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貞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鄰居最近很為孩子的數學水平感到發愁。孩子已經5歲了,平時的表達毫無問題,甚至常常妙語連珠,鄰居看到孩子口齒伶俐斷定孩子「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樣的想法最近卻發生了改變。原來在鄰居接孩子放學時,聽到孩子同學的媽媽說自家的孩子可以算數學題,鄰居很驚訝,因為自家的孩子勉強認識數字,算數依然不可想像。
回到家後,鄰居想要給孩子補補數學,可是孩子根本接受不了。學了一會兒就被媽媽弄得暈頭轉向的,甚至提出「媽媽,你別教我了,不如我給你背首詩吧!」看著孩子苦苦哀求自己的樣子,鄰居覺得自己的教育遇到了危機「這孩子將來數學成績肯定差!這腦子也太笨了!」晚上入睡前,鄰居忍不住和丈夫如此抱怨道,顯然這個結論會讓鄰居更加睡不好了。
一、孩子學得慢就是笨?可能是過了「兒童敏感期」
林俊傑是著名的歌手,在音樂領域他的表現非常出眾。可是在他小時候,父母一度覺得他腦子有點笨。因為當別的孩子都在妙語連珠時,他卻常常是沉默不語的。家長看到其他的同齡孩子都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而他卻一副呆呆的樣子時,著實有些發愁。不過,當父母把他扔進琴房的時候,他的天賦卻被激發了出來。雖然不善言辭,但是卻在表達音樂時十分優秀。顯然,他並非是個笨孩子。
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經過多年的研究最後發現了兒童成長中有敏感期的存在。她根據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發現了孩子身上的不同表現。她認為,在此期間內對相應的行為進行引導會事半功倍。
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個類似這樣的關鍵引導期。當他們沒有被父母們重視起來的時候,孩子身上的能力發展就可能會被抑制。等錯過了敏感期後再想要讓孩子反應敏感就會顯得有些為難。
比如說,在孩子學習爬行的時候,父母急著讓孩子學走路。最後家長們就會發現孩子確實學會了走路,但是卻怎麼都學不會爬行。這就是因為父母在教孩子走路的時候錯過了對爬行敏感的時期。
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說過,教育者在教育中最首要的任務就是激發生命並且順應生命的自由發展。也就是說,父母們應該以敏感期為契機,進行恰當的引導,幾步揠苗助長,也不有所貽誤。
不過當孩子錯過了「兒童敏感期」後,家長也不必為此過於焦慮。因為雖然錯過了最佳幹預時機,但是這卻是可以進行彌補的,只要找到恰當的補救方法,孩子的能力同樣可以被鍛鍊出來。
二、孩子錯過「兒童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補救呢?
在愛因斯坦小時候,人們一開始並沒有發現他身上的科學家潛力,反而覺得他有些笨手笨腳的。一次老師要求孩子們回家做手工,學做一把小凳子。老師在眾多的凳子作業中挑選出了一個最難看的,沒錯這把凳子就是愛因斯坦做的那把。
老師取笑說「天底下怕是沒有比這個更難看的凳子了。」這時候愛因斯坦紅著臉說「老師不是的!」隨後,愛因斯坦又拿出了2把很難看的凳子。「它們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雖然第三次做的也不好看,但是已經比前兩個好多了。」愛因斯坦的話讓在場的人都肅然起敬,其中也包括老師。
1.對孩子多一點耐心
當孩子第一次做得不夠好時,父母先別急著指責孩子「太笨了」,讓孩子多試幾次,相信孩子一定會越做越好。父母有必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這樣對於孩子而言,孩子有了更多嘗試的機會,這會讓孩子更容易被激發潛力,也會讓孩子有機會做得更好。
2.為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
當孩子錯過了最佳幹預期後,父母完全可以通過為孩子提供更加豐富複雜的環境刺激來進行彌補。當孩子的興趣被激發後,孩子完全可以實現後來者居上的效果。豐富的環境刺激成了孩子學習的新的契機。
3.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
沒有孩子是天生就可以被定義的,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會爆發出強大的力量。父母的鼓勵會讓孩子更加有行動力,讓孩子更加有想要探尋的熱情。父母的鼓勵打消了孩子心裡的畏難情緒,讓孩子在自我實現的路上走得更積極主動。
孩子的成長中有多個敏感期,這就需要父母不斷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觀察和了解,同時掌握更多的教育引導方法。不得不說,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家長自我成長的過程。大家對於「兒童敏感期」有哪些知識分享呢?
本文由貞媽育兒記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