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兒童敏感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第三章讀書心得

2020-12-14 中華網娛樂頻道

捕捉兒童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是指:由於兒童在這一階段智力、秩序感、節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而產生的一段對環境,秩序,感官,動作,社會規範等一系列的敏感情況,而這一時期被稱為兒童敏感期。

一、空間敏感期

從2歲起孩子開始進入空間敏感期。兒童通過物體的位置探索空間,通過物體的運動探索空間,還通過彎曲的視界探索空間。通過不在視界中的物體探索空間,他們由此得到空間感,通過不在視界中的物體探索空間,他們由此得到空間感,形成空間概念。

這些都是空間的要素:直觀的位置,直觀外的位置,速度與時間的關係。這就是科學邏輯的起始點。彈力球是幼兒最初的探索空間的最好的東西。仍東西的動作雖然簡單,但卻非常重要。

二、語言敏感期

(0~6歲)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發出啞啞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因此,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三、認識符號、書寫符號的敏感期

(3.5~4.5歲)孩子對認識符號、書寫符號(文字、拼音、偏旁部首)產生興趣。我們在孩子的這個敏感期,特別強調使用實物教學,也就是用孩子認識的事物來認識相關的文字,比如孩子喜歡的食品、玩具等,把文字製作成字卡讓孩子和實際的物品配對,這樣,孩子就能夠避免用記憶去死記硬背文字了。而讓孩子通過實物配合文字的形式來學習,才能夠真正讓孩子將抽象的符號和現實的實物結合起來,學習文字就會有意義了。同樣的道理,孩子在書寫符號之前,一定要先觸摸符號。幼兒園的孩子基本上在畢業之前,就能夠掌握符號的書寫。

四、閱讀敏感期

(4.5~5.5歲)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充滿書香的居家環境,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五、秩序敏感期

(0~3歲)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裡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六、感官敏感期

(0~6歲)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地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只要是不具有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七、細微事物的敏感期

(1.5~4歲)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的奧秘。因此,如果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培養孩子細心、認真的好時機。

八、動作敏感期

(大肌肉1~2歲小肌肉1.5~3歲)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開發。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小肌肉的練習也同時進行,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的訓練。不僅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九、社會規範敏感期

(2.5~6歲)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興趣。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十、追求完美敏感期

(3~4歲)從對完整性的審美發展到對事物完美的追求,這個發展的過程使孩子在審美上有了更大的範圍。第一反抗期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總是手拉著手一起走來。

三到四歲,這是一個在成人眼裡不可理喻的年齡。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在園長懷裡摔倒了,但是誰抱他都不肯起來,他會一直哭著,到樓上找到平時經常帶他的老師,再把老師帶到他剛才摔倒的地方,重新摔倒一次,讓這位老師把他抱起來。這時,他的哭聲才會停住。對此你能理解嗎?其實,孩子在這個時候所表現出的,正是強烈的使用自我的意識。

十一、性別敏感期

(4~5歲)大概4歲時的孩子最重視的就是誰是男孩誰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間,他們一定要跟著去,原因是想觀察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孩子對身體的探索和認識來自於觀察,成人在給孩子解釋時,態度必須客觀和科學,就如同認識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樣。當然百科全書這時是最好的工具了。

十二、人際關係敏感期

(2~5歲)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夥伴並開始相互依戀,從和許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兩個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經歷了人際交往的全過程,而這種交往智能是與生俱來的。

十三、婚姻敏感期

(5~7歲)在人際關係敏感期後,孩子便真正展開了婚姻的敏感期。最早的時候孩子會想要和爸爸、媽媽「結婚」。之後,他們就會「愛上」自己的老師或者其他的成人。一直到5歲左右,他們才會「愛上」一個小夥伴,比如只給自己喜歡的孩子分享好吃的東西,而且經常在一起玩,產生矛盾時也不願意讓其他人幹預等等。總之,他們想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十四、身份確認敏感期

(4~7歲)「我是警察」、「我是霸王龍」、「我是小錫兵」、「我是白雪公主」。孩子們會給自己一個又一個身份。這種現象是因為孩子開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個偶像。在幼兒園裡,經常有穿著白雪公主服裝的小朋友,你必須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應你。孩子在這個身份確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開始透過自己的偶像來表達自己。

十五、文化敏感期

(6~9歲)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起於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捕捉兒童敏感期第三章讀書心得

