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總是對著自己喜歡的視頻跳舞,甚至是聽到動感的音樂都會自己編舞,還單曲循環,玩得特別帶勁兒。
回想起孩子1歲8個月左右的時候,一聽到廣場舞的音樂就走不動了,就在那裡跟著音樂的節奏,一個勁兒的點頭,揮動著小手,旁邊跳舞的奶奶阿姨們都笑了。
那會兒,我還是一個不看書的媽媽,更不知道敏感期這一概念,就是很擔心要不要給他報一個舞蹈班?
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是因為我聽說有很多腦神經元如果不使用的話就斷掉了,聽起來感覺怕怕的。
經過了解才知道,那是孩子的音樂敏感期到了,我多慮了。
1、孩子音樂敏感期再次到來,我該報個舞蹈班嗎?
如今,孩子3歲10個月,音樂敏感期再次到來,我仍然糾結是否要帶他去舞蹈班,但是糾結的再多,不如布置一個可以滿足孩子基本需求的環境來得實在。
按照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裡的概念,我們在孩子的敏感期到來時,給他提供一個愛和自由的環境很重要。於是,我是這樣做的:
當他對著自己喜歡的視頻跳舞時,我跟著他一起跳,即使我不想跳的時候,也會安安靜靜的坐在一邊當個觀眾,看著他表演,也會適當的豎起大拇指。
晚睡的時候,會播放一些助眠的純鋼琴音樂,也會像以前一樣唱一些兒歌哄他睡覺;早起的時候,會播放一些歡快的純音樂或者他喜歡的舞蹈音樂來喚醒他。
唱他喜歡唱的歌曲,會找一些古典音樂或者經典名曲,但是他只想單曲循環他喜歡的那一類音樂。
孩子是否有音樂天賦?
有人會認為自己家孩子喜歡跳舞就是有藝術方面的天賦。我想,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定的音樂天賦,只不過是孩子到了音樂敏感期,會對音樂的反應會更強烈吧。
2、利用好敏感期,不要過於焦慮
有一些家長是不知道敏感期概念的,比如我,到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那麼冷的天,他非要坐在床上反覆的把吸管插在牛奶盒子裡。我怕把他凍著了,結果還把他弄哭了,結果只能由著他。
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事情過去了才知道,已經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怎麼辦?還有機會彌補嗎?
個人認為: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孩子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一心做他感興趣的事,即使我們不了解敏感期這一概念也沒關係,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給予孩子一種讓他自由發揮、不打擾不權威的環境就可以。
其實做到這一點也很不容易。比如:有好幾次,我們到了吃飯的時間了,但是孩子還沒玩好,我們就會威脅、生氣等各種辦法讓他回到餐桌。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的事情還沒有做完,再好吃的東西我們是不是也不想立馬就去?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裡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在音樂敏感期到來的時候,順其自然地發掘孩子的音樂天賦,他們可能不用家長逼,自己就會去練;
即使後來沒有學什麼樂器,但如果具備了良好的樂感和鑑賞力,比起那些把拉琴當成拉大鋸的痛苦的孩子,他們對音樂的感覺也要好很多。
網上有很多敏感期的文章,有的時候,我們難免被那幾十個敏感期搞得很焦慮,但是記住一點,理解孩子,給予他一種自由的環境就可以了。