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全民較真-騰訊新聞(ID:qqjiaozhen)
作者丨湯波
編輯丨yhxi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最大的病毒庫之一,但又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可能與它們的飛行能力和特殊的免疫系統有關。
蝙蝠在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使得體溫升高,類似「發燒」,可抑制病毒的複製。蝙蝠進化出特殊的免疫機制,既不讓病毒太囂張,也不對病毒趕盡殺絕,力求與病毒和平相處。
蝙蝠一般不會直接將病毒傳給人類,而是通過果子狸、竹鼠等中間宿主來完成。不去打擾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更不要把這些野生動物當成盤中餐,這或許是未來防止新的疫情發生最為有效的辦法。
湯波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分子生物學博士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引發全球關注。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推斷,作為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最初宿主,蝙蝠可能也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不僅攜帶冠狀病毒,還攜帶伊波拉病毒、漢坦病毒、狂犬病毒等數千種病毒,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病毒庫。
為什麼蝙蝠如此受病毒的「青睞」,自身卻不易受病毒的傷害?
蝙蝠是什麼樣的動物?
蝙蝠屬於翼手目,是唯一能持續飛翔的哺乳動物,有些地方俗稱「鹽老鼠」。蝙蝠在全世界分布廣泛,種類眾多,是動物中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的第二大類群,已知種類超過1200種,佔全世界哺乳動物所有物種的20%。最小的蝙蝠為分布於東南亞的基蒂豬鼻蝙蝠,身長只有3釐米左右,翼展也只有15釐米左右,體重不超過3克,而最大的蝙蝠為馬來大狐蝠,翼展可達1.7米,體重可達1.6公斤,以水果為食。
大多數種類的蝙蝠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雨林或巖洞中,距離人類活動區域較遠,但是其超強的病毒攜帶能力一次又一次將其推到公眾面前。
蝙蝠是最大的病毒庫之一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該病毒基因序列與2002年流行的SARS冠狀病毒和2012年流行的MERS冠狀病毒存在較大差異,相似性分別只有約70%和約40%,而且病毒傳播所依賴的S蛋白變異較大,但是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結構與人細胞上的關鍵受體非常匹配,顯示其具有較強的對人感染能力;另外,新型冠狀病毒與來源於蝙蝠的其他冠狀病毒具有較高的相似性,研究人員推測蝙蝠也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其實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確認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建立的全球蝙蝠病毒資料庫(DBatVir)顯示,在全球69個國家,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包括從蝙蝠身上最近新發現的200多種冠狀病毒。另據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的一項報導,蝙蝠可攜帶有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漢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引發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多達60種以上,僅次於嚙齒類動物。蝙蝠無疑是最大的病毒庫之一。
為什麼蝙蝠會成為天然的超級病毒庫?
科學家推測蝙蝠種類多,喜歡群居,壽命長,而且具備長距離飛行能力,活動範圍廣,易於傳播病毒。更關鍵的是大多數病毒並不能對蝙蝠造成致命損傷,甚至不會引發輕度症狀,而這些病毒一旦感染動物或人類,則會引發致命性人畜共患病。而蝙蝠對大多數病毒易感又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可能與它們飛行能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統有關。
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使得體溫升高,類似「發燒」,可抑制病毒的複製,也就是說飛行能力既是蝙蝠能夠傳播病毒的重要原因,也可能是病毒無法對蝙蝠自身健康造成威脅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病毒進入機體後會利用宿主細胞快速複製新的病毒,機體免疫系統主要防禦機制則是通過發燒使體溫升高,與發燒效果類似,蝙蝠飛行過程中體溫可升高到38℃~41℃,得以抑制病毒的複製,減少體內病毒的載量,同時加快機體免疫反應,進而減少病毒對機體的損傷。
更多的研究顯示,與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的免疫系統傾向於主動出擊殺死病毒的做法不同,蝙蝠對付病毒的辦法則是「忍氣吞聲」,既不能讓病毒太囂張,也不對病毒趕盡殺絕,力求與病毒和平相處。為此,蝙蝠進化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機制,表現出較強的免疫耐受力。2018年5月,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細胞》雜誌上報導稱,他們在對一種埃及蝙蝠基因組測序後發現,這些蝙蝠免疫系統中先天性免疫反應被削弱,只會對入侵病毒採取較為溫和的免疫反應,從而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免疫病理,並推測蝙蝠體內存在抑制性免疫反應,導致對病毒耐受力增強,可能是蝙蝠的主要抗病毒防禦策略。2019年2月,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自然微生物》雜誌上報導稱,蝙蝠還具有抑制機體炎症反應的機制,以保證免疫系統不對病毒入侵採取過激反應。
蝙蝠一般通過果子狸竹鼠等中間宿主把病毒傳播到人類身上
加強蝙蝠攜帶和傳播病毒的機制研究,對於預防和治療蝙蝠病毒引發的人畜共患病至關重要。不過,目前關於蝙蝠對病毒耐受力的機理並沒有形成定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驗證。當然,蝙蝠具有超強攜帶病毒能力,只是物種進化的自然選擇結果,並非蝙蝠的過錯。蝙蝠一般也不會直接將病毒傳播給人類,而是先傳播一些與之接觸的野生動物,如果子狸、竹鼠等,通過這些病毒的中間宿主,最終才會傳播到人類身上。2002年的SARS和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可能給我們的一個教訓,就是不要去打擾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更不要把這些野生動物當成盤中餐,這或許是未來防止新的疫情發生最為有效的辦法。
參考資料:
1.Cumulative Number of Reported Probable Cases of SARS, WHOBats Host More Than 60 Human-Infecting Viruses. https://www.livescience.com/26898-bats-host-human-infecting-viruses.html.
2. Flying Foxes: The Largest Bats In The World.
https://www.worldatlas.com/articles/flying-foxes-the-largest-bats-in-the-world.html.
3. Xintian Xu, Ping Chen, Jingfang Wang, et al. 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 SCIENCE CHINA Life doi:
5. Luis AD, Hayman DT, O'Shea TJ, et al. A comparison of bats and rodents as reservoirs of zoonotic viruses: are bats special? Proc Biol Sci. 2013, 280(1756): 20122753.
doi: 10.1098/rspb.2012.2753.
6. O'Shea TJ, Cryan PM, Cunningham AA, et al. Bat flight and zoonotic viruses. Emerg Infect Dis. 2014 May;20(5):741-5. doi: 10.3201/eid2005.130539.
7. Pavlovich SS, Lovett SP, Koroleva G, et al. The Egyptian Rousette Genome Reveals Unexpected Features of Bat Antiviral Immunity. Cell. 2018, 173(5):1098-1110.e18.
doi: 10.1016/j.cell.2018.03.070.
8. Ahn, M., Anderson, D.E., Zhang, Q. et al. Dampened NLRP3-mediated inflammation in bats and implications for a special viral reservoir host. Nat Microbiol 4, 789–799 (2019).
圖片來源:Pixaba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民較真-騰訊新聞(ID:qqjiaozhen),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