孩子從呱呱落地到會走路,吃飯,讀書,寫字。孩子從一無所有到完全認識適應這個複雜的世界,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一步步走的那麼踏實完整。據專家介紹,那是因為兒童敏感期賦予兒童的生命助力,當孩子產生敏感力時,孩子內心會有一種遏止的動力,來驅使孩子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狂熱的學習動力,知道內心得到滿足。

敏感期直接關係著兒童的成長健康。當敏感期在需求方面無法得到發展或者受到阻礙,就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最佳機會,如果日後再想學習,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何運用敏感力讓孩子更完美的成長呢?下面專家來給您幾點意見,希望父母能及時的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尊重個體: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這是父母首要改變的觀念。

細心觀察: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

豐富學習:當成人觀察到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準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鼓勵孩子: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適時協助:當孩子熱中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已做」,避免幹預。不過,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培育心靈:幼兒敏感期(經歷敏感期的小孩,其無助身體正受到一種神聖命令的指揮,其小小心靈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因此,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生命力。

由此可見捕捉兒童敏感期尤為重要,敏感期是父母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一旦錯失,就不能「亡羊補牢」。當孩子用手,用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全力投入,幫助寶寶健健康康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孫瑞雪微課 第一期關於兒童敏感期微課實錄
    第一個是志趣的敏感期,第二個是口手的敏感期,第三個是行走的敏感期,第四個是社會性的敏感期,第五個是細小事物的敏感期。蒙特梭利在闡述敏感期的時候,他這樣描述人類的兒童跟生物界本質的不同點。他說胚胎期是所有哺乳動物的一個共有的特質,人類的兒童也有胚胎期,就是在媽媽肚子裡懷胎十個月。
  • 育嬰房(育兒)——最全最清晰的兒童敏感期列表
    不要錯過寶寶眼睛受光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 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和觸覺的過程。一般是在0-1歲出現。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使用舌頭。據觀察,兒童敏感期因為蓋子年齡大而不會再出現,但有的敏感期卻總要出現,如口腔敏感期。
  • 敏感期系列分享(五):手的敏感期
    發展到這個時候,媽媽猛然醒悟過來,她的兒子從出生開始就在練習他的手。自己是個外科醫生,她在想,難道兒子的手也需要如此精確到位嗎?手擁有著大腦一樣的功能嗎?那下面我們來仔細講解手的敏感期。1,不斷努力地把手放到嘴裡,依靠口的吸吮,喚醒雙手,同時手的敏感度和準確度大大加強了。當幼兒第一次有意識地向外界物體伸出他的手時,他對世界的探索就開始了。
  • 觀察孩子的變化,捕捉孩子的語言敏感期「27」
    關於孩子的一個語言發展也是很多父母非常關心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的語言敏感期。01善於觀察孩子的變化捕捉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從孩子出生之後,他就生活在了一個母語的環境當中,我們這個世界上發生的聲音都會通過耳朵進入到孩子的世界裡。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不少「敏感期」,這也是孩子能力開掛的「黃金期」!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對於特殊的環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這種敏感期與生長現象密切相關,並和一定的年齡相適應,兒童發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容易地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
  • 孫瑞雪老師講敏感期(錄音+文字合集收藏版)
    第一個是秩序的敏感期,第二個是口手的敏感期,第三個是行走的敏感期,第四個是社會性興趣的敏感期,第五個是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蒙特梭利在闡述敏感期的時候,她這樣描述人類的兒童跟生物界本質的不同點。她說胚胎期是所有哺乳動物的一個共有的特質,人類的兒童也有胚胎期,就是在媽媽肚子裡,懷胎十個月。但是漫長的人類童年,與動物完全的區分開來。
  • 「人際關係敏感期」,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能力
    浩宇的這種行為,正是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而浩宇媽媽這種不強行介入、保持傾聽的態度,讓孩子自由發展,有助於孩子順利度過人際關係敏感期。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提到:要讓兒童把人際關係的敏感期發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
  • 【優咪早教時刻】你不可不知的兒童藝術啟蒙敏感期
    是的,在每個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無數個敏感期,作為家長,更好的了解兒童成長中的這些密碼,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什麼是敏感期呢?    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且在某段短暫的時間裡,對某種藝術、知識或某些作品會有非常強烈的感受以及創作的欲望。敏感期的出現使孩子對某個領域突然有了強烈的興趣,幾乎掩蓋了其它層面,並且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
