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千種病毒的蝙蝠,人類為何不將其滅絕?科學家:會造成病毒傳播

2020-12-21 小邯侃史

《抱樸子》:「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

蝙蝠是我們大自然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它們大多都聚集在陰暗潮溼的洞穴當中,但在城市裡面,我們偶然間也可以看到蝙蝠的身影。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時在不經意間就能夠有所體現。就拿蝙蝠來進行舉例,在我國古代社會,蝙蝠被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徵;但在西方社會,蝙蝠往往被看作是吸血鬼、女巫、邪惡的化身。

古人眼中的蝙蝠

早在我國漢朝時期,蝙蝠就已經被看作是祥瑞的象徵。在漢代的考古發現中,就曾出土過一個用蝙蝠來裝飾的銅鏡,除此之外在漢代古籍《禮記》當中,更是出現過關於蝙蝠的記載,由此可見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蝙蝠文化,古人祭祀的時候更是需要用到它們。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人類的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升,現代人類已經意識到,蝙蝠的體內存在著上千種病毒,堪稱是一個行走的病毒庫。雖說大部分野生動物的體內或多或少都蘊藏有病毒,但像蝙蝠這樣的仍然較為少見,這不禁讓我們感到奇怪,為什麼蝙蝠自身什麼事都沒有,而且帶有上千種病毒的蝙蝠,人類為何不將其滅絕?

蝙蝠的生態價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地球上蝙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5000萬年以前,它們就已經出現在了這片土地上。因此如果單論歷史來看,蝙蝠的歷史要遠遠的長於我們。在這數千萬年前的歲月推移當中,地球上有很多物種都已經滅絕,新的物種也在這一過程中誕生,還有些物種則是不斷根據環境發生變化,蝙蝠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斷的繁衍生存了下來。

因此,對於整個地球環境和生態鏈來說,蝙蝠的重要性是無需多言的。絕大多數的蝙蝠以昆蟲和節肢動物為食,還有一部分東南亞地區的蝙蝠則是以樹木上的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僅有非常小一部分的蝙蝠是依靠野生動物的血液為食,因此一看到蝙蝠就想到吸血咬人,其實是不正確的。

當我們意識到蝙蝠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想到它們在自然界的重要性了。和很多鳥類一樣,蝙蝠同樣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傳粉者。它們在花瓣上採食花粉的時候,一部分花粉就會不可避免地落在蝙蝠的身上,它們隨後在空中飛行的時候,以及抵達到另一處花叢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粉過程。很多自然界的害蟲,也會被蝙蝠吃掉。

比如說我們非常討厭的蚊子,以及蝗蟲等危害農作物的害蟲,都是蝙蝠的美味口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出來的數據可以得知,一隻蝙蝠一晚上便可以吃掉數百隻昆蟲。如果沒有了這些進食者,繁殖能力強大的昆蟲或許會瀰漫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除此之外,蝙蝠在捕食昆蟲的同時,自身也是很多其他動物的食物。比如說在自然界,猴子、狐狸、野貓、蛇都是可以捕獵蝙蝠為食的。試想一下如果蝙蝠從自然界徹底消失,那麼就意味著這些野生動物可進食的渠道又少了一種,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病毒傳播的風險

除了維繫生態平衡以外,小小的蝙蝠還有著傳播病毒的風險。操之過急的捕獵行動有可能導致病毒擴散,對此科學家明確表示:會導致病毒傳播。蝙蝠的體內存在著數十種病毒,這些病毒平時深藏於蝙蝠的體內,野生動物吃了蝙蝠,並不會讓自身感染到病毒。我們人類經過加工之後食用病毒,會不會感染病毒並不是一件確定的事情,總而言之這些行走的病毒庫,我們人類最好不要輕易招惹。

但如果我們非要將某一區域的蝙蝠一網打盡,那麼便有可能將蝙蝠體內的病毒擴散至自然界。比如說大量的蝙蝠被消滅,換來的只是「易感蝙蝠」的增加,等到了那個時候,或許每一隻蝙蝠的體內都存在著大量的病毒,它們不算特別強大的傳播能力或許也會在變異過程中變得非常強大,如果真的到了那種境地,或許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威脅。

因此,作為生態界重要的一類動物,我們人類最好還是不要輕易打擾它,讓它們順其自然地在野外生存發展,世世代代的在地球上延續下去。參考資料:

