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名作《雙城記》開篇這樣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誠然如此,對目前的馬鈴薯澱粉產業而言,也許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春天,全國馬鈴薯精澱粉生產量為16萬噸,再看今年,國內90%以上的企業因原料短缺和環保問題而不能開工生產。預計春季馬鈴薯澱粉總產量為2-3萬噸左右。
也許,馬鈴薯產業更大的危機和困境才剛剛開始。
馬鈴薯澱粉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發展模式可謂「野蠻生長」,很多作坊式小廠沒有任何環保設施,每到生產季,薯渣亂堆,汙水橫流,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加強,馬鈴薯澱粉行業得到了大幅整頓和治理,尤其是甘肅定西和寧夏固原兩個馬鈴薯澱粉主產區,小、散、亂、差的作坊企業基本被完全清理。現在,河北與內蒙古交界處、山西以及東北地區還有些小廠在「頑強生存」,這也與當地的環保政策執行力度有很大的關係。
在3月29日中澱協馬鈴薯澱粉專委會召開的「馬鈴薯澱粉產業環保技術高峰論壇」會上,瑞典納爾森公司經理韓新亮介紹,歐洲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的原料都是合作農場供給,要求加工薯的馬鈴薯澱粉含量在20%以上。目前我國馬鈴薯澱粉企業與種植農戶合作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幾乎所有企業的加工原料主要依賴種植戶對商品薯挑選後的剩餘薯的供給。近幾年,馬鈴薯價格低迷,極大的打擊了種植農戶的積極性,種植面積不斷縮減。要是沒有穩定的原料來源,馬鈴薯澱粉加工業或將陷入「原料困境」。
由中澱協馬鈴薯澱粉專委會周慶鋒會長帶領連續多次打贏的「雙反案」已到最後階段。從2005年起,「反傾銷、反補貼」政策會給國內澱粉企業爭取了近20多年的黃金髮展時期。但畢竟是階段性的,不是一勞永逸的。因此,國內企業提高競爭能力和國外企業進行市場競爭是未來必然要面對的選擇。
業內人士指出,馬鈴薯澱粉及其衍生品以其獨有的特性,是食品、紡織、造紙、化工、建材等眾多領域的添加劑、增強物劑、粘結劑等;在醫藥上,馬鈴薯可生產酵母、多種酶、維生素、人造血液以及膠囊等。另外,世界各國還研製出了幾百種用馬鈴薯澱粉配合其它糧食製成的營養美味食品。
所以,馬鈴薯澱粉在市場上有剛需,也有廣闊的消費空間,特別是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市場需求廣闊。這對馬鈴薯澱粉產業而言,也是「希望之春」。
據筆者了解,目前國內馬鈴薯澱粉企業的環保建設百花齊放,殊途同歸。第一是以華歐公司為代表的「有機肥水農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模式」,通過建設上萬畝的肥水還田基地,實現了工廠與基地農場的完美結合;第二是以鑫華農業為代表的「沼氣綜合利用工程」,將薯渣、薯汁通過反應後生產成沼氣、有機肥,做到了環保達標生產;第三是以承德泓輝、莊浪宏達為代表的深化處理達標生產模式,通過粉渣脫水、蛋白提取烘乾、厭氧好氧等方式, 從而解決了汙水處理的難題。
無論哪種環保治理模式,都需要每家企業投入幾千萬元的環保治理資金。正如業界專家所說,進行環保建設,儘管企業要投入高額資金,且利潤會大幅縮減,但企業肯定有發展的明天。倘不投環保,只有死路一條!
同時,業界專家建議,國內馬鈴薯澱粉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競爭,與國際市場接軌中生存和取勝,首先,地方政府要「扶優扶強」,讓龍頭企業、大型企業、建設了環保設施的企業有生存、發展機會,加大對小、散、亂、差企業的監管乃至清理力度;其次,希望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四大馬鈴薯主產區形成幾家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大型龍頭企業。這樣,才能引領國內馬鈴薯澱粉產業穩健發展。
註:感謝中澱協馬鈴薯澱粉專委會高瑞秘書長提供素材和觀點。
文/土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