  • 31個兒童成長敏感期(五)--大肌肉、小肌肉發育敏感期
    好動的大、小肌肉發育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慢慢變得好動起來,不喜歡坐著,就喜歡到處走,到處跑,滿頭大汗也玩的不亦樂乎,這可苦了跟在後面媽媽們,一邊擔心寶寶,一邊自己累得氣喘籲籲。寶寶的大、小肌肉發育敏感期十分考驗媽媽體力啊!
  • 孩子3歲10個月喜歡跳舞,音樂敏感期來了,我該報個啟蒙班嗎?
    那會兒,我還是一個不看書的媽媽,更不知道敏感期這一概念,就是很擔心要不要給他報一個舞蹈班?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是因為我聽說有很多腦神經元如果不使用的話就斷掉了,聽起來感覺怕怕的。經過了解才知道,那是孩子的音樂敏感期到了,我多慮了。
  • 可能是過了「兒童敏感期」,家長應這樣補救
    可能是過了「兒童敏感期」林俊傑是著名的歌手,在音樂領域他的表現非常出眾。可是在他小時候,父母一度覺得他腦子有點笨。因為當別的孩子都在妙語連珠時,他卻常常是沉默不語的。家長看到其他的同齡孩子都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而他卻一副呆呆的樣子時,著實有些發愁。不過,當父母把他扔進琴房的時候,他的天賦卻被激發了出來。雖然不善言辭,但是卻在表達音樂時十分優秀。
  • 別再做無知父母了,了解孩子的兒童敏感期,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指出,孩子的發展是存在敏感期的,在某些特定時期孩子就在發展特殊的能力,對於特定的事物高度集中,這些都是孩子發展的重要時期。想要教育有效果,家長不要總是盲目地去聽各種專家課程,認真地去研究孩子發展的敏感期,這樣對於孩子的教育才能有效果,不要被自己的無知限制,多了解一下敏感期,抓住敏感期來教育孩子。那麼,什麼是孩子教育的敏感期?我們應該如何去識別並抓住敏感期呢?在利用敏感期教育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我們就來詳細地了解一下。
  • 【家庭教育線上課堂】第六講:兒童人際關係敏感期,家長知多少?
    【家庭教育線上課堂】第六講:兒童人際關係敏感期,家長知多少?今天我們來了解孩子人際關係的敏感期。在孩子5歲左右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樣的狀況:媽媽,我要和我們班一位女小朋友結婚;還有的女寶寶會說:媽媽跟爸爸結婚,我長大也要跟爸爸結婚。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早熟」了,會不會有心理健康問題等各種不安與迷惑。
  • 別急,「人際關係敏感期」先了解一下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人際敏感期到來的典型表現。 什麼是人際交往敏感期 人際交往敏感期,指的是,孩子在4-6歲左右,出現的嘗試與人交往、發展社交能力、建立交往規則的關鍵期。
  • 孩子不是笨,而是過了「兒童敏感期」,家長可以這樣補救
    後來她帶女兒去醫院檢查以後才發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女兒的智商有問題,而是因為小李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錯過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家長如果沒有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沒有讓孩子及時的在這件期間內進行學習。孩子在之後進行學習可能就會比較困難了。
  • 兒童繪畫敏感期的表達自我的語言方式|家庭教育100講「28」
    昨天我們分享了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三個方面,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表達自我的語言方式,那就是繪畫敏感期。比如說:有的小孩在兩歲多的時候就會出現,三歲多還會出現,所以,如果你一開始忽略了孩子的繪畫敏感期也沒有關係,只要你細心的去觀察,孩子在後面還會出現敏感期。果果的敏感期基本上會從手指畫,然後到會用畫筆去塗鴉。我們家裡面的有一面牆壁,還有沙發,從白紙到地面都曾在他的敏感期被他「禍害」過。
  • 孩子喜歡「鑽被子」、扔東西,不要慌,這是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
    孩子喜歡用身體來探索空間,是因為他們到了空間敏感期。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她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這是因為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到了。喜歡狹小的空間正是孩子在空間敏感期裡的一種表現。孩子需要在各種各樣的空間中感知不同的空間。上下、裡外、空曠與狹小、方圓。
  • 只不過是秩序敏感期來了.
    按照蒙臺梭利的觀點,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幼兒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的感知與理解。秩序感的表現形態有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規則意識等。
  • 如何幫寶寶度過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在萌芽,孩子已經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她通過對幼兒自然行為的細緻、耐心、系統地觀察,指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蒙氏將其稱為敏感期。
  • 什麼是口腔敏感期?孩子「吃手」應不應該糾正?
    最先在教育領域提出並應用敏感期理念的是義大利早期教育專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她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發現,兒童在某一時期對於某些技能特別敏感,在敏感期開發智力可以使其效果事半功倍,而錯過敏感期則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