《禮記》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蝙蝠是上千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有研究認為每種蝙蝠平均攜帶近20種可能使人生病的病毒。蝙蝠會威脅到人類的病毒數量最多,是排在第二位的哺乳動物的兩倍。蝙蝠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也可能會先傳染給靈長目動物,再傳給人類。另外,蝙蝠群居的習性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完美的環境,超高密度的群居讓病毒能夠快速地傳播。
  • 什麼是RNA病毒?為何會通過蝙蝠傳播?研究員終於找到答案
    先問大家一個有趣的小問題:鳥類開大會,不讓蝙蝠參加,對不對?其實,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蝙蝠會飛,就一定是鳥類,其實,會飛並不是檢測一個物種類別的唯一標準。蝙蝠也是如此。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蝙蝠的祖先為了生存,也成功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成為了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而且蝙蝠並沒有翅膀,它們是用翼手完成飛翔的。在自然界中,蝙蝠是著名的移動病毒庫,很多動物都對蝙蝠敬而遠之,而且雖然蝙蝠的數量很多,與很多動物的生存區域重合,蝙蝠也沒有任何的天敵,即使是食物短缺的時候,也鮮少有動物肯去捕食蝙蝠。
  • 蝙蝠有「毒王」之稱,既然蝙蝠這麼毒,為什麼人類不將其趕盡殺絕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自然界存在著許多有劇毒的動物,而有些動物自身就攜帶著大量病毒。前一種動物能夠釋放出劇毒的毒液,在短短幾秒鐘內就讓人斃命,例如眼鏡王蛇。後一種動物主要通過將病毒傳播給其它動物來彰顯「毒氣本色」。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動物有「毒王」之稱,同時也被認為是行走的病毒庫,它就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寄主——蝙蝠。
  • 關於蝙蝠の東西方冷知識!古老的吸血鬼!為什麼人類會吃病毒之源的蝙蝠?!
    蝙蝠取食的地方多是選在人類居住的地方,蚊蟲豐富、瓜草茂盛,無形中就增加了蝙蝠體內的病毒跨種傳播的機會。儘管蝙蝠是一個 「會飛的生化武器」 ,卻極少誤傷了自己。上百種病毒卻沒有一種對蝙蝠有效?這個情況引起動物學家的關注。細細探究後, 甚至發現 它們體內 還有 現存哺乳動物病毒的「祖先」支系。
  • 蝙蝠病毒為何如此致命?新冠病毒、SARS、Ebola絕非偶然!
    ,在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對蝙蝠細胞進行培養後發現,它們能夠產生強烈的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從而使得病毒具有更強的毒性,也就是說,蝙蝠體內強大的免疫系統將這些病毒推向更高的毒性,使得它們對於人類而言更加致命! 因此,當蝙蝠身上的病毒進入普通免疫系統的哺乳動物(比如人類)時,這些病毒就會造成致命的傷害! 目前,一些蝙蝠已被證明擁有永久免疫的免疫系統,這包括那些被認為是人類最初感染源的蝙蝠。這些蝙蝠可以增強自身對病毒的抵禦能力,它們的體內細胞會對病毒感染產生迅速的反應,最終促使病毒脫離出細胞之外。
  • 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致命病毒,自己卻安然無恙?
    蝙蝠在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使得體溫升高,類似「發燒」,可抑制病毒的複製。蝙蝠進化出特殊的免疫機制,既不讓病毒太囂張,也不對病毒趕盡殺絕,力求與病毒和平相處。蝙蝠一般不會直接將病毒傳給人類,而是通過果子狸、竹鼠等中間宿主來完成。不去打擾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更不要把這些野生動物當成盤中餐,這或許是未來防止新的疫情發生最為有效的辦法。
  •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學術頭條自從新冠病毒(SARS-CoV-2)導致的疫情爆發以來,已在全球範圍內感染了近 200 萬人。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以了解其究竟如何從動物宿主轉移到人類身上。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圍繞著蝙蝠(一種攜帶多種冠狀病毒的動物)來尋找一種首次將該病毒引入人類的中間動物宿主。
  • 這些影片早就告誡人類病毒殺手會捲土重來!
    有科學研究指出,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自動物源性病毒。伊波拉、馬爾堡、亨德拉、尼帕、MERS等病毒都被證明來源於蝙蝠。2014年,令人聞風喪膽的伊波拉病毒在西非中心地區肆虐,造成超過1.1萬人死亡。紀錄片《病毒獵人:阻止下一次爆發》記錄了這場史上最嚴重的伊波拉病毒的大爆發以及尼帕、奇昆古尼亞、寨卡等病毒在全球的流行,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科研人員如何像「病毒獵人」一樣不分晝夜地追蹤病毒源頭,採集蝙蝠樣本以及收集蝙蝠排洩物的艱難過程。
  •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在東方文化中蝙蝠是遍福的寓意,並不是邪惡的生物。在傍晚的時候蝙蝠會飛出來捕食蚊蟲和昆蟲,顯然是有利於人類的。蝙蝠的長相很像十二生肖中的鼠,崇尚天幹地支的古代認為蝙蝠是福和壽的代名詞。古代的五福臨門和福壽萬代的圖案中,就有蝙蝠的雕像和服飾。
  • 澳洲為保水源射殺10000頭駱駝,中國為控制病毒可殲滅蝙蝠嗎
