急務,如有適宜之人,應急速上報

近現代的漩渦

近代以來,漢字與漢字文化圈的諸多國家一樣,一同跌落進入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相互撕咬的漩渦之中。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為脫亞入歐的典範,對漢字的態度也有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被西方人打掉自尊的日本人只要提到改良日本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到漢字。明治維新的最初幾年,廢除漢字的聲音不斷翻湧,日本精英把日本的落後直接和漢字掛鈎。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斷為日本漢字增添活力,將西洋的事物和概念翻譯成漢字詞大舉引入日語中,後來又傳入中國,成為我們今日熟悉的物理、化學、衛生、經濟等詞彙。

與時俱進

日本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卻倚重代表舊時代的漢字,是因為漢字和漢語一開始即擔負起了文化和智識的功能,日本固有的和語反而喪失了表達抽象和複雜概念的能力。近代大量高密度的新知識湧入時,刻意使用原始的和語並不利於他們快速吸收新信息。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精英繼續在漢字和拉丁化之間搖擺,根據與西方關係的遠近,總有一派會佔據上風。在日本民族主義的巔峰——二戰時期,漢字不僅沒有被弱化,反而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湧現出了中國人聞之色變的「大東亞共榮圈」「一億玉碎」「忠君報國」「舉國一致」「英米鬼畜」等標語,實在是很諷刺。

但隨著日本在二戰中徹底戰敗,西方人控制了日本。限制漢字使用也因此成為了限制日本軍國主義一部分。於是短短五年左右,關於限制漢字問題就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法律規範,減少了常用漢字的數量,僅保留了1800多個,並刪除了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的語彙。

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下,日本的年輕一代為了方便省事往往將外來語直接用片假名標記發音,而不像過去使用漢字翻譯。如果用漢語打個比方,就是遇到computer這個新名詞,現在我們翻譯成電腦,取電子大腦之義,真是信達雅;而片假名直接記錄computer的讀音,寫成康皮特,如果不專門學習並不知道是什麼。

片假名幾乎是時尚的象徵

日本化妝品的使用手冊裡

片假名使用頻率遠高於其他場合

2013年就有這樣的新聞:日本一名71歲男子起訴日本廣播協會(NHK),指控該臺使用太多英語外來詞而不是傳統日文,導致許多節目他看不懂,老人要求NHK賠償141萬日元(14000美元)。律師說:"原告擔心日本過度美國化,存在著日本成為美國一個州的危機感。"

日本京都的漢字博物館

文化精英階層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憂心忡忡地呼籲保護日本漢字。在他們的努力下,1981年和2010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表》收錄的漢字字數穩步提升,比戰後第一部《當用漢字表》已經多出了300多個漢字。而年度漢字評選更是日本社會每年的一起大事。

2017年是「北」

早在日本戰敗不久,全民精神恍惚之時,一位歷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就對限制漢字提出異議:「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中的本民族特有的語感被抹殺掉的話,這個民族的語言就會喪失其文化上的特有的價值和意義,也不再具有語言的深度和豐饒。」

