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2020-12-12 觀汗青

自從東西方文化交流以來,很多動物的象徵意義在人們的觀念中都被改變。這其中有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觀念差異,也有海洋文明有陸地文明的差異,更有農耕與農牧業之間的差異。比如龍、羊、菊、桃、百合、荷蓮等文化符號,在東西方的寓意就相差很遠。

在東方文化中蝙蝠是遍福的寓意,並不是邪惡的生物。在傍晚的時候蝙蝠會飛出來捕食蚊蟲和昆蟲,顯然是有利於人類的。蝙蝠的長相很像十二生肖中的鼠,崇尚天幹地支的古代認為蝙蝠是福和壽的代名詞。古代的五福臨門和福壽萬代的圖案中,就有蝙蝠的雕像和服飾。

蝙蝠糞便還是名貴的中藥夜明砂,在《本草綱目》等典籍中記載,蝙蝠的藥效包括治久咳,瘧疾,淋病,驚風,目翳,瘰癧,金瘡等疾病。

蝙蝠在清朝和日本時代,都是吉祥的象徵。但是這種觀念在西方文化侵入之後就完全改變了。比如在林正英的恐怖片中,就多次出現蝙蝠的場景。西遊記中都沒出現的蝙蝠精,在葫蘆娃的動畫片中,就出現了蝙蝠精的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被形容為一種邪惡生物,這種夜行生物成為了吸血鬼的象徵。狼人和蝙蝠吸血鬼是西方恐怖懸疑題材中,經常出現的蝙蝠場景。比如在暮月之城和蝙蝠俠中都出現了蝙蝠飛翔的場景。

那麼為何蝙蝠會在兩種文化中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這是因為蝙蝠的種類很多,在中國家蝙蝠很多,很多寄居在農家的屋簷之下。在西方牧區蝙蝠則被認為會傳染牛羊死亡。

那麼真實的蝙蝠是好是壞呢?

蝙蝠是唯一進化出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種類不同的蝙蝠食譜非常複雜。諸如昆蟲、花粉、血液、魚類等等,都是蝙蝠的食物,這使得蝙蝠的生存能力提升。蝙蝠的數量還是哺乳動物中比較大的,佔比大約20%。

另外根據研究發現蝙蝠的免疫系統不同於其他的哺乳動物,它很少出現病症。這也是它成為百毒不侵的宿主卻沒有滅絕的原因。蝙蝠體內有著一個「病毒庫」,其尿液、糞便中都攜帶不少高度多樣化的烈性病毒。

中國科學工作者則另闢蹊徑,找到了蝙蝠才是最終的源頭,這種病毒的主要宿主就是上文提到的蝙蝠。

2017年發表在《病毒進化》(Virus Evolution)的一篇論文認為蝙蝠是全球冠狀病毒的主要宿主。這篇論文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比較和實地分析。對將近2萬隻蝙蝠和其他動物進行比較發現,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最多。不同種類和地區的蝙蝠,攜帶的病毒也不同。

上文中中國的蝙蝠形象主要取自於居住在農家屋簷下的家蝙蝠,而不是山洞中的菊頭蝙蝠。由於人類的幹擾很多品種的蝙蝠面臨著生存危機。比如在太平洋的蜜月勝地帛琉便有一種當地特色大餐,叫「水果蝙蝠」。在印度尼西亞當地的蝙蝠獵人會到蝙蝠棲息的洞穴口張網捕捉蝙蝠。在第三世界國家中蝙蝠等野生肉類是當地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人類在自然面前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也許有一天人類發現了蝙蝠的免疫機制就像雷達仿真一樣,會製造出造福人類的科技發明。