    這兩事件都在國際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於山火事件,人們表示同情和祝福,儘自身所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對與射殺大量駱駝則表示不甚了解,駱駝有「沙漠之舟」的稱號,對於人類的幫助極大,不分青紅皂白而將它們射殺,似乎不合常理。
  •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蝙蝠?身上攜帶那麼多病毒,為何它們卻不會死亡
    根據研究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是是一類有包膜的正向單鏈RNA病毒,能夠在人類、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中廣泛傳播,從而導致呼吸道、腸道,肝臟和神經系統等疾病。目前已知有7種CoV可導致人類疾病,其中CoV-229E,-OC43,-NL63和-HKU1這4種在人群中普遍流行,通常引起普通感冒症狀。
  • 人吃人會傳播病毒嗎?人類為什麼沒有亞種?那些年人類吃過的同類
    在現在的地球上,人類的數量大約是70多億,然而,這70多億人全都是一個種,即現代智人。人類在生物界的位置是: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已經滅絕了的人類直系祖先的近親與所有的猩猩都屬於人科動物,猩猩有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等等,與人類關係最近的是黑猩猩,因此,人類並不是地球上的唯一的「人」,所有的猩猩也是人科動物。
  • 也許從猛獁滅絕的命運中,我們能悟出一點人類對抗病毒的靈感吧
    現代人類對它們幾乎沒有適應能力和抵抗力,這樣一來,通過接觸造成當地獵人中當地村民中發生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俄羅斯科學院的科學家們也的確在獲得的猛獁遺體標本中找到了一些今天已經在地球上見不到的病毒。儘管它們不一定能夠造成很大的危害(不是每種病毒都會造成大規模瘟疫)。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一切都是為了飛行!
    蝙蝠的DNA修復機制非同尋常,它的修復能力是極高的,因為飛行產生代謝率和高體溫,會讓蝙蝠的DNA損傷概率很高,但在長期的進化中,蝙蝠演化出了超強的DNA修復機制,可以通過這個修復機制將潛藏的隱患給修復,而且這個機制下,蝙蝠患癌的可能性極低,所以蝙蝠不是意外死亡就是壽終正寢,估計這也是人類夢寐以求的技能吧!
  • 百萬年進化,上百種病毒!數據揭秘你可能並不了解的蝙蝠
    其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1107種,佔哺乳動物的五分之一,是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第二最,蝙蝠是除人類之外分布範圍最廣的哺乳類動物類群,幾乎遍及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以熱帶地區的種類和數量最為豐富。在我國,雲南是蝙蝠的分布最廣的省份。
  • 被人類冤枉的蝙蝠,因和豬吃同一種食物,遭到人類的趕盡殺絕
    審核-小文在東南亞地區時常可以聽到「會飛的狐狸」的故事,這種形似「狐狸」的動物喜歡夜間行動,沒有狐狸的尾巴,卻擁有鳥類一般的翅膀。翼展張開的時候足足有1.5m,還喜歡倒掛在樹枝上。之後經過科學家的實地調查發現,這種「會飛的狐狸」其實是狐蝠,蝙蝠種類當中體型最大的一個。
  • 肺炎疫情:政治紛爭下,全球科學家如何看武漢起源論和病毒溯源
    那麼,在美中兩國政客的「口水戰」之外,科學界為何不認可武漢實驗室洩露的說法,他們又如何看待病毒可能的源頭和溯源工作的困難?病毒真的有可能來自中國以外地區嗎?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法國、荷蘭等國的七名傳染病和病毒學家深入交談,帶你從科學與理性的角度接近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起點。
  • 南極冰川驚現史前病毒,全球變暖真的會打開潘朵拉魔盒嗎?
    回顧新冠發現到現在其實並沒有確切的知道他到底來自於哪裡,最初人們將病因都歸結為蝙蝠身上,也讓蝙蝠背了很長時間的鍋。野生動物更是成為人類懷疑的重災區,而後有人懷疑會不會是遠古病毒。遠古病毒,顧名思義,正是存在於數萬年前的病毒種類,它隨著冰川或者冰河世紀的到來。
  •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病毒傳播
    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哪種動物將SARS-COV-2傳染給了人類。另一種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也被懷疑是由蝙蝠引起的,儘管導致人類感染的直接來源是駱駝。蝙蝠也被認為是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熱傳播的幕後推手,儘管這兩種就並不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但它們也是病毒感染。Andvampirebatsfamouslycarryanothervirus, rabies.吸血蝠還攜帶著另一種著名的病毒——狂犬病。
  • 伊波拉病毒的前生今世
    1976年11月5日,在微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工作的傑弗裡·普萊特(Geoffrey Platt)用注射器將一隻感染了蘇丹病人血液的豚鼠的肝臟取出來,準備給另外一隻豚鼠接種,不小心針頭扎到了自己的拇指。普萊特心裡大叫不好,他知道蘇丹疫區的病死率已經超過50%,趕緊摘下手套,將拇指泡在消毒液中,努力地想擠出幾滴血,但擠不出來,他的情緒鎮靜下來,仔細看看拇指,沒有找到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