日本文化精英的這種思路相當難能可貴,也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可以達成的一種底層共識。藉助漢字這個獨特的載體,中日人民理應增加文化交流,重現東亞文明應有的榮光。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漢字在日本人心中有多高級?日本年輕人:不用假名全用漢字高大上
    其實,後面比較難的是一個叫中原惠一的日本人用「偽中國語」寫的小說,在日本引發大量的關注,讓「偽中國語」再火了一把。 不得不說,太像文言文了。 那麼,為什麼「偽中國語」在日本年輕人中這麼風靡呢? 首先他們覺得全用漢字很高大上,給人一種很有學問的感覺,可以耍酷。
  • 日本人為什麼能看懂漢字?專家:日語是在漢字基礎上改的文字!
    的確,當時的日本人,你說讓他自己創造文字不是不行,而改咱們國家的文字,主要是看中了兩點,一種是中國文字和日本的文字,它有共通的地方。意義的文字,都是我們說的是意思山水,這都是有直直接對應的這麼一個字,那麼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就是當年日本人對於中華文化的這個崇拜。
  •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隨著中日關係的慢慢緩和,最近幾年,日本在研究中國的漢字方面發表了很多的著作,自從2005年以後,日本先後出版了《戰後日本漢字史》、《漢字與日本人的生活》、《漢字與東亞》、《漢字的魔力》、《佛教漢語50話》、《白川靜——漢字的世界觀》、《日本的漢字》、《漢字雜談》、《方言漢字
  • 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學習過日本語或者接觸過日文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文的漢字中,「國」這個字,也是口玉結構,而日本文裡面的漢字源自古代中國,而現代的中國字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簡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簡化字「國」會出現在日本,換句話說,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這一切,要從數千年前說起。
  • 文化萬象 | 曾造出這麼多漢字詞彙的日本人 怎麼江郎才盡了?
    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 日經中文網11月23日刊登了題為《日本為什麼製造不出新的漢字詞彙了?》的文章,作者為莫邦富,文章摘編如下:日本曾有一次未遂的「二十四節氣政變」人們都熟知,日語中的平假名由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
  • 日本網民:漢字降低了日語的功能性,日本人應該繼續使用漢字嗎?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日本也使用漢字。漢字引入日本後,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融入日本人生活,變得不可或缺。以前朝鮮半島和越南也是使用漢字的國家,但是他們都已經廢除漢字,只剩下日本還堅持在語言中使用漢字。日本歷史上也出現過廢除漢字的聲音,但是均未能成功。
  •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日本卻堅持至今?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筆畫繁複複雜,並不容易如同英語一般成為全球通用性的語言,然而縱觀東亞文化圈,不難發現漢字在歷史上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廣泛的使用範圍,迄今漫步日本街頭,以中文寫就的廣告標語仍然處處可見,可是韓國與越南已寥寥無幾。那麼,漢字何以造成如此磅礴的文化輸出?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早早廢止漢字使用,日本卻沿用至今呢?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在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日語中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表示。日本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用的就是這種「漢式和文」;到了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成的。
  • 為什麼中國的周邊國家都要「廢除漢字」?各國紛紛表示:被逼無奈
    為什麼中國的周邊國家都要「廢除漢字」?各國紛紛表示:被逼無奈漢字創發於中國,傳播於東亞,成為東亞諸國間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動的語文載體。理由是清政府之所以國力衰退,原因就在於使用複雜的漢字。而日本之所以國力不振,日本人之所以知識貧乏,原因也在於此。明治維新後,還有人提議放棄日語,而以英語為國語。但日本政府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而廢除漢字,政府公文繼續使用「漢字假名交文」。
  • 用不用漢字?韓國又糾結了,韓國為什麼不自信?
    顯然,韓國社會或許還沒有做好重新接受漢字的心理準備,仍處在掙扎糾結期。 為什麼韓國不能像日本一樣完全接受漢字?其實根源還是民族自信問題。
  • 一日本書法家展示,日文起源於漢字的演變過程,讓人目瞪口呆
    這和醫生寫的字有的一比,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很慚愧,我的漢字,沒有一個日本人寫得好,不行,我去哭會兒。其實,這不是我字寫得太難看,只是我寫的是日版漢字,小眾化,不好看懂而已。怪不得老看自己的草書寫得像日文,日語教科書上有寫,平假名是由我大中華的草書演變過去的,片假名是漢字的偏旁部首,所以小夥伴們覺得字一寫得草就像日語是理所當然的啦,漢字是日語的祖先沒錯的。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原因並不難猜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原因並不難猜!日語中有漢字充分說明日語是藉助漢語才完善了其體系的,也就是日語的發音系統是獨立的,而文字系統是以漢字為藍本改造而成的。一、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相對於漢字而言,日本文字的歷史要短很多。
  • 日本人提議廢除漢字,日本網友直言:別跟韓國一樣做蠢事
    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其實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一直都在模仿我國的文化,無論是漢字還是建築,茶道,衣著,習俗等等方面,都是在模仿我們之後又進行了一些自己的改變,於是就形成了現在的日本,所以在現在的日本文字當中,還是不少的漢字!有些日本人就表示疑惑,為什麼不廢除所有的漢字,全部升級成日文呢?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摘要]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但日本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就是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日本滿大街的漢字,你可能認識,但可能一個都看不懂!
  • 日本人擔憂:「電子郵件使66%的人漢字書寫能力退化」
    導讀:日本人擔憂:電子設備使66%的人漢字寫作能力退化。在古代,漢字作為先進文化,在東亞地區地位崇高。在古代的日本和韓國,漢字是只有貴族才能學習的高級語言,平民沒有學習的資格。由於大部分東亞國家在古代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史書都是由漢字書寫。所以,在廢除漢字後,它們連自己祖先的歷史都看不懂了。雖然日本也曾嘗試過廢除漢字,但它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決定,因為它發現,上千年來,漢字早已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 用日本流行的偽中文,和日本人無縫溝通!日本網友,漢字太偉大了
    東方世界語沒毛病,朝鮮半島1446年創造韓語、1948年廢除漢字,而越南在1885年法國殖民者明令禁止學習漢字後除了極少數知識分子就沒人認識漢字了,後來他們的國父胡志明更是把漢字廢除得更徹底,還有泰國、琉球(今日本衝繩)、寮國、菲律賓等都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使用過漢字。
  • 日本「廢漢字」三次,如今怎樣?看到這幕國人笑了
    日本之前是中國的學生,在中國學習著中國文化和漢字,等學成後,便把這些帶回到日本,經過了一些時間,中國漢字在日本實行起來。但是日本曾經有「廢漢字」三次,如今怎樣?看到這幕國人笑了。經濟得到了發展,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包括屬於自己的數字。
  •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會有漢字?
    即便現在韓國的文字採用了韓文,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些字的具體意義,於是就要加上漢字,用於解釋。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韓國的文字當然也是受影響最大的,韓文中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看韓國到書寫的都是韓文,但事實上韓文也是離不開漢字,很多人不知道,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帶中文的,他們在韓文的後面加個括號,然后里面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要從韓國文字的特點說起。
  • 【文化】日本網友——日本人使用的漢字:外國人認為歧視女性的單詞
    日本人日常使用的漢字。它的歷史久遠,漢字的每一個字都有著完整的意義。但是,從西洋的視角看的話,他們覺得有幾個是帶有歧視女性的感覺的漢字。這個漢字和詞彙是歧視女性的!生活在日本的美國人波比·猶大表示,「雖然沒有那樣想成那樣寫出來的人,但是從漢字的部件或者原來的意思來看,也會有人覺得『這個漢字歧視女性!』」吧。那麼西洋的視角所謂的歧視女性的漢字和詞彙,到底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