相關焦點

  • 帶千種病毒的蝙蝠,人類為何不將其滅絕?科學家:會造成病毒傳播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時在不經意間就能夠有所體現。就拿蝙蝠來進行舉例,在我國古代社會,蝙蝠被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徵;但在西方社會,蝙蝠往往被看作是吸血鬼、女巫、邪惡的化身。古人眼中的蝙蝠早在我國漢朝時期,蝙蝠就已經被看作是祥瑞的象徵。
  • 為什麼蝙蝠在西方文化中是惡魔的象徵?
    東方和西方,不同的土地孕育了不同的人民,同樣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以蝙蝠為例,這種生物在古代東西方人民眼中的形象,可謂是大相逕庭。雖然這次可怕的疫情的源頭可能是來自蝙蝠,使得其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主要是以吉祥的形象出現的。
  • 關於蝙蝠の東西方冷知識!古老的吸血鬼!為什麼人類會吃病毒之源的蝙蝠?!
    東西方蝙蝠文化的差異 因為諧音,在中國蝙蝠入家門被認為是「福到」。但在西方傳說中,蝙蝠卻是 邪魅惡狠 的代名詞。蝙蝠晝伏夜出的習性正是造成這種認知差異的主要原因。而近些年陸續傳出蝙蝠身上百種致命病毒,更是將它的形象打入谷底。
  • 百萬年進化,上百種病毒!數據揭秘你可能並不了解的蝙蝠
    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發現了它的存在,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由此而得名。伊波拉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不僅是伊波拉,非典、新冠病毒、MERS病毒等都被疑與蝙蝠有關。那麼,這些病毒和蝙蝠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繫呢?
  • 舌尖上的蝙蝠
    它小小的身軀簡直是一個大型病毒庫,包括狂犬病病毒在內的一百多種病毒集於一身,儼然活體生化武器。在高度密集的群居狀態和長距離飛行過程中,蝙蝠們互通有無,實現了病毒的集散。而出於其特殊的免疫系統和DNA修復能力,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這麼一個會飛的病毒庫,也給病毒的變異提供了溫床。
  •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蝙蝠?身上攜帶那麼多病毒,為何它們卻不會死亡
    根據對2019-nCoV的基因組的分析研究,其與SARS-CoV有79.5%的相似性,而與蝙蝠來源CoV有96%的相似性,基本支持2019-nCoV來源於蝙蝠,但中間宿主是否存在目前還需要研究。將罪責歸咎於蝙蝠,未免也太冤了本身為了制止瘟疫,憑一己之力將病毒封印在體內數億年,同時並且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長的不像食材,隱居山洞裡晝伏夜出,就是為了減少和人類的接觸。但它如論如何也想不到.
  • 舌尖上的蝙蝠|大象公會
    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馬爾堡病毒、歐洲蝙蝠麗沙病毒、梅那哥病毒、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SARS冠狀病毒乃至最近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這些令人膽寒、造成人類嚴重損失的病毒都要追溯到蝙蝠。大多數情況下,人類感染這些病毒是通過果子狸、家豬、馬、單峰駱駝等中間宿主,而非直接來自蝙蝠。
  • 蝙蝠長相難看,為何還有人吃得下去?馬來西亞人:有點像雞肉味
    雖然說它已經盡力的長得不像食材了,但是並沒有逃過人類的手心。特別是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依然會有很多人喜歡吃這樣的東西。蝙蝠攜帶著大量的病菌病毒。蝙蝠是超級毒王,是病毒的自然宿主,作為全球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之一,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
  • 蝙蝠病毒為何如此致命?新冠病毒、SARS、Ebola絕非偶然!
    雖然這可以保護蝙蝠細胞免於高數量的病毒感染,但也促使了這些病毒在宿主內更快地繁殖。如下圖所示,隨著病毒的持續感染,病毒的複製速率越來越快!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對蝙蝠棲息地的破壞似乎會給蝙蝠們造成壓力,並促使它們的唾液、尿液和糞便中釋放出更多的病毒,從而可能感染其他動物。作者提示道:「對蝙蝠的生存環境造成威脅,也會可能增加人畜共患病的可能。」
  • 馬未都:蝙蝠象徵著福氣,古人記載千年白色蝙蝠,能讓人活萬歲
    好萊塢大片《蝙蝠俠》的出現改觀了人們對於蝙蝠的印象,原來蝙蝠腦門上的光環也可以這麼耀人啊!饒是如此,大多數情況下的蝙蝠依舊是不怎麼招人待見。現代人歸現代人,蝙蝠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倒是香餑餑般的待遇。馬未都曾解析蝙蝠,著重強調蝙蝠是福氣的象徵。古人更是記載,千年白蝙蝠,吃了能讓人活萬歲。馬未都是著名文化學者,他對蝙蝠的解析,也可以從側面回答為何有人喜歡吃蝙蝠。
  • 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發現?華農表示或為穿山甲,毒株相似度高達99%
    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一直以來都是個未解之謎,即使知道是蝙蝠帶來的,不確定其中間宿主,調查工作就不能結束。沈永義教授就表示,此次疫情發生在冬天,蝙蝠在冬天一般是冬眠狀態,直接感染人的概率很小。所以,一定存在其他的動物中間宿主,比如這次華農發現的穿山甲。
  • 病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殺死宿主還是和宿主共生?
    病毒應該沒有主觀意識(加上應該兩字是怕槓精說:你怎麼知道病毒沒有意識),甚至病毒不是生物,它不過是受自然規律左右在生長而已。 病毒如火,人如柴,碰上了就要燃燒你,直至沒有可燃的了,火也就熄滅了。
  •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正因為蝙蝠具有這種美好的象徵意義,人們才將它並不美好的形象或誇張、或簡約、或變形,製作成各種動態優美、寓意豐富的圖案,雕刻在各種精美器物上,表達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古人們常在絲綢錦緞及家具上以蝙蝠圖形為花紋,婚嫁、壽誕、添丁等喜慶日子裡,人們的服飾、女性的頭飾、使用的器具中,也都會帶有蝙蝠的圖案。
  • 為什麼中國古代把蝙蝠看作神物,西方人卻把蝙蝠作為惡魔的象徵?
    不少人見過蝙蝠,這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長相醜陋,狀如老鼠。 聽老人說,老鼠偷吃鹽之後,就長出了翅膀,變成了蝙蝠,當然事實並非如此,老鼠是老鼠,蝙蝠是蝙蝠,它倆只是長得像而已。
  • 澳洲為保水源射殺10000頭駱駝,中國為控制病毒可殲滅蝙蝠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環境裡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同的。駱駝在沙漠中活動如履平地,可以快速確切地尋找到水源,可謂是西域商人的一大助力。 做了一件違反道德的事情,只是為了防止更為的事情發生,這種情形我們經常能夠在影視作品或小說中看到。但這並不是絕對的,有一些底線我們絕對不可觸及,比如徹底滅絕蝙蝠。
  • 蝙蝠曾代表「福氣」,但現在沒人這麼說了
    【文/陳民鎮】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蝙蝠這種低調的動物在最近突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蝙蝠在不同文化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最近人們關於蝙蝠的討論和分歧便反映了不同文化觀念的碰撞。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頭——希伯來,同樣對蝙蝠沒有好感。在摩西五經之一的《利未記》中,蝙蝠被歸入「可憎,不可吃」的範圍。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的形象相當負面,甚至是邪惡、魔鬼的象徵,這與其猙獰的面目、夜間活動的習性以及陰暗潮溼的生活環境有關。西方神話中的惡龍與惡魔撒旦,長著類似於蝙蝠的翅膀,惡龍、撒旦和蝙蝠在形象上是同構的。
  • 藝術熱點 | 蝙蝠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符號
    中國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與西方國家不同,他們強調含蓄,並以含蓄為美,因此,對於幸福的文化追求可能以一個「福」字來呈現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人們就創造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象徵符號來表現。大自然中生息的的蝙蝠,無論是形狀,還是它身上的顏色都與美不沾邊,甚至可以以說是非常醜陋,但因「蝠」字與「福」字諧音,因此就有幸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吉祥符號,在服飾、建築(構件或裝飾)等事物上隨處可見。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2新冠病毒蝙蝠被認為可能是多種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為何蝙蝠長期攜帶冠狀病毒而不生病呢?發表於英國《科學報告》的實驗驗證了蝙蝠細胞可和病毒長期共存的假說。蝙蝠是上千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有研究認為每種蝙蝠平均攜帶近20種可能使人生病的病毒。蝙蝠會威脅到人類的病毒數量最多,是排在第二位的哺乳動物的兩倍。蝙蝠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也可能會先傳染給靈長目動物,再傳給人類。另外,蝙蝠群居的習性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完美的環境,超高密度的群居讓病毒能夠快速地傳播。
  • 什麼是RNA病毒?為何會通過蝙蝠傳播?研究員終於找到答案
    比方說我們熟悉的企鵝,它們是海洋中的遊泳高手,可是企鵝卻是鳥類的一種,在6000萬年之前,企鵝的祖先為了生存放棄了天空,選擇了大海。蝙蝠也是如此。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蝙蝠的祖先為了生存,也成功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成為了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而且蝙蝠並沒有翅膀,它們是用翼手完成飛翔的。
  • 蝙蝠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徵,現如今是毒王的代表
    蝙蝠在古代是有著吉祥物的象徵,在古代建築物中大門上、欄杆上都會出現蝙蝠造型的圖案這是寓意著福運臨門的意思,在慈禧的陵殿前就有五隻蝙蝠捧桃,這就是古代人們取意多福多壽的意思,在古代蝙蝠經常和鹿、仙桃在一起代表著福祿壽'蝙蝠美化成蝠身蝠翅